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减数分裂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1减数分裂学案

资源简介

2.1.1减数分裂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等学习行为,使学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减数分裂实际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2.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预习新知】
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睾丸。
2.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非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的染色体。
3.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4.过程
(1)减数分裂前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分裂过程
①减数分裂Ⅰ
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 中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依附在纺锤丝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移向细胞两极
②减数分裂Ⅱ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场所:卵巢。
2.过程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
精子形成过程 卵细胞形成过程
场所 睾丸 卵巢
细胞质分裂方式 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
是否变形 变形 不变形
结果 一个精原细胞 ↓ 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 ↓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易错提示】
(一)易错提示
1.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进行减数分裂。 (  )
2.精原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  )
3.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  )
4.精子所含染色体数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 (  )
5.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 (  )
6.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所产生成熟生殖细胞的个数比为1∶1。 (  )
提示:1.√
2.× 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3.√
4.× 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加倍,此时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精子中染色体数的二倍。
5.×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Ⅰ。
6.× 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深化探究】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概念辨析
[问题探究]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模式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其形状、大小一般都 ,一条来自 ,一条来自 。如图1中的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2)非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且在 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是非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如图2所示)
(1)联会: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前期) 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
①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 ,叫做四分体。图1中含有 个四分体,其中 形成一个四分体, 形成一个四分体。
②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 对数。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1中的 。
(2)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1中的a和b(b′)、a′和b(b′)等。
(3)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可发生在哪些染色单体之间?

4.相关数量关系
1个四分体= 对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提示:1.(1)相同 父方 母方 1和2 3和4 (2)减数 1和3或1和4(或2和3或2和4)
2.(1)同源染色体 (2)①染色单体 两 1、2 3、4 ②同源染色体
3.(1)a和a′、b和b′、c和c′、d和d′ (3)a和b(b′)、a′和b(b′)、c和d(d′)、c′和d(d′)
4.1 2 4 4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问题探究]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分配到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提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配到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之间是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是形态、大小相同的子染色体。
2.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
(1)图甲是什么细胞?含有几对同源染色体?
提示:初级精母细胞;两对同源染色体。
(2)图乙是什么细胞?含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其子细胞的名称是什么?
提示: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卵细胞和极体(或第二极体)。
(3)图丙可能是什么细胞?
提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曲线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的变化
(1)曲线变化
(2)曲线分析
①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核DNA分子含量的变化不是完全平行的,因为复制后的染色体数目没加倍,而DNA分子含量已加倍。
②在间期DNA复制之前(AB段和ab段)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之后(FH段和f′h段),染色体∶DNA=1∶1。
③在间期完成DNA复制之后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之前(CF段和cf段),染色体∶核DNA=1∶2。
④BC(bc)段表示间期DNA(染色体)的复制,核DNA含量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
⑤DE(d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同源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内核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⑥ff′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核DNA含量不变。
⑦H(h)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