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3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决议。
???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你知道吗?聂耳介绍: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昆明人。他自幼爱好音乐,后到上海当学徒时,考入一家歌舞团。由于他勤奋好学,耳朵又特别敏捷,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他听了很高兴,索性改名叫聂耳。歌曲的创作过程及作用田汉,湖南长沙人,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呼吁抗日救亡的话剧、电影剧本和歌词。田汉被捕时,将该词写在一张香烟纸上,聂耳接到他人辗转送来的歌词后,立即谱曲。聂耳作曲 田汉作词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是广大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心最直接的反映。它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一、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1.事变背景--卢沟桥的重要战略位置平汉铁路A三面包围B扼平汉、南下唯一通道★2.卢沟桥事变经过①时间、地点②事件经过及特征1937.7.7,宛平县卢沟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发起攻击。蓄谋已久,
嫁祸于人特征③反击④影响⑤结果29军 奋起还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平津沦陷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这是佟麟阁将军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表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慷慨誓言。 资料1:蒋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说:“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
资料2:1945年春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论联合政府》
思考:为什么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抗战起点问题上有不同的认识?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党虽然进行了一些抗战,但总体来说还是实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到了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才明确抗战立场,开始确立战时体制。为什么说七七事变
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抗日战争。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界群众投入抗战。因此,从战争的范围,涉及的群众面来说,抗日战争已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转化为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二、八一三事变及淞沪会战中国军队70万,日本军队20万,激战三个月。11月,上海沦陷。凇沪会战及会战中的大刀队 资料: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意义:淞沪会战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彻底粉碎。三、日军侵华暴行1.南京大屠杀6个星期①用射杀、刺杀、活埋、火烧等方式杀害平民②抢掠、强奸中国妇女2.731部队细菌战①活体试验东北哈尔滨②细菌战基地和工厂长春广州③细菌战湖南常德浙江宁波3.轰炸重庆、成都、昆明等后方城市重庆隧道惨案被轰炸后的成都4.对抗日根据地展开“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河北潘家峪惨案资料1: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说:“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人们都说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一直要污损日本的形象”。
资料2:
日本右翼势力频频抛出反华言论,一再否认侵华历史,请你寻找有力的历史铁证进行驳斥:1.南京大屠杀
2.细菌战
3.对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 胡锦涛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勿忘国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