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科学探究)(社会责任)2.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究分析。(科学探究)3.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科学思维)4.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科学思维)【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4.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3.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预习新知】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 ,在未开放时,它的花粉会落到 的雌蕊的柱头上,从而完成授粉,这种传粉方式叫做自花传粉,也叫 。2.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①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②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③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3.为什么要进行两次套袋呢? 4.为什么选用的是未成熟的豌豆花呢? 5.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 性状的 ,叫做相对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理论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2.遗传图解(1)配子的结合方式:4种。(2)遗传因子组成:3种,分别为DD、Dd、dd,其比例为1:2:1。(3)产生后代的性状表现:2种,分别为高茎、矮茎,其比例为3:1。(4)上图亲本中的高茎(DD)或矮茎(dd)个体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称为纯合子;F1 中的高茎(Dd)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称为杂合子。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孟德尔的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性状的为 ,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 ,用小写字母(如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遗传因子组成 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 的个体叫做杂合子。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 ,成对的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 中。配子只含有每对 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2.遗传图解①配子的结合方式: 种。②遗传因子组成: 种,分别为 ,其比例为 。③产生后代的性状表现: 种,分别为 ,其比例为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彩球组合中DD:Dd:dd接近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实验,即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测交实验图解:3.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 ,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D和d两种比例 的配子。分离定律(1)描述对象:有性生殖生物。(2)发生时间:在形成配子时。(3)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易错提示】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两点提醒(1)杂合子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指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配子,一般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对许多生物而言,一般是雌配子数目较少,而雄配子数目较多。(2)F2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比例为1/2,而不是1/4:因为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情况有两种:一种D(♀配子)与d(♂配子)结合;另一种是d(♀配子)与D(♂配子)结合。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两个理解误区(1)模拟对象的理解误区:误认为两种彩球模拟雌雄配子。(2)实验结果的理解误区:误认为DD、Dd、dd三种彩球组合一定是1:2:1。【巩固训练】1.某种植物的某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取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取F2表现型为显性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显性和隐性个体的比值为( )A.8:1 B.3:1 C.9:1 D.16:12.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A与a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1头小牛。以下关于该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 )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性状;反之,无角为显性性状B.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为显性性状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可能为隐性性状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性状3.为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必需是雌雄同体的生物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统计子代数量是否足够多4.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且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B.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成熟后代的表现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比例为1:1C.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D.任意两株成熟植株进行杂交,后代都有可能出现深绿色植株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无需满足的条件是( )A.F1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B.F1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且活力相同C.F2个体数目足够多D.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6.遗传学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富有专业性和创造性的概念和理论。下列关于遗传学中相关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种生物不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B.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BC.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D.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一定相同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AA与aa的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为AA:Aa:aa=1:2:1。表现为显性的个体是AA和Aa,故AA占1/3,Aa占2/3,,可求得A占2/3,a占1/3,子代隐性个体a概率为1/3×1/3=1/9,显性个体占1-1/9=8/9,所以显性:隐性=8:1。故选:A。2.答案:D解析: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A、a两基因比例为1:1,说明不用考虑致死等情况,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性状,A正确;肖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显性性状在后代中的比例明显偏大,故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性状,B正确;选择多对有角牛和固定的一头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出现无角牛,说明无角为隐性性状,C正确;D选项由于选择的亲本数量少,后代数量也少,结果有多种可能,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D错误。3.答案:A解析:A、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法,即杂合子(F1)与隐性个体杂交,因此所选实验材料不一定要是雌雄同体的生物,A正确;B、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则容易导致统计错误,进而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若统计子代数量偏少,则存在偶然性,这样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4.答案:C解析:A、由分析可知,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A正确;B、浅绿色植株Aa与深绿色植株AA杂交,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表现型为深绿色:浅绿色=1:1,B正确;C、浅绿色植株Aa连续自交n次,由于每代中aa致死,因此成熟后代中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2/(2n+1),C错误;D、成熟后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所以任意两株成熟植株进行杂交,后代都有可能出现AA基因型的深绿色植株,D正确;故选C。5.答案:B解析: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基因型Aa,F1自交,雌配子A:a=1:1,雄配子A:a=1:1,F1雌雄配子的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随机结合才能出现3:1的形状分离比,A正确。B、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基因型Aa,F1自交,雌配子A:a=1:1,雄配子A:a=1:1,但是F1形成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目要远多于雌配子,B错误。C、3:1的性状分离比,是概率统计的结果,需要F2个体数目足够多,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满足的条件,C正确。D、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基因型Aa,F1自交,雌配子A:a=1:1,雄配子A:a=1:1,F2的基因型AA、2Aa、aa=1:2:1,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满足的条件,D正确。故选B。6.答案:C解析:A、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A错误;B、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B错误;C、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正确;D、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