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2章光 第1次测试(PDF版 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2章光 第1次测试(PDF版 无答案)

资源简介

809 班 3 月第一次科学测试 姓名
一、选择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 “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是光的折射现象
C.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D.“静影沉璧”,玉璧一样的月光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 放大镜把字放大 B. 树在水中形成倒影
C. 汽车在凸面镜中成像 D. 皮影戏中屏幕上的人影
3、.如图所示,在杯中 A处有一发光点,发出一束光,在杯壁 B处形成一光斑,当向杯中
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至 CD处时,光斑仍在 B 处
B.水面至 CD处时,光斑移至 B 处的上方
C.水面至 EF 处时,光斑仍在 B 处
D.水面至 EF 处时,光斑移至 B 的上方
4、河岸边的树在水中会形成倒影。下列光路图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A. B. C. D.
5、如图,平面 XOY 上,平面镜 M 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
0)点处,当一发光点 S 从坐标原点沿-x 方向运动过程中,
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 S 的像( )
A.0 到-1 区域 B.-1 到-2 区域
C.0 到-∞区域 D.-2 到-4 区域
6、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 1 号地砖上时,
通过 2 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 2 号地砖上时,通过 3 号地
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7、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图 a 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 b 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 c 表示的是小孔成像情况,屏幕上出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D.图 d 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8.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了一新鞋在竖直的“试鞋镜”前试穿,
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以下做法中仍
然不能看到新鞋是( )
A.保持脚位置不动,身体后倾 B.抬高穿着新鞋的脚
C.将“试鞋镜”竖直的向上移动 D.弯腰或下蹲
9、如图所示,a、b、c、d 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 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
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c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d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 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 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10、小明将凸透镜紧靠图甲所示的一幅卡通图片,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图片,在此过程中
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图乙所示的四个不同的像,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④① 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如图所示,平面镜 OM 与 ON 的夹角为 θ,一条平行于平面 ON 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
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20° B.15° C.10° D.5°
12、将一发光物体放于凸透镜前,调节光屏的位置,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缩小、清晰的像。若
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发光物体和光屏对调一下,则( )
A.在光屏上仍可呈现缩小的像 B.隔着透镜可看到发光物体的像
C.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 D.在光屏上呈现与发光物体等大的像
13、如图所示,遮光板 A 与光屏 B 平行放置且相距为 d。在 A 的中央挖一直径为 d1 的圆孔,
并在孔内嵌入与孔等大的薄凸透镜 L。现用一束平行光束垂直照射遮光板,在光屏上形成了
一个直径为 d2的圆形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可能为( )
d1d2 d2d
A. B.
d1+d2 d1+d2
d1d d1d2
C. D.
d1-d2 d2-d1
14、如图所示,F 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 AB 的像,则物体 AB 在( )
A.图中Ⅰ区域,箭头水平向右
B.图中Ⅱ区域,箭头水平向右
C.图中Ⅰ区域,箭头方向向左斜上方
D.图中Ⅰ区域,箭头方向向右斜上方
15、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 5 cm,在透镜左侧 10 cm 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
AB,在透镜右侧 15 cm 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
体 AB 的成像情况是( )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二、简答题( 每空 2 分, 共 40 分)
16、如图所示,在房间的 A 墙上水平排列着两个字母“FB”,小明站在房间里通过 B 墙上的平
面镜看字母。
(1)可以看到平面镜中字母的像是_____(填“FB”或“ ”)。
(2)若 A 墙与 B 墙相距 4 米,则字母的像与字母间的距离为____米。
17、我国宋代诗人梅尧臣用“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浴出车轮
光,随天行无踪”来形容在泰山上观日出的壮观景象。由于地球周
围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当看见太阳刚从云海升起时,太阳实际的位置位于云
海 (选填“上方”或“下方”)。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看到日出
的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将 (选填“提前”或“延后”)。
18、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利用平行光源在光屏上观察到一个极小的亮点(如图
甲所示),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光具座上依次放好蜡烛、透镜和光屏后,应调整它们的高度,使 和 的
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3)当烛焰在 A 位置时,物距约为 cm,光屏应移至标尺的 cm 范围内,
并反复移动光屏找像,此时,眼睛应观察 ,直到出现一个 的像为止,此
时的像是一个 立、 的 像。
(4)当烛焰在 B 位置时,光屏应移至标尺的 范围,屏上成的是一个 立、
的 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8、小林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发现:当光由空气沿半圆玻璃砖边缘垂直射入圆心处发生反
射和折射时,不断加大入射角会发生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的情况,如图所示,
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林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
表:
入射角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表中数据说明:
(1)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
大而 ,当入射角达到 °时,反射能量达到 100%,
就发生了 现象。
(2)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
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9.如图,将一枚硬币放在空碗底部,然后后退到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碗和硬
币的位置不变,缓缓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又看到了“硬币”。因为光从 (选
填“空气射入水”或“水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此时看见的硬币位置比硬币实际所在位
置更 (选填“深”或“浅”)。看到的硬币其实,硬币上有 A、B 两点,先看到硬币
上的 点,先后看到这两点时折射角变化情况是 (填:“﹥”或“=” 或“<” )
聪明的小明由此联想到上次跟爷爷钓鱼的场景,应使用渔叉对准眼睛所看见 (选填
“鱼下方”或“鱼上方”)的位置才能叉到鱼。
21、某同学利用图甲、乙所示的装置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
(2)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 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蜡烛燃烧
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填“上”或“下”)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 B 处(图中未标出),
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该像是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 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 A
间的距离为 L,如图乙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f (填“>”“<”或“=”)L,
凸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 A、B 之间的距离 s= (用 L0、L 表示)。
22.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 AB 所成的像。
23、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矮墙的两边,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平面镜使两
人在图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 (1 分)
(画出 光路图完整的过程:1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