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参考答案【易混辨析】1.错误【详解】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故该判断错误。2.错误【详解】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故判断错误。3.错误【详解】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故判断错误。4.正确【详解】本题是判断题,依据教材内容可知,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故本观点正确。5.错误【详解】法律具有阶级性,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故本题观点错误。6.错误【详解】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有关部门依法对某超市的“坐地起价”行为进行行政罚款,这发挥了法的社会职能。故本题判断为错误。7.错误【详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所以此观点错误。8.错误【详解】法律具有阶级性,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故题中观点错误。9.正确【详解】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故题中观点正确。10.正确【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故本题观点正确。11.错误【详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故题干说法错误。12.正确【详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故该观点正确。13.正确【详解】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故题中观点正确。【限时训练】1.A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在本质上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故本题选A项。2.B 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在夏朝,①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②正确:唐朝时期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行成,③正确。中华法系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文明,④错误,故选B3.B 选项②强调百姓的重要性;选项④强调“人才”的重要性,②④均排除。①③都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符合题意。故选B。4.B 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③④符合题意;我国法治建设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应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不值得借鉴”“应全盘继承和吸收”等观点均错误,排除①②。故选B。5.C 《英烈保护法》为保护英烈、惩罚违法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C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A观点错误;《英烈保护法》主要对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B项中“政治权利”说法错误;D项中“消除”说法太绝对。故选C。6.A 依法惩处侵害英烈权益等违法行为,是以法治正义捍卫英烈尊严和合法权益,其意义不仅在于惩恶,更大的意义是正风,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形成崇尚英雄、敬畏英烈的整体社会氛围,①②符合题意。③与材料无关,④中“保障全体公民”与材料不符合。故选A。7.C 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选项①说法错误。②③④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正确解读。故选C。8.B 国家保障公民合法正当的权利,选项①说法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④错误,现阶段基本矛盾无法消除。答案:B9.D ①错误,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②错误,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在 1954年颁布的;③④正确,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目前正在全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选: D。A 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正确;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体现的是各国的个性而不是共性,②错误;国情不同,法治建设也不一样,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正确;一国的法治要由社会制度决定,并不都是人民说了算,④错误。故选A11.B【详解】①④:实施香港国安法以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经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表明了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④符合题意。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但材料并不涉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②不符合题意。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C【详解】①: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是国务院通过制定方式创制的行政法规,而不是认可,①错误。②:社会保险经办事关人民群众能否便捷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约束力,②正确。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保险经办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治理效能,③正确。④:实施旨在维护人民利益,而不是惩治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④错误。故本题选C。13.C【详解】C:材料中“执法如山”的意思是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比喻执行法律、法令极其严厉坚决。在实践中要严格执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徇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的意思是治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体现执法严格,不徇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强调了法律对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B:“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强调依法治国,不能任意妄为,B不符合题意。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强调立法对治国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4.A【详解】①③: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专题展览及系列讲座等活动。此举能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有利于党坚持依宪执政,推进依法执政,①③正确。②:我国宪法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不是通过题干中的活动实现的,②错误。④:组织开展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开馆仪式、教育系统“宪法晨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专题展览及系列讲座等活动,旨在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并未改变宪法内容,“使宪法内容与时俱进”说法不妥,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15.B【详解】①: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体现了全民人权意识增强,而不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①不符合题意。②: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能够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②正确。③: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更广泛、更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能够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③正确。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④错误。故本题选B。16.B【详解】①:法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①正确。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不是全部意志,②错误。③: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③正确。④: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17.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我国的法治建设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程标准】通过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知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科学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观念和法治尝试。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知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科学的。法治意识: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要求:课前自主阅读、标划课本,根据学案理清知识脉络,把握本课逻辑思路,完成学案。(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历程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 ,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法律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2.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开始制定 ,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 。唐朝时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 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 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历史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制定: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②认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③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一国法治的决定因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 和 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法环节)(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执法环节和司法环节)(3)人权的法制保障取得巨大成就(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独学任务】任务一:在课本上再次确定下列问题的答案。1.法律的产生、本质及作用、发展历程?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职能?我国当代法的性质?3.影响法制建设的因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任务二:在课本上构建本框知识体系任务三:完成下列易错易混点判断,错误的改正。【易混辨析】1.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建立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法律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衍生的社会规范。( )4.我国的法治总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5.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6.有关部门依法对某超市的“坐地起价”行为进行行政罚款,这发挥了法的政治职能。( )7.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8.法律体现着全体公民的意志。( )9.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10.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1.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2.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13.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课堂探究案】【探究与分享】议题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材料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开始制定成史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法系,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结合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提示点拨】1.中国法律发展的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时间 状况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鸦片战争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未获成功2.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3.法律的本质(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探究与分享】议题二: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材料一 2020年2月21日,因任城监狱疫情防控不力,经山东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免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第一政委解维俊,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姜运华,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文杰,任城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葆善,任城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刘勇刚,任城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陈为宁,任城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试用期)邓体贺,任城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试用期)房德峰的职务,有关问题继续深入调查。对上述相关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由纪检监察机关依程序进行调查,依规依纪依法作出处理。材料二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材料三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接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是法,法的职能是什么?【提示点拨】1.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职能 作用政治职能 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社会职能 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探究与分享】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材料:法治建设在路上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提示点拨】(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网络构建】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归纳提升】1.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区别 法治 人治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工业文明 自然经济、农业文明政治基础 民主 专制权力关系 权自法出,法大于权 法自权出,权大于法权力核心 法律至上 领袖至上权力运行 严格依法运作 取决个人情感代表性 多数人的意志 个人的意志治理秩序 事前立法,事先之治 事后立规,事后之始治理方式 理性之治 运动之治2.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课后拓展案】【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在阶级社会,法在本质上维护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A.统治阶级 B.被统治阶级C.全体国民 D,人民群众2.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制定成文法开始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②西汉时期法律开始“儒家化”,强调礼法结合③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标志④中华法系作为最古老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法者,治之端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法治思想。下列表述符合法治思想的是( )①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④治国之道,唯在举贤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材料表明( )①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值得借鉴②中华法系独树一帜,应全盘继承和吸收③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④一国的法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近年来,一些歪曲历史、恶搞英烈的网络公害引发众怒。依法遏制网络造谣诽谤、恶搞英烈乱象,大力弘扬保护和尊崇英烈正气的《英烈保护法》利剑出鞘,备受关注。据此完成5~6题。5.《英烈保护法》利剑出鞘,亵渎英烈必被严惩!如图漫画表明( )A.《英烈保护法》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志B.通过立法规定了英雄烈士的政治权利C.为社会尊崇英雄烈士提供法律保障D.消除了侵害英雄烈士的违法行为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其中点名批评抖音在搜狗搜索投放的广告中含有“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违反了《英雄烈士保护法》和《广告法》,两者分别罚款100万元。对恶搞英烈乱象进行严厉处罚( )①是以法治正义捍卫英烈尊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形成惩恶正风,形成崇尚英雄、敬畏英烈的社会氛围③有利于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④有利于保障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0年1月17日,“2019年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在南京揭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入选。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是因为(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宪法②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9.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关于我国法治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③党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④我国正在全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表明( )①一国的法治由一国的国情决定②各国的政治制度存在共性③法治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建设什么样的法治由人民说了算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一法定香江。2023年6月30日是香港国安法实施三周年纪念日。香港国安法实施三年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乱港分子不再逍遥法外,经济在疫情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香港特区治理呈现崭新气象,“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可见(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②香港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③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应一律平等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社会保险经办事关人民群众能否便捷享受社会保险待遇。2010年我国已制定了社会保险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保险经办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 )①是国务院通过认可方式创制的行政法规②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约束力③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治理效能④实施旨在惩治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资治通鉴·晋纪》有云:“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下列选项中与典故“执法如山”体现了相同法治思想的是( )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B.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C.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14.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开馆仪式、教育系统“宪法晨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专题展览及系列讲座等活动。这( )①能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公民法治意识②使宪法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③有利于党坚持依宪执政,推进依法执政④使宪法内容与时俱进,推进依宪治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下列能够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有( )①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③中国人民享有更广泛、更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6.“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部意志③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④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分析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分析说明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必修三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学案.docx 必修三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