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坚持宪法至上(精选高频主观题7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1 坚持宪法至上(精选高频主观题7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1 坚持宪法至上(浙江专用)
精选高频主观题7题
1.(22-23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材料一 历经56年,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终于诞生。民法典共有1260个法条,并把人格权单独成编。一个人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保证人民有尊严地生活。
(1)材料民法典的诞生体现了我国宪法的什么原则?
材料二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一条
(2)结合材料二,分析《宪法》和《民法典》的关系?
材料三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是党内重要趋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到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根据宪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扎紧。
(3)权力与监督相伴相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不断扎紧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
【答案】(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2)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民法典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②民法典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②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③规范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分析】考点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规范权力运行的必要性。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一个人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保证人民有尊严地生活→可链接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链接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民法典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民法典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规范权力运行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扎紧→可链接规范权力运行的必要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22-23八年级下·浙江金华·期中)开展漫画宣传,增强宪法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国歌的尊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漫画一和漫画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宪法原则?
(2)根据【相关链接】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有什么不同?
(3)结合漫画三和漫画四,说说公民应该怎样增强宪法意识?
【答案】(1)①漫画一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漫画二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
(2)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①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②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分析】考点考查:宪法原则、宪法的地位、增强宪法意识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宪法原则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人民的意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关键词②:人权保护伞→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宪法与国歌规定的内容→内容不同。
关键词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效力不同。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增强宪法意识的有关知识,从措施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宪法我宣誓、宪法我行动→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22-23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中)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某校组织开展了学习宪法系列活动。
小明收集到的一些宪法和法律法规: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②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③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请材料中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效力由高到低排序。 (写序号)
(2)请说明宪法与《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的不同。
【答案】(1)④①②③
(2)①内容不同: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内容只是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轨道交通方面的规定。②法律效力不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③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更为严格。
【分析】考点考查:宪法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本题考查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依据教材知识,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次是基本法和普通法律、然后是行政法律法规,最后是地方性法律条例、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据此,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④①②③。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宪法与《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的不同→可链接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分析作答;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4.(22-23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宪法至上】
材料一 12月19日,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深刻阐释宪法的崇高地位,要求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并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要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
【庄严时刻】
材料二 2023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进行宪法宣誓。
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宪法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为什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要进行宪法宣誓?宪法宣誓有何重要意义?
【调查感悟】
材料三 某社区开展了一项关于宪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第几部的仅占12.5%,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仅占6.2%……
(3)如果让你参与策划班级的宪法宣传活动,你还会采取哪些形式?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答案】(1)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等。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意义: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宪法的实施,形成尊崇宪法的社会氛围等。
(3)组织主题班会;举办宪法知识竞赛;举办演讲比赛;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进行宣传;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开设宪法专题讲座等。
(4)①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参与宪法宣传活动,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②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③践行宪法,坚决维护宪法权威,抵制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等。
【分析】考点考查:对宪法的正确认识、增强宪法意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并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可链接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小问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需要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要进行宪法宣誓→可链接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需要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要进行宪法宣誓→可链接维护宪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宪法的实施,形成尊崇宪法的社会氛围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班级宪法宣传活动的形式,为开放性试题,结合实际作答即可。
(4)本题从中学生角度考查如何增强宪法意识,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5.(22-23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中)【关注两会】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共同探究。
◆报告工作报告开始,说:“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1)从“设置国家机构”的角度,谈谈这一讲话体现了宪法中的哪一规定?
◆民生保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万人。近1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基本养老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实现安居。
(2)报告的内容落实了我国宪法的哪一基本原则?
(3)落实这一原则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行使权力报告强调,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社会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大道为公,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
(4)从“规范权力运行”角度,谈谈报告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带来的思考。
【答案】(1)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行政机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司法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①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②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③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④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分析】考点考查:设置国家机构、宪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规范权力运行。
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 需要运用设置国家机构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可链接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 需要运用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民生保障报告→可链接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4)本题考查行政机关如何依法行使权力,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6.(22-23八年级下·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2月,在校园法治宣传月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八年级学生扎实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以下是本次活动的部分环节:
【制作法律展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第1条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4条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1)上述展板左右两侧的法律规定分别说明了什么?
(2)有同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可以不遵守宪法。请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会上法治活动】
市长信箱尊敬的市长,您好! 关于我市前进路与人民路十字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现向您反映如下: ……
(3)根据以上法治活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谈谈应怎样增强宪法意识?
【答案】(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加严格。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就必须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3)①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②认同宪法,以宪法为行为的最高准则;③践行宪法,依法行使宪法和正确享受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④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同一切违宪行为作斗争。
【分析】考点考查:宪法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链接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关键词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4条宪法的修改程序→可链接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加严格;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可以不遵守宪法;
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
判断正误:错误;;
论据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论据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就必须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3)本题考查中学生怎样增强宪法的意识。依据教材知识回答。
7.(22-23八年级下·浙江·期中)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相关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2年,人民法院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3万件、2.7万人,彰显了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1)根据漫画,谈谈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行使权力。
(2)结合漫画和相关链接,从宪法核心价值追求的角度,说明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
【答案】(1)①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②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③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④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核心价值追求。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有利于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有利于减少公职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等。
【分析】考点考查:规范权力运行、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需要运用规范权力运行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乱作为→可链接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关键词②:不作为→可链接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 需要运用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乱作为、不作为→可链接有利于减少公职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
关键词②: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可链接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核心价值追求;有利于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专题01 坚持宪法至上(浙江专用)
精选高频主观题7题
1.(22-23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材料一 历经56年,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终于诞生。民法典共有1260个法条,并把人格权单独成编。一个人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保证人民有尊严地生活。
(1)材料民法典的诞生体现了我国宪法的什么原则?
材料二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一条
(2)结合材料二,分析《宪法》和《民法典》的关系?
材料三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是党内重要趋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到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根据宪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扎紧。
(3)权力与监督相伴相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不断扎紧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
2.(22-23八年级下·浙江金华·期中)开展漫画宣传,增强宪法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国歌的尊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漫画一和漫画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宪法原则?
(2)根据【相关链接】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有什么不同?
(3)结合漫画三和漫画四,说说公民应该怎样增强宪法意识?
3.(22-23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中)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某校组织开展了学习宪法系列活动。
小明收集到的一些宪法和法律法规: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②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③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请材料中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效力由高到低排序。 (写序号)
(2)请说明宪法与《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的不同。
4.(22-23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宪法至上】
材料一 12月19日,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深刻阐释宪法的崇高地位,要求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并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要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
【庄严时刻】
材料二 2023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进行宪法宣誓。
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宪法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为什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要进行宪法宣誓?宪法宣誓有何重要意义?
【调查感悟】
材料三 某社区开展了一项关于宪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第几部的仅占12.5%,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仅占6.2%……
(3)如果让你参与策划班级的宪法宣传活动,你还会采取哪些形式?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5.(22-23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中)【关注两会】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共同探究。
◆报告工作报告开始,说:“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1)从“设置国家机构”的角度,谈谈这一讲话体现了宪法中的哪一规定?
◆民生保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万人。近1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基本养老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实现安居。
(2)报告的内容落实了我国宪法的哪一基本原则?
(3)落实这一原则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行使权力报告强调,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社会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大道为公,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
(4)从“规范权力运行”角度,谈谈报告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带来的思考。
6.(22-23八年级下·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2月,在校园法治宣传月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八年级学生扎实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以下是本次活动的部分环节:
【制作法律展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第1条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4条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1)上述展板左右两侧的法律规定分别说明了什么?
(2)有同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可以不遵守宪法。请运用宪法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会上法治活动】
市长信箱尊敬的市长,您好! 关于我市前进路与人民路十字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现向您反映如下: ……
(3)根据以上法治活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谈谈应怎样增强宪法意识?
7.(22-23八年级下·浙江·期中)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相关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2年,人民法院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3万件、2.7万人,彰显了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1)根据漫画,谈谈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行使权力。
(2)结合漫画和相关链接,从宪法核心价值追求的角度,说明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