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化工版)项目十 化工安全知识1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化工基础》(化工版)项目十 化工安全知识1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项目十 化工安全知识
任务1:了解化工生产事故的特点
化工生产泛指化学工业生产,主要是石油化工提炼,及其衍生物化合生产。石油化工生产的生产链相当冗长,其衍生物亦十分繁多,且生产工艺不乏高温、高压、蒸馏、裂解等,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易腐蚀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生产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要求更高。
【案例1】: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3日,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一座农药厂,发生了一起液态甲基异氰酸酯大量泄漏气化事故,使附近空气中的这种毒气浓度超过了安全标准的1000倍以上。在事故后的7天内,死亡人数2500人,该市70万人口中,约20万人受到影响,其中约5万人双目失明,其他幸存者的健康也受到严重危害。博帕尔地区的大批食物和水源被污染,大批牲畜和其它动物死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事故后果之惨,损失之大,世人震惊。
【案例2】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液氯储罐爆炸事故
2004年4月16日凌晨,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和两次局部爆炸,有毒的氯气在空气中不断扩散。16日17时57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抢险处置时,陈旧的氯罐突然发生第3次爆炸,造成9人死亡和失踪,并使15万人紧急大转移。
化工生产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火灾危险,毒害危险,污染危险。火灾形式亦多样,除表现为燃烧以外,多表现为爆炸。毒害危险也有急性和慢性,且经常是大范围的。污染危险又有接触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如此众多的危险集于一个生产行业,实不多见。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甚至造成了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化学事故和化学危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4000亿人民币。
图10-1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液氯储罐爆炸事故
任务2:了解化学危险物质及分类
1.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爆炸品爆炸案例
【案例4】 :2010年2月26日晚,广东普宁一户村民因非法燃放烟花引起爆炸事故,导致21人死亡、48人受伤。据调查,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并非烟花爆竹,而是燃放者缺乏起码的安全意识和燃放技术。礼花弹的燃放需有专业知识,比方说要由专业燃放作业人员实施,燃放的地方要平整坚固,燃放时还要清场。但该户村民根本不知道,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既随意燃放又随意堆放,请来燃放礼花弹的人又不够专业,所以酿成这样的恶果。
液化气体爆炸案例
【案例5】:黑龙江哈尔滨市打火机厂爆炸火灾事故
1997年11月13日,黑龙江哈尔滨市宾县居仁镇巨人打火机厂充气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6人死亡,烧毁55平方米砖木结构厂房及简易打火机充装设备,直接财产损失1.5万元。爆炸火灾系充气车间内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所致。为1997年全国十大火灾之一。
易燃液体爆炸案例
【案例6】 :浙江省温州市皮鞋厂大火
2002年3月23日12时50分,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郭溪镇惠盛皮鞋厂发生大火,造成6名女工死亡,4人受伤。火灾系生产操作不当引起的,首先着火的部位是2层楼喷光车间,10名女工被困火海。有4人被及时赶来的消防人员救出送往医院抢救。此次火灾的罪魁祸首是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种叫做“白乳胶”的易燃液体。属于甲类危险物品,在通风不好的空间里,挥发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花就会爆燃。操作中曾有人把白乳胶容器碰倒,在未清扫干净的情况下开动机器,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爆炸案例
【案例7】 :河南郑州食品添加剂厂“6·26”特大爆炸
1993年6月26日,河南省郑州市食品添加剂厂发生一起爆炸事故,死亡27人,受伤33人,经济损失300万元。 16时15分左右,该厂仓库内的7吨多过氧化苯甲酰发生爆炸,随着爆炸的巨响,一股黑烟夹着火球瞬时就升上了天空,在天空形成一团黑蘑菇云,爆炸所产生的猛烈的气浪和冲击波,冲倒了厂房和院墙,随即被气浪掀起的砖头瓦块以及遇难者的残肢断腿从天而降,浓烟尘土散尽,37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已成平地,相邻的企业也受到灾害。
放射性物品泄漏案
【案例8】 :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案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2.国外危险化学品分类简介
世界各国都对化学品危险性进行了分类,但存在差别。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将危险货物分为以下9类,与我国大同小异:
3.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是通过图案、文字说明、颜色等信息鲜明、简洁地表征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和类别,向作业人员传递安全信息的警示性资料。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标志设有主标志和副标志,副标志中没有危险性类别号。主标志表示其主要危险性类别,副标志表示重要的其他危险性类别。
图10-2:我国危险化学品的主安全标志(之一)



图10-2:我国危险化学品的主安全标志(之二)




图10-2:我国危险化学品的主安全标志(之三)


图10-3 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副安全标志(之一)



图10-3 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副安全标志(之二)




任务3 : 学习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对化工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安全知识。
1.燃烧的基础知识
(1)燃烧:燃烧是一种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的氧化反应。其特征是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
图10-4 (a)燃烧现象
(2)燃烧的条件
燃烧若能顺利进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质:凡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
化反应的物质,都可称为可燃物质(煤、木材、汽油、,酒精一氧化碳、甲烷 )。
②助燃物质: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空气、氧气以及氯酸钾氧化剂等)。
③点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称为点火源。常
见的点火源有(明火、电火花、炽热物体等)。
(3)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经历氧化分解、着火和燃烧等阶段,但可燃物的状态不同,其燃烧的特点也不同。气体最容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本身氧化分解所需的热量就会迅速燃烧。液体受热时,首先蒸发为蒸汽,然后蒸汽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如果固体是简单物质,如硫、磷等,受热时先溶化,然后蒸发燃烧;如果固体是复杂物质,如木材等,受热时先分解成气态或液态产物,然后气态或液态产物蒸汽着火燃烧。
图10-4(b)物质的燃烧过程
(4)燃烧类型
①闪燃和闪点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也包括能蒸发出蒸气的少量固体,如萘、樟脑、石蜡等)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点火源而引起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闪燃往往是着火先兆,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②着火与燃点
可燃物质在有足够助燃物的情况下,由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称为着火。使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③自燃和自燃点
可燃物质被加热或由于缓慢氧化分解等自行发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即使不与明火接触也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2.爆炸的基础知识
爆炸指物质发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
图10-5 爆炸现象
(1)爆炸的分类
化学工业常见的爆炸按爆炸能量来源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
①物理性爆炸:指由物理因素(如温度、体积、压力)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如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②化学性爆炸:指使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反应,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而引起的爆炸现象。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2)爆炸极限
①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只在一定的浓度范围遇点火源会发生燃烧或爆炸。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同样,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②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爆炸极限范围不是固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a.原始温度的高低
b.原始压力的高低
c.惰性介质及杂质含量
d.容器的尺寸
e.点火源的能量大小,表面大小,接触时间长短 f.混合物含氧量等其他因素。
(3)粉尘爆炸
①粉尘爆炸:
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点火 源会发生爆炸。热能促使粉尘粒子分解,不断放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点火源会发生爆炸,因此粉尘爆炸的实质是气体爆炸。
②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a.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热越大,氧化速率越大,挥发性越大,带电性越大,越易引起爆炸。
b.粒大小:颗粒越小,越干燥,燃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c.粉尘的漂浮性:粉尘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
d.粉尘与空气混合的浓度:粉尘爆炸也有一定的浓度范围,一般以下限表示。发生粉尘爆炸时,不一定在场所整个空间粉尘浓度都达到爆炸下限,只要粉尘成层的附着于墙壁、设备、地面上就可能引起爆炸。
3.控制点火源
点火源:指能够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包括某些爆炸性物质)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能量来源。
点火源可分成八类:明火、高温物体、电火花及电弧、静电火花、撞击与摩擦、绝热压缩、光线照射与聚焦、化学反应放热。
4.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
(1)用难燃或不燃物料代替可燃物料
(2)密闭
生产中含有易燃易爆物料,设法使 生产设备和容器尽可能密闭 。
(3)通风除尘
设置良好的通风除尘装置。
(4)惰性介质的惰化和稀释作用
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充 入惰性气体,降低氧气、可燃物的浓度
(5)减压操作
减压操作的实质是降低氧气、可燃物的浓度。
5.灭火方法
(1)灭火的基本方法
①隔离:将正在燃烧的物质与其他可燃物质分开,由于缺少可燃物而使火焰停止燃烧。
②窒息:阻止助燃物进入火焰区,使火焰由于缺少助燃物而熄灭。
③冷却:降低着火物质的温度,使其降到燃点以下而停止燃烧。
④化学抑制:加入化学物质参与燃烧反应,在反应中起抑制作用而使火焰熄灭。
(2)常用的灭火剂
①水
对燃烧物质冷却降温,减弱燃烧的强度;稀释燃烧区的
氧,使火势减弱。
②空气机械泡沫灭火剂
通过泡沫覆盖易燃液体表面,起隔离与窒息作用。
③化学泡沫灭火剂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灭火原理也是隔离与窒息作用。
④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和少量的防潮剂硬酯酸
钠及滑石粉等组成。它依靠压缩氮气的压力被喷射到燃
烧物表面,起隔离和窒息的作用。
⑤二氧化碳灭火剂
加压的二氧化碳气从钢瓶喷出即成固体雪花状二氧化碳
(干冰),能冷却燃烧物及冲淡燃烧区空气中氧含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