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精确时间的步伐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在安装赤道式日晷的晷针时,以下哪一项不是我们要考虑的?( )A.晷针朝向正北方 B.晷针仰角保持45度 C.晷针垂直插入晷面中心2.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最终发明了第一个( )。A.电子手表 B.机械摆钟 C.水钟3.下列哪项不是伽利略的贡献?( )A.提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B.首次用望远镜观察月球C.发现摆具有等时性4.单摆的运动方式是( )。A.绕圈 B.摆动 C.旋转5.现在最精确的计时工具是( )。A.原子钟 B.日晷 C.手表6.我们自己制作的摆,在摆动时会发生( )的现象。A.摆动一次所需时间逐渐变短 B.摆幅逐渐增大C.摆幅逐渐减小7.日晷是古人的一种计时工具,它的科学原理是( )。A.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B.影子的形成原理 C.晷面的雕刻工艺8.经过一次次的改进,( )最终发明了第一个机械钟摆。A.伽利略 B.惠更斯 C.牛顿9.使用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的( )。A.下端 B.上端 C.中间10.在人类计时器的发展历程中,下列从简单到精细的一组是( )。A.日晷→水钟→摆钟 B.摆钟→水钟→日晷 C.水钟→摆钟→日晷11.下面是同一个摆,用三种不同的摆长,摆动速度快是( )。A.8厘米 B.10厘米 C.12厘米12.日晷会产生影子,是因为有( )作光源,( )作遮挡物,( )作屏。A.晷针 B.晷面 C.太阳二、填空题13.赤道式日晷的晷针指向 。14.日晷通常由 和 组成,在制作赤道式日晷时,二者的空间关系是相互垂直的。15.最小精确值就是工具可以测量出来的 。单位越小,精确度 。16.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了很多测量时间的工具,比如: 、 、 、 。现在最精确的计时工具是 。17.目前为止,最精确的计时工具是 ,最古老的计时工具是 。18.最古老的计时工具是 ,现在最准确的计时工具是 。19.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线 有关。摆线越短,摆动越 。20.虽然水钟不像日晷那样受夜晚和阴雨天的限制,但是它却有着 等缺点。直到1582年的一天,意大利科学家 发现了摆,后采慢慢出现了摆钟。三、判断题21.日晷可以随意摆放,不影响计时。( )22.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在发现摆的等时性后,发明了第一个机械摆钟。( )23.原子钟是最早的的计时工具。( )24.日晷不仅能在晴天计时,也能在雨天计时。( )25.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 )26.原子钟比秒表计时更精确。( )27.随着水位降低,漏壶漏水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28.北京故宫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 )29.日晷受天气影响大。( )30.如果小水钟平水壶液面在小孔下方且越来越低,说明天壶水流速度过快。( )四、简答题31.制作水钟要注意哪些因素?32.如何制作赤道式日晷?33.古人设计的三级漏刻怎么使漏壶的水位保持稳定的?34.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使一个摆钟变慢?五、实验题35.探探为探究钟摆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下面实验,请填空。制作如下图的三个不同的摆:其中①号和②号摆线长度相等,①号比②号的摆锤重;①号比③号的摆线长,①号和③号摆锤重量相等。分别让三个不同的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摆动,记录10秒内它们摆动的次数,每个摆做3次,记录如下表:摆的名称 第一次次数 第二次次数 第三次次数① 12 14 13② 13 13 13③ 18 18 18(1)每个摆做3次,读取3组数据的目的是 求值减小误差,①号摆10秒内摆动的次数应确定为 次。(2)对比摆①和摆③的摆动次数,发现摆 (填①或③)摆动的速度快,说明摆的快慢和 有关,摆线越 (长/短),摆动的越 (快/慢)。(3)通过对比摆①和摆②的摆动次数,发现这两个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是 (相同不相同),说明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 (没有/有)关系。(4)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相差很大”或“大致相同”)。(5)让摆②摆动的再快点的方法为 。参考答案:1.B【详解】所谓赤道日晷,即日晷的晷面为赤道面。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赤道式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面是倾斜的,晷针朝北,并且晷针和晷面是垂直的,晷针仰角保持45度,正面朝向太阳。2.B【详解】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只要摆绳的长度一定,摆动一次的时间就一定。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完成了伽利略的遗愿,造出了一座带摆的时钟。3.A【详解】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首次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开创了人类观察宇宙新时代,伽利略发现摆具有等时性;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4.B【详解】物体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等五种运动方式。单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5.A【详解】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我国古代的日晷。精确度最高的计时工具是原子钟,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原子钟2000万年积累起来的误差才1秒。6.C【详解】实际生活中的摆的影响因素,不仅有摆绳的长短,还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自己制作的摆在摆动的时候,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变小。7.A【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太阳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8.B【详解】1656-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利用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原理,发明了第一个摆钟,后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9.B【详解】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避免手温对温度计测量的影响。根据温度计使用的认识,使用温度计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10.A【详解】日晷是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只能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粗略知道大概时间;水钟是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相对日晷来说计时较为精细;钟摆是根据单摆原理制成的,是一种较为精细的计时工具。所以,从简单到精细的计时器为日晷一水钟一摆钟。11.A【详解】实验证明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角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所以摆长最短的8厘米的摆摆动最快。12. C A B【详解】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机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日晷会产生影子,是因为有太阳作光源,晷针作遮挡物,晷面作屏。13.北极星【详解】所谓赤道日晷,即日晷的晷面为赤道面。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赤道式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是倾斜的,晷针朝北,指向北极星,并且晷针和晷面是垂直的。14. 晷针 晷面(顺序可变)【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两部分构成,按晷面放置的方向,可分为赤道、地平、竖立、斜立等型式,在制作赤道式日晷时,二者的空间关系是相互垂直的。15. 最小单位 越高【详解】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测量时,应先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以及零刻度;最小精确值就是工具可以测量出来的最小单位,单位越小,精确度越高。16. 手表 秒表 水钟 日晷 原子钟【详解】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计时器的从简单到精细在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了很多测量时间的工具,比如:手表、秒表、水钟、日晷。现在最精确的计时工具是原子钟。17. 原子钟 日晷【详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目前为止,最精确的计时工具是原子钟,最古老的计时工具是日晷。18. 日晷 原子钟【详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是日晷、水钟、摆钟、石英钟、原子钟。日晷是最早的计时工具,利用太阳计时,原子钟是现在最精确的计时工具。19. 长短 快【详解】摆是由摆长和摆锤组成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了摆的秘密。同一个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摆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反之摆长越短,摆摆动得越快。20. 不便携带 伽利略【详解】水钟是利用了水流的稳定性来制成的计时工具。古代的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虽然水钟不受夜晚和阴雨天的限制,但是不便携带;1582年,意大利少年伽利略在教堂看见屋顶有一盏吊灯,一摆一摆的,他用脉搏计时,发现它的摆动很有规律。他提出了物理上著名的“钟摆定律”。21.×【详解】日晷的计算时间原理是利用太阳下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不同,如果在阴暗面使用,没有影子产生,就无法用来计算时间。所以题意错误。22.×【详解】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只要摆绳的长度一定,摆动一次的时间就一定。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完成了伽利略的遗愿,造出了一座带摆的时钟。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23.×【详解】古人很早就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日晷就是根据这种规律制作的测时仪器。根据对计时工具的认识,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我国古代的日晷。原子钟是近代科技的产物。24.×【详解】日晷的使用受天气状况和昼夜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在阳光充足的白天使用,阴雨天、夜间都不能使用。题目说法错误。25.×【详解】摆是由摆长和摆锤组成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了摆的秘密。同一个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摆线越长,摆摆动的越慢,反之摆线越短,摆摆动的越快。26.√【详解】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了很多测定时间的工具,比如日晷、水钟、沙漏、摆钟、石英钟、电子钟、原子钟等,现在精确度最高的计时工具是原子钟,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原子钟2000万年积累起来的误差才1秒,原子钟比秒表计时更精确。27.×【详解】滴漏实验中水位的变化影响滴速的快慢,水位越高,水流越快;水位越低,水流越慢。容器中的水越少,水的压力越小,则水的流速就越慢。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28.√【详解】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北京故宫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29.√【详解】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机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一种计时工具,日晷受天气影响大,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30.×【详解】三级漏刻一共有四个壶,最上面的叫天壶,中间的叫平水壶,下面的叫受水壶,还有一个分水壶。如果平水壶液面在侧面小孔下方且水位越来越低,则说明天壶水流速度过慢,无法满足滴水的需要。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31.(1)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2)知道规定时间内水位的高度;(3)把水位变成刻度线。【详解】根据对水钟计时原理的认识,制作水钟时要考虑如何保持水流的稳定性,要考虑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32.①制作上晷面;②再制作下晷面;③将晷针垂直插入晷面中心点;④安装日晷使晷针朝向正北方,且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详解】赤道式日晷是古老的计时器,用于测量日间的时间。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即太阳钟。制作赤道式日晷的方法:①制作上晷面;②再制作下晷面;③将晷针垂直插入晷面中心点;④安装日晷使晷针朝向正北方,且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33.在平水壶的上方加一个天壶,持续为平水壶供水。在平水壶侧面一定高度处接一分水壶,使天壶流下来的过多的水流入分水壶,这样就可保持平水壶的水位稳定。【分析】水钟通过一定的装置,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从而能用来计时。【详解】水钟又叫漏刻,漏刻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为了保持漏壶的水位稳定(水位稳定的漏壶又称为平水壶),使流入受水壶的水流速度不变,古人设计了三级漏刻。在平水壶的上方加一个天壶,持续为平水壶供水。在平水壶侧面一定高度处接一分水壶,使天壶流下来的过多的水流入分水壶,这样就可保持平水壶的水位稳定。34.答: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要让一个摆钟变慢,应加长摆线长度即可。【详解】同一个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摆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反之摆长越短,摆摆动得越快。故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要让一个摆钟变慢,应加长摆线长度即可。35.(1) 平均 13(2) ③ 摆绳长度 短 快(3) 不相同 没有(4)大致相同(5)缩短摆绳长度【分析】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和摆幅无关。【详解】(1)我们在测量时不可避免误差的存在,每个摆做3次,读取3组数据的目的是平均求值减小误差,①号摆10秒内摆动的平均次数为(12+14+13)÷3=13,应确定为13次。(2)对比摆①和摆③的摆动次数,10秒内①号摆摆动13次,③号摆摆动18次,发现摆③摆动的速度快,说明摆的快慢和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动的越快。(3)通过对比摆①和摆②的摆动次数,发现这两个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都是13次,说明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4)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大致相同,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5)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让摆②摆动的再快点的方法为:缩短摆绳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