附录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附录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教学目标
以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为载体,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解读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提炼相应主题并搭建相应的逻辑支架,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梳理历史知识的发展线索并简要概括。 教学难点:提炼主题并搭建逻辑支架,使用教材所学知识和相关历史术语,进行具象阐释。
教学过程
以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探微“世界视野下的中国道路”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年表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进程,在大事年表中找出世界历史分期的关键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大事年表进一步明晰世界历史分期的关键事件,以此深化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的认知,理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历史出现了走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进入到世界近代历史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真正进入到世界现代史中。 环节二:创设任务,层层深入 一、多元文明下的中华特性 【设问】梳理新航路开辟前的大事年表,探究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特征? 【任务一】结合所学,对所列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依据。 商鞅变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设置台湾府、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预设答案】 商鞅变法单独分类,依据是——他是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变革运动。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为一类,依据是——他们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鼎盛时期。 清朝设置台湾府和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为一类,依据是——他们是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大措施。 【追问】这些历史事件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怎样的突出特性呢? 【预设答案】 商鞅变法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是中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清朝设置台湾府和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平性,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并且不以征服他国为目的,讲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设计意图】在时序基础上理解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同时进行中外对比,以年表中呈现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导引,助其了解中华文明所具备的突出特性。 二、西方冲击下的民族抗争 【设问】继续梳理1500年-1900年前后的大事件表,可以洞察这600年世界发展趋势? 【任务二】结合所学,对所列历史事件进行线索提炼,并简要说明。 【预设答案】 郑和下西洋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可提炼出明清对外关系转型中的走向,明清政府致力维护朝贡体制,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但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辛丑条约》背后所暗含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提炼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历程,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爆发中提炼出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救亡图存、自强求富进行了各种道路的探索,试图挽救民族危机,探寻国家出路。 【设计意图】抓取关键事件以揭示世界近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与此同时,梳理并串联同一时期中国历史知识的发展线索、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帮助理清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史观。 三、多极格局下的中国智慧 【设问】进入20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怎样新的发展趋势? 【任务三】任选三个及以上中国历史大事拟定主题,并阐释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变局。 【预设答案】 示例主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阐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便立足国情,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共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在此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总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示例主题二:中国式现代化 阐释:中共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共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提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保证。中共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安排,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之,在中共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范例。 示例主题三:世界局势与中国外交 阐释: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进入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如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通过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总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设计意图】任选重大历史事件,助学生通过线索联系史实,进行相关主题提炼,让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较全面的把握。使用年表大事件和相关历史术语,对所提炼主题搭建相应的逻辑支架,融会贯通,将所培养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迁移到新情境。 环节三:归纳总结,转化升华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在理解感知世界发展大势的前提下,对中国在不同时期所走的道路、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小结,以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探微“世界视野下的中国道路”,锻炼学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大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运用史料,在正确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全面、客观地论述的能力,提升学生进一步把握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