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下期期末质量监测评估样卷五年级科学注意事项:1.本评估样卷分为样卷(1-4页)和答题卡两部分。50分钟完卷,满分100分。2.学生答题前,请先将学校、班级姓名、评估号等信息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待教师粘贴条形码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评估号是否正确。3.请将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其他题的答案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样卷上答题均无效。4.答卷结束,教师必须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A. 点燃的蜡烛 B. 萤火虫 C. 月亮 D. 太阳【答案】C【解析】【详解】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点燃的蜡烛、萤火虫、太阳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月亮自身不能够发光,反射的太阳的光,月亮不是光源。2. 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的是( )。A. 光会反射 B. 光沿直线传播 C. 光沿曲线传播 D. 光会折射【答案】B【解析】【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读图可知,用手电筒的光照射距离手电筒最近那张卡纸上的小孔,光会沿着直线穿过小孔,最终会落到纸屏上,形成光斑。由此判断,该装置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特点。3. 下列做法中,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的是( )。A. 外墙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 B. 外墙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C. 把路面涂成白色 D. 建高楼时多用玻璃来作外墙【答案】A【解析】【详解】A.外墙使用表面粗糙材料,表面越粗糙,反光能力越弱,符合题意;B.外墙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不符合题意;C.把路面涂成白色,颜色越浅吸收光的能力越弱,反光能力越强,不符合题意;D.建高楼时多用玻璃来作外墙,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 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作锅铲的手柄的是( )。A. 铜 B. 不锈钢 C. 木头 D. 铁【答案】C【解析】【详解】不同的材料传递热量的快慢不同,金属材料传递热量比较快,木头传递热量较慢。锅铲的手柄需要用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可以防止烫伤。选项中,只有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选C。5. 下列不属于应用热对流的是( )。A. 暖气安在地上,制冷空调挂在墙上 B. 烧水时,壶里的水逐渐全部变热C. “走马灯”转动 D. 用电烤箱烤熟食物【答案】D【解析】【详解】A.暖气安在地上,制冷空调挂在墙上,利用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下降,应用了热对流,不符合题意;B.烧水时,壶里的水逐渐全部变热,壶底被加热的水上升,上面冷水下降,应用了热对流,不符合题意;C.“走马灯”转动,利用热空气上升,带动空气流动从而使走马灯转起来,应用了热对流,不符合题意;D.用电烤箱烤熟食物,应用了热辐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6. 热辐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夏季烈日当空非常晒人,产生了热辐射 B. 热辐射在真空中不能进行C. 冬季围在火旁烤火,应用了热辐射 D. 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了热辐射【答案】B【解析】【分析】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热辐射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详解】A.夏季烈日当空非常晒人,产生了热辐射,太阳光给人带来温暖是热辐射,正确;B.热辐射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辐射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错误;C.冬季围在火旁烤火,点燃的火进行热辐射,传递热量,应用了热辐射,正确;D.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了热辐射,借助于太阳光的热辐射,正确。故答案为:B7.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A. 高原 B. 山地 C. 平原 D. 盆地【答案】D【解析】【详解】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盆地。8. 在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时(如图所示) ,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 )。A. 模拟太阳光的长期照射B. 模拟地球内部的能量C. 蒸发土豆泥表面的水分D. 给空气加热【答案】B【解析】【详解】火山爆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模拟地球内部的能量。9. 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会形成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容易造成(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暴风 D. 降雪【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岩层相互挤压时形成褶皱,岩层褶皱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10. 地球表面有许多溪流和沟壑,这些主要是( )形成的。A. 岩石的风化 B. 流水的侵蚀C. 风力的作用 D. 温度对岩石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有许多溪流和沟壑,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而形成的。11.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B. 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C. 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D. 水资源非常宝贵,我们应该保护各种形态的水【答案】C【解析】【分析】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正是由于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地球表面才会发生沧桑巨变,万物才会生机盎然。【详解】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或云,正确;B.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正确;C.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但是依然会蒸发,进入空气中,所以会进入水循环,错误;D.水是人类与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资源非常宝贵,我们应该保护各种形态的水,正确。故答案为:C12. 雾和云的不同之处是( )。A. 形成的温度 B. 形成的条件C. 所处的位置 D. 都是水的不同形态【答案】C【解析】【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详解】A.都需要低温,不符合题意;B.都需要低温与空中充足的水蒸气,不符合题意;C.云在高空,雾在低空,符合题意;D.形成它们的小水滴、小冰晶都是水的不同形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3. 人们经常用“眼疾手快”形容人的反应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 )。A 反应时间短 B. 眼睛有疾病 C. 手臂长 D. 手掌大【答案】A【解析】【详解】反应时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人对刺激的熟悉程度以及动作反应的次数等因素有关。眼疾手快是反应时间短的表现。14. 小科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自学了很多科学知识,经常动手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小发明,这说明大脑具有( )。A. 记忆功能 B. 识别功能 C. 情绪功能 D. 创造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科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自学了很多科学知识,经常动手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小发明,这说明大脑具有创造功能。15. 下列关于官兵们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活动的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接到山体塌方报警电话属于刺激 B. 官兵们立即空投救灾物资属于反应C. 救灾活动中需要脑的参与 D. 从刺激到反应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答案】D【解析】【详解】A.接到山体塌方报警电话属于刺激,耳朵接收到声音信号传给大脑属于刺激,正确;B.官兵们立即空投救灾物资属于反应,大脑接收到信号后发出指令进行下一步动作属于反应,正确;C.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指挥中心,救灾活动中需要脑的参与,正确;D.从刺激到反应,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错误。故答案:D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6. 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 )【答案】√【解析】【详解】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它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17. 当纸团向我们的眼睛飞来,我们会快速眨眼并躲避,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答案】√【解析】【详解】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器官。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当纸团向我们的眼睛飞来,我们会快速眨眼并躲避,这是人的本能反应。18. 我们教室的黑板是不能反射光的。( )【答案】×【解析】【详解】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黑板是因为黑板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眼睛。黑板能反射光,只不过反光能力弱。19. 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地表受到温度的影响造成的。( )【答案】×【解析】【详解】自然界的力量会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比如破碎的岩石是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岩石女王头像是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的风蚀石。海边沙丘是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20. 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规则的外形,并且都是固体。( )【答案】√【解析】【详解】雪花也称银粟,玉龙,玉尘,是一种晶体,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多呈六角形,像花。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像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21. 冬天穿棉袄会暖和,这是因为棉袄给我们提供了热量。( )【答案】×【解析】【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题目说法错误。22. 将红光、绿光的光斑重叠,重叠光斑的颜色是红色。( )【答案】×【解析】【详解】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 把红光和绿光重叠照在白墙上,我们看到的是黄光,而不是红光。故题目说法是错误的。23.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其成分和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而形成变质岩。( )【答案】√【解析】【详解】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矿物会重新排列,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其成分和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而形成变质岩。24. 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时,泡沫块模拟地球板块。( )【答案】√【解析】【详解】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中,用泡沫块来模拟地球板块,用酒精灯燃烧水后的一系列活动代表地球内部运动。25. 在造霜的实验中,在冰水中加入盐,可以使冰水的温度变得更高。( )【答案】×【解析】【详解】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在制造“霜”的实验中,向冰块上撒盐,加入盐后,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要低,因而最低温度的下限也就下降了,可以使温度变得更低。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6. 热传递有( )、( )、辐射这三种方式。【答案】 ①. 传导 ②. 对流【解析】【详解】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27.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 )”,它的原理就是光沿( )传播。【答案】 ①. 小孔成像 ②. 直线【解析】【详解】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特点:缩小倒立的实像。28. 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 )。【答案】光的反射【解析】【详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因此,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29. 地球内部分三个不同的圈层,分别是( )、( )、( )。【答案】 ①. 地壳 ②. 地幔 ③. 地核【解析】【详解】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地球内部三个不同的圈层中,最薄的圈层是地壳。30.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 ),接近地表就是( )。【答案】 ①. 云 ②. 雾【解析】【详解】自然界的水有固态、液态、气态等三态变化。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31.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以下,接近地表的( )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答案】 ①. 0 ②. 水蒸气【解析】【详解】水有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霜是水的固态形式。32.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答案】 ①. 水蒸气 ②. 霜【解析】【详解】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 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33.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__________。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__________。【答案】 ①. 刺激 ②. 反应【解析】【详解】生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叫应激性。外界环境的改变或者某些信号会对生物体产生刺激,接受刺激,产生反映是生物具备的基本能力。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 刺激。由 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34. 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 )、( )、脑干三部分组成。【答案】 ①. 大脑 ②. 小脑【解析】【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35. 观察核桃仁表面的凹凸情况。大脑表面也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 ),大大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答案】 ①. 沟 ②. 回【解析】【详解】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感觉活动,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大脑对人体至关重要。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四、实验探究题(第1题7分,第2题9分,第3题9分,共25分)用一个长方体牙膏盒,在侧面的上端,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在它对面的下端,也剪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两面与对角成45°,沿直线切开口子,并插入小镜片。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如图所示,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36. 在本作品制作中加进去的镜面的位置是_________(填“相对”或“背对”)的。37. 潜望镜内部的两个镜片是相互_________的,潜望镜的镜子可以让光转_________次弯。38. 在这个实验中,人能看到外面的景物,没有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_。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七色光39. 下面_________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A. 小孔成像 B. “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C. 有时瀑布附近会出现彩虹40. 自制潜望镜看不到外面的景色,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案】36. 相对 37. ①. 平行 ②. 2(或两) 38. C 39. B40. 镜子的安装角度不对【解析】【36题详解】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潜望镜时,两个镜片的位置是相对的。【37题详解】安装镜片时,两个镜片相互平行,都与水平面成45°角。潜望镜的两个镜片让光转两次弯。【38题详解】利用潜望镜观察运用的原理是光的反射。【39题详解】小孔成像是光沿着直线传播。“阳光接力打靶”游戏属于光的反射。有时瀑布附近会出现彩虹属于光的折射。【40题详解】自制潜望镜看不到外面的景色,原因可能是镜子的安装角度不对。41. 《热传递》是本学期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热的传递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根据课堂实验,完成下列任务。实验题目: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提出假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实验准备:金属片、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凡士林、小勺。实验过程: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②步骤一中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 )。观察到凡士林( )。③步骤二中用试管夹夹住另一块金属片的一端 ,加热金属片的( )。观察到凡士林( )。实验结论:( )。应用:如图所示,在一块金属片上做热传递实验。将蜡均匀地涂在金属片上,然后在图中O点处加热,ABC三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分别是: ( )→( )→( )。【答案】 ①. 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②. 另一端 ③. 从加热一端向另一端熔化 ④. 中间 ⑤. 从金属片中间开始,向四周熔化 ⑥. 热在金属当中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⑦. C ⑧. A ⑨. B【解析】【详解】在“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中,提出实验假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从高温地方传向低温地方。凡士林的特性是常温下成有粘性的膏状,加热后熔化,所以用做热传递实验的热传导方向的标志物,热传到的位置凡士林熔化。所以,实验过程是:①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②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到凡士林从加热一端向另一端熔化;③用试管夹夹住另一块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观察到凡士林从金属片中间开始,向四周熔化。根据以上实验凡士林熔化的方向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热在金属当中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根据热在金属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看A、B、C三点距离O的位置,越近越先化。所以A、B、C三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分别是: C→A→B。如图所示是探究雨的形成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完成相关题目。实验目的 探究雨的形成猜想假设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 )能形成雨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陶土网、烧杯、培养皿、冰块、水等实验步骤 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②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 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实验现象 ( )42. 根据实验内容,将表格内的猜想假设补充完整。43. 在实验中,加热水至沸腾的目的是( )。44. 实验中,在培养皿中加冰块作用是( )。A. 使实验更有趣 B. 确保实验的安全 C. 让水蒸气快速凝结45. 在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培养皿底部出现了( ),过一会儿就会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直至最后滴落下来,形成( )。46. 根据这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选择合适的词,把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流程图补充完整。47. 流程图可以推断:在这个实验中,水发生了( )次状态的变化。A. 1 B. 2 C. 4【答案】42. 43. 制造大量的水蒸气 44. C45. ①. 小水滴 ②. 雨46. 47. B【解析】【42题详解】根据探究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可以推断,该实验猜想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能形成雨。本实验就是模拟降雨过程,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变成水蒸气,飞到空中,遇到放了冰块的培养皿,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逐渐变大,最后落下形成雨,所以实验现象是培养皿底部出现了小水珠,过一会儿就会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直至最后滴落下来,形成雨。【43题详解】在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水至沸腾的目的是制造大量的水蒸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有利于降雨的形成。【44题详解】A.模拟实验是为了探究科学问题,而不是为了使实验更有趣,错误;B.将冰块放在培养皿上与实验安全无关,错误;C.将冰块放在培养皿上起的作用是制造低温环境,让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培养皿更容易凝结,有利于增加实验效果,正确。【45题详解】本实验就是模拟降雨过程,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变成水蒸气,飞到空中,遇到放了冰块的培养皿,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逐渐变大,最后落下形成雨,所以实验现象是培养皿底部出现了小水珠,过一会儿就会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直至最后滴落下来,形成雨。【46题详解】根据这次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可以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地表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去,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或遇到冷空气受冷发生凝结现象,形成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云。受空气震动或湍流影响,小水滴不断合并形成较大的(大水珠),空气托不住时,就会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雨水回到地面。【47题详解】从流程图上可以推断出,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从液态变为气态,冷凝成小水滴是从气态变为液态。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水发生了2次状态的变化。选B。五、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8. 夏天雷雨过后,我们经常在天空中见到美丽的彩虹(如图)。不仅如此,在阳光下,喷泉或瀑布的周围也会出现彩虹;在夏天街上行驶的洒水车后面有时也会出现一道彩虹。如果让你制造出美丽的彩虹,你会选择什么方法呢?(至少写出2种)【答案】1.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2.用水雾制造彩虹: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解析】【详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下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珠,他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基于彩虹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用三棱镜、水雾、镜子等制造彩虹。49. 研究发现,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虽然只占体重的2.5%,却消耗着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大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一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几条保护大脑的方法。【答案】①运动时注意保护头部;②保证充足的睡眠;③保持营养均衡、心情愉悦;④不吸烟、不酗酒。【解析】【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保护大脑的方法有适时开窗透气,运动时保护头部,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改正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熬夜玩手机等。50. 小明家住在十二楼,一天傍晚小明和爸爸妈妈正在餐厅吃饭,大地突然震动起来,家里悬挂的灯具也摇晃起来,这可能发生了什么?小明-家应该怎么办(至少写出2条)?【答案】可能发生了地震。应保持冷静,不要乱跑或者试图跳楼,及时切断电源、煤火等,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如果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解析】【详解】大地剧烈的震动起来,家里悬挂的家具也摇晃起来了,可能发生了地震。小明一家住在十二楼,不要乱跑或试图跳楼,应该想办法避险。保持冷静,不要乱跑或者试图跳楼,及时切断电源,煤火等,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如果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2023年下期期末质量监测评估样卷五年级科学注意事项:1.本评估样卷分为样卷(1-4页)和答题卡两部分。50分钟完卷,满分100分。2.学生答题前,请先将学校、班级姓名、评估号等信息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待教师粘贴条形码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评估号是否正确。3.请将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其他题的答案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样卷上答题均无效。4.答卷结束,教师必须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A. 点燃的蜡烛 B. 萤火虫 C. 月亮 D. 太阳2. 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的是( )。A. 光会反射 B. 光沿直线传播 C. 光沿曲线传播 D. 光会折射3. 下列做法中,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的是( )。A. 外墙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 B. 外墙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C 把路面涂成白色 D. 建高楼时多用玻璃来作外墙4. 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作锅铲的手柄的是( )。A. 铜 B. 不锈钢 C. 木头 D. 铁5. 下列不属于应用热对流的是( )。A. 暖气安在地上,制冷空调挂在墙上 B. 烧水时,壶里的水逐渐全部变热C. “走马灯”转动 D. 用电烤箱烤熟食物6. 热辐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夏季烈日当空非常晒人,产生了热辐射 B. 热辐射在真空中不能进行C. 冬季围在火旁烤火,应用了热辐射 D. 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了热辐射7.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A. 高原 B. 山地 C. 平原 D. 盆地8. 在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时(如图所示) ,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 )。A. 模拟太阳光的长期照射B. 模拟地球内部的能量C. 蒸发土豆泥表面的水分D. 给空气加热9. 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会形成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容易造成(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暴风 D. 降雪10. 地球表面有许多溪流和沟壑,这些主要是( )形成的。A. 岩石的风化 B. 流水的侵蚀C. 风力作用 D. 温度对岩石的作用11.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B. 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C. 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D. 水资源非常宝贵,我们应该保护各种形态的水12. 雾和云的不同之处是( )。A. 形成的温度 B. 形成的条件C. 所处的位置 D. 都是水的不同形态13. 人们经常用“眼疾手快”形容人的反应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 )。A. 反应时间短 B. 眼睛有疾病 C. 手臂长 D. 手掌大14. 小科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自学了很多科学知识,经常动手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小发明,这说明大脑具有( )。A. 记忆功能 B. 识别功能 C. 情绪功能 D. 创造功能15. 下列关于官兵们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活动的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接到山体塌方报警电话属于刺激 B. 官兵们立即空投救灾物资属于反应C. 救灾活动中需要脑的参与 D. 从刺激到反应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6. 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 )17. 当纸团向我们的眼睛飞来,我们会快速眨眼并躲避,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18. 我们教室的黑板是不能反射光的。( )19. 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地表受到温度的影响造成的。( )20. 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规则的外形,并且都是固体。( )21. 冬天穿棉袄会暖和,这是因为棉袄给我们提供了热量。( )22. 将红光、绿光的光斑重叠,重叠光斑的颜色是红色。( )23.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其成分和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而形成变质岩。( )24. 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时,泡沫块模拟地球板块。( )25. 在造霜的实验中,在冰水中加入盐,可以使冰水的温度变得更高。(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6. 热传递有( )、( )、辐射这三种方式。27.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 )”,它的原理就是光沿( )传播。28. 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 )。29. 地球内部分三个不同的圈层,分别是( )、( )、( )。30.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 ),接近地表就是( )。31.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以下,接近地表的( )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32.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33.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__________。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__________。34. 脑被坚硬颅骨包裹着,它由( )、( )、脑干三部分组成。35. 观察核桃仁表面的凹凸情况。大脑表面也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 ),大大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四、实验探究题(第1题7分,第2题9分,第3题9分,共25分)用一个长方体牙膏盒,在侧面的上端,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在它对面的下端,也剪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两面与对角成45°,沿直线切开口子,并插入小镜片。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如图所示,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36. 在本作品制作中加进去的镜面的位置是_________(填“相对”或“背对”)的。37. 潜望镜内部的两个镜片是相互_________的,潜望镜的镜子可以让光转_________次弯。38. 在这个实验中,人能看到外面的景物,没有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_。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七色光39. 下面_________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A. 小孔成像 B. “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C. 有时瀑布附近会出现彩虹40. 自制潜望镜看不到外面的景色,原因可能是_________。41. 《热传递》是本学期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热的传递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根据课堂实验,完成下列任务。实验题目: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提出假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实验准备:金属片、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凡士林、小勺。实验过程: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②步骤一中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 )。观察到凡士林( )。③步骤二中用试管夹夹住另一块金属片的一端 ,加热金属片的( )。观察到凡士林( )。实验结论:( )。应用:如图所示,在一块金属片上做热传递实验。将蜡均匀地涂在金属片上,然后在图中O点处加热,ABC三点处蜡熔化的先后顺序分别是: ( )→( )→( )。如图所示是探究雨的形成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完成相关题目。实验目的 探究雨的形成猜想假设 空气中水汽遇冷( )能形成雨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陶土网、烧杯、培养皿、冰块、水等实验步骤 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②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 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实验现象 ( )42. 根据实验内容,将表格内的猜想假设补充完整。43. 在实验中,加热水至沸腾的目的是( )。44. 实验中,在培养皿中加冰块的作用是( )。A. 使实验更有趣 B. 确保实验的安全 C. 让水蒸气快速凝结45. 在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培养皿底部出现了( ),过一会儿就会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直至最后滴落下来,形成( )。46. 根据这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选择合适的词,把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流程图补充完整。47. 流程图可以推断:在这个实验中,水发生了( )次状态的变化。A. 1 B. 2 C. 4五、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8. 夏天雷雨过后,我们经常在天空中见到美丽的彩虹(如图)。不仅如此,在阳光下,喷泉或瀑布的周围也会出现彩虹;在夏天街上行驶的洒水车后面有时也会出现一道彩虹。如果让你制造出美丽的彩虹,你会选择什么方法呢?(至少写出2种)49. 研究发现,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虽然只占体重的2.5%,却消耗着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大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一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几条保护大脑的方法。50. 小明家住在十二楼,一天傍晚小明和爸爸妈妈正在餐厅吃饭,大地突然震动起来,家里悬挂灯具也摇晃起来,这可能发生了什么?小明-家应该怎么办(至少写出2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