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单元导读】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雄厚基础。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从而把握中华文明起源从多元一体最终走向大一统格局的内在原因。
【本课立意】
通过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的历史,了解华夏族、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制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创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秩序瓦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列国争霸需要引发的变法运动,直接导致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君主专制、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反过来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时空坐标】
【历史解释】
1.华夷之辩: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辨别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2.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最主要代表,一般认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宣扬民本为手段来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3.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4.尊王攘夷:齐桓公为争霸中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威,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抵御夷狄对中原各国的袭扰。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同时巩固和延续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主体地位。
【基础知识】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1)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军事实力弱于诸侯国,“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2)根本原因: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分封制地方分权的特点导致地方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3)开始标志:平王东迁。
(4)时代特点:诸侯争霸,实质上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5)春秋五霸(先后关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战国纷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2)开始标志:①三家(赵、魏、韩)分晋;②田氏代齐。
(3)时代特点: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
(4)战国七雄(并存关系):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
(5)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吞并。
3.列国纷争的影响:诸侯国之间此交彼攻、云谲波诡的矛盾纷争,不仅消灭了中小诸侯国,形成了“战国七雄”,而且促进了政治秩序转型和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点拨关键:战国时期列国激烈的兼并战争,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对传统社会伦理的产生影响(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激烈的战争不仅促成列国政权改组,而且带来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迁。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全国局势由分裂趋于统一。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新型的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封建地主与农民两个新兴的阶级成长壮大起来。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展开了向传统贵族阶级夺权的斗争。这是列国纷纷变法的根本因素。各国进行了前后一百多年的变法运动,剥夺了贵族的特权。传统贵族政体下,各级贵族按照等级分封制,享有各级爵位、权力,占有土地、人民和财富,并由嫡长子世袭继承。这些世袭的嫡长子以族长的身份掌握各级政权和兵权。在周王国和列国,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战国时期列国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运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起新型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夺取了贵族的统治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2.形成:春秋时期,蛮夷戎狄在与中原各国的交往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华夏”一词的最初含义并不包含族群、领土等政治文化内涵,仅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成为文化、政治实体的名称,经历了一个民族交融的历程。
3.成因:①分封制的实施;②战争(诸侯征战);③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族与戎狄蛮夷);④戎狄蛮夷内迁。
4.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②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③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点拨关键: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带来了社会的动荡,有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痛苦的一面,也有促进社会转型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历史也由分裂趋于统一,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
【深化拓展】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及影响
(1)相同: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不同: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③战争特点:春秋时期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战国时期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
(3)影响:①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②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进步
(1)表现:①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春秋中后期铁制农具、牛耕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成都)、 郑国渠(关中)、芍陂(淮水流域)。③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战国)。④生产方式: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⑤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2)作用: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的发展
(1)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
3.商业的繁荣
(1)表现:①战国时,货币广泛流通。②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商业都会)。③私商富比王侯。
(2)政策:西周实行的“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4.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国家政治变局,改变社会文化风尚,而且是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重要推动力量。
☆点拨关键: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不肯“尽力于公田”,诸侯国的“公田”普遍荒芜。“私田”逐渐演变成实际上的私有土地,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各国统治者开始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促使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公室(奴隶主贵族)要求征收私田赋税,而私家(卿大夫,即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不断提高本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二者之间必然产生斗争,此即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与国君之间权力斗争的根本原因。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结局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地主阶级夺权成功。地主阶级在夺权过程中和夺权之后,自然要求按照本阶级愿望治国,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他们建立封建化政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变法实现的。因此,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在战国时期成为一股潮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背景: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封建经济兴起。②阶级: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③政治: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④军事:兼并战争激烈,需要富国强兵。⑤思想:法家思想的出现。
2.目的: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实力,实现富国强兵,适应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
3.代表:(1)郑国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公布于众,表明奴隶制贵族专政已经无法维系下去。(2)胡服骑射(赵武灵王)、(3)李悝变法(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4)吴起变法(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5)商鞅变法(秦国)。
4.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5.认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明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迅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点拨关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奴隶主贵族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新兴地主阶级开始产生,他们中的一部分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上升而成。他们在奴隶大量逃亡、井田制面临崩溃的时代,看到奴隶制剥削已无利可图,于是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从此,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的阶级孕育成长起来。利用土地进行封建剥削,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剥削方式。依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成为正在形成中并日益发展壮大的阶级关系。
【深化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税。鲁国实行“初税亩”,“履田而税”,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晋国“作爱田”。废除了西周以来对“私田”定期重新分配的制度,把土地一次性分配给农民,允许农民自行管理土地,使土地的产权固定下来。通过赋税制度改革,各诸侯国实际上完成了土地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历史变迁。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逻辑,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三)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1.原因: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④为了富国强兵(目的);⑤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2.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本质上是建立先进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
3.内容:(1)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国家赋税。
(2)政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稳定社会秩序。
(3)社会: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②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户籍管理、增加赋税。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4)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4.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5.评价: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②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④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
☆点拨关键:春秋中后期,各国卿大夫与国君之间斗争激烈。公室(奴隶主贵族)与私门(新兴地主)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二者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了各种明争暗斗。新旧势力的斗争,大大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过程。这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对立的阶级是从奴隶社会母体内孕育出来的。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夺权,在诸侯国内,主要以私门和公室斗争的形式出现。贵族专政的解体,使奴隶主贵族与奴隶的关系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在夺权过程中和夺权后,为了巩固和扩展自身利益,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达到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标。
【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教材P12)
教参建议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阐述了他的变法理论。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与守旧贵族关于是否有必要变法的对话。守旧贵族反对变法,提出“法古”“循礼”,商鞅站在历史变化的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需要也随着时代而变化,现行的政治制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
三、孔子与老子
【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政治主张:①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②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③克己复礼: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主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其他主张:“畏天命,敬鬼神”,“性相近”、“中庸之道”。
5.儒学贡献:①晚年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孔子在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②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其弟子整理)当中。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二)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哲学主张:①本体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人生观: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具有朴素的唯物论。③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点拨关键: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特征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百家争鸣
【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己的学说,同时相互学习、吸收,形成学派纷呈,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2.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
3.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4.文化:“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5.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原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同时,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百家争鸣的特点
1.论战辩驳,代表不同阶级。2.吸收借鉴,百家合流。3.主张结束混乱,统一思想,统一社会。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四)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派别 代表阶级 代表 主张
儒家 新兴地主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新兴地主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奴隶主贵族 孔子 核心思想是“仁”关爱他人;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道家 奴隶主贵族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奴隶主贵族 老子 核心思想是“道”;无为而治;事物之间相互转换
阴阳家 新兴地主 邹衍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下层平民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法家 新兴地主 韩非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①变革观:厚今薄古,变法革新,统治者应因时而变。②法治观: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③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法、术、势相结合。④伦理观:性恶论,用刑罚使人恐于犯罪。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百家争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形成体系,奠定了中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5.百家争鸣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点拨关键: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又有大幅度发展,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统治者不得不改变传统治国方式。春秋末年,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从事各种行业,客观上促进“学在官府”转到“学在民间”。社会变化的加剧也促使士阶层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米越多,提出的主张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五挥山,竞相发表见解,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吗”的局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各家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诸子思想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诸子百家思想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智慧在现代社会仍极具借鉴意义。
【深化拓展】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1)经济: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④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3)军事: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思考点】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教材P13)
教参建议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实力,纷纷招揽人才,重用士人。士阶层针对废旧立新的现实政治,代表各个阶层提出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在哲学上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礼治思想,并重视教育,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兵家提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问题探究】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教材P14)
思路引领 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而夺取贵族对国家的统治权,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新型的官僚制选官原则。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以及商鞅变法无不以此为核心内容。变法效果也与各国选拔制度改革彻底与否相关,选官制度直接关系统治基础。
答案提示 吴起变法主要基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现实问题,主要措施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疏远公族的特权。这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韩国治理成果显著,诸侯不敢侵犯。
【学习拓展】查阅《诗经》和“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教材P14)
思路引领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经典篇章,通过了解描写古人的生活与情感的感性材料,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对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认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答案提示 教师可选择《诗经》中的名篇,引导学生体会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诗经 小雅·正月》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不平。《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追求自身价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家国情怀、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是《诗经》和“楚辞”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课小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 的变 革和 转型 政治领域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度解体,推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
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经济领域 铁器牛耕,小农经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经济基础。
思想领域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
文化领域 《诗经》——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离骚》——楚辞,浪漫主义文学
治国方式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