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要点 教案(表格式)《婴幼儿心理发展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要点 教案(表格式)《婴幼儿心理发展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课题 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要点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的概念、关系和情绪的表达 (2)掌握婴幼儿典型情绪情感的发展 (3)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积极、正面的情绪情感 (2)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概念、关系和情绪的表达,婴幼儿典型情绪情感的发展 教学难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课前任务→ 考勤(2 min)→ 案例导入(10 min)→传授新知(18 min)→课堂讨论(15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 传授新知(20 min)→ 课堂实训(15 min)→ 课堂小结(3 min)→ 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课前任务 【教师】观看婴幼儿日常生活的相关视频,观察婴幼儿哭笑的行为,分析哭笑背后的原因及想传递的信息,并在学习平台上留言讨论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课前任务 通过课前的预热,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大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案例导入 (10 min) 【教师】讲述“洋洋为什么哭闹?”的案例,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婴幼儿通常为什么哭?刚出生的婴幼儿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要点 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授新知 (18 min) 【教师】讲解新知,介绍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基础知识 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基础知识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与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较短暂的态度反映。它既包括因满足自身需要而引起的积极的态度及体验,如愉快、高兴、满足等,也包括因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消极的态度及体验,如愤怒、忧愁、烦恼等。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包括责任感、道德感、美感等。婴幼儿的生活经历很短暂,他们还未形成情感,但是健康情感的萌发和形成源于婴幼儿早期生活中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绪和情感都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外界环境刺激使人产生生理或社会需要时,就会引发人的情绪情感反应。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1)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多与事物的意义和本质相关。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婴幼儿高兴时会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很多时候情感都是人的内心体验,并不轻易流露。 (二)婴幼儿情绪的表达 1.面部表情 (1)哭 哭是婴幼儿与外界交流、传递信息和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婴幼儿的哭主要有两类。 ……(详见教材)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哭声可以看作是婴幼儿的语言,照料者要学会通过婴幼儿的哭声去理解他们的意思,发现他们的需求。 你知道婴幼儿在饥饿时、发怒时、疼痛时、恐惧时的哭声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饥饿时,婴幼儿的哭声有节奏,哭时伴随闭眼、号叫、双腿乱蹬等动作。出生后1~3个月,婴幼儿啼哭大概率是因为饥饿、口渴或排便。 发怒时,婴幼儿边哭边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通过,使哭声听起来有点失真。 疼痛时,婴幼儿不会呜咽或抽抽搭搭地哭,而是突然高声大哭,拉直了嗓门连哭数秒,伴有号叫,同时脸上表情痛苦。 惧怕或受惊时,婴幼儿会突然大哭,哭声强烈而刺耳,伴有短时间的号叫。 (2)笑 与哭相比,婴幼儿的笑发生较晚。婴幼儿的笑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详见教材) 2.肢体动作 婴幼儿从出生起就能通过惊跳反射来表达恐惧情绪。 1岁以后,婴幼儿不仅能用哭泣、微笑等面部表情来表达情绪,还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高兴的时候婴幼儿会拍拍手,而不开心的时候婴幼儿会摆摆手。 2岁左右,婴幼儿还会出现幽默动作。例如,婴幼儿有时会把脚伸到照料者的鞋里,如果照料者被其行为逗笑,婴幼儿就会重复该动作来逗笑照料者。此外,婴幼儿还热衷于模仿照料者的动作。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指人的情绪在言语音调、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婴幼儿有了言语表情之后,照料者就多了一条识别情绪的途径。例如,婴幼儿开心时音调较高,言语速度较快且有抑扬顿挫的变化;痛苦时则音调较低,言语缓慢,声音断断续续;愤怒时音调高而尖,且有颤音。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婴幼儿情感的概念、关系和婴幼儿情绪的表达
课堂讨论 (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请尽可能多的列举可以逗笑婴幼儿的方法。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发言 通过小组讨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婴幼儿情绪表达的掌握
第二节课
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随着认知发展而形成的? 【学生】思考、发言 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总结观点,讲解新知,介绍婴幼儿典型情绪情感的发展和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二、婴幼儿典型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兴趣 兴趣是先天性情绪,是婴幼儿好奇心、求知欲的内在来源。它是一种内在动机,可以驱策婴幼儿去行动。兴趣使婴幼儿倾向于了解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促使婴幼儿集中注意,认真观看和倾听,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婴幼儿认知发展领域,兴趣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婴幼儿兴趣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先天反应阶段(0~3月龄) 二是再认知阶段(4~9月龄) 三是探索阶段(9月龄以后) ……(详见教材)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照料者应如何识别婴幼儿的兴趣?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第一,兴趣表情。婴幼儿兴趣表情的主要标志是扬起眉毛,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同时出现追视、注视、倾听、保持注意和警觉等动作及状态。 第二,兴趣行为。婴幼儿会特别注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例如,色彩鲜艳的发声玩具在婴幼儿视野中移动会引起婴幼儿追视,他们会做出抓握、摆弄、抛掷等重复性动作。 (二)快乐 快乐是个体最早体验到的情绪之一,主要在婴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目标达成或紧张的情绪得到解除时出现。 ……(详见教材) (三)愤怒 愤怒是与生俱来的,是指个体因为外界阻碍自身愿望实现或目标达成而产生的不满、发怒的情绪体验。愤怒的产生受限于个体对抑制或阻碍的意识程度,只有当个体清楚地意识到某种障碍时,愤怒才会产生。 ……(详见教材) (四)痛苦 痛苦是与快乐截然相反的情绪,是不良刺激持续作用的结果。孤独、悲伤、沮丧、无助等都属于痛苦体验。婴幼儿痛苦的诱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物理或生理刺激 二是心理刺激 ……(详见教材) (五)恐惧 恐惧是具有压抑作用的消极情绪之一。恐惧会使婴幼儿极度紧张,进而逃避、退缩,使其感知范围变窄、思维受压迫、动作变笨拙。恐惧不仅影响婴幼儿的认知活动,还会对婴幼儿个性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易使婴幼儿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婴幼儿恐惧的发展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一是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婴幼儿刚出生时就有的本能反应,能帮助婴幼儿躲避危险。婴幼儿最初的恐惧大多是由突然的响声、从高处降落、身体位置突然变化、疼痛等因素引起的。 二是与知觉和经历相联系的恐惧。4月龄左右的婴幼儿会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如因深度知觉的发展而恐高。 三是陌生人恐惧。随着认知的发展,婴幼儿开始分清熟人和陌生人。7月龄左右的婴幼儿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物体时会产生恐惧。 四是预测性恐惧。这种恐惧是个体后天习得的,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随着想象、思维的发展,1.5~2岁的婴幼儿开始对黑暗、动物等产生恐惧情绪,如怕黑、怕狗、怕老虎、怕独处等。 三、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一)母婴依恋 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婴幼儿在与母亲进行密切的感情交流中,会与母亲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一种依恋。 ……(详见教材)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1岁的笑笑十分黏妈妈,只要妈妈在家,笑笑就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妈妈,甚至妈妈去卫生间,笑笑也要跟进去。妈妈坐在那看电视或者接电话的时候,笑笑不是抱着妈妈的腿,就是让妈妈抱着他。 请问笑笑的这种表现正常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笑笑的这种行为就是母婴依恋的表现,与母亲在一起会使笑笑感到舒适和愉快。 (二)陌生人焦虑 随着认知的发展,婴幼儿能逐渐分清陌生人和熟人,并建立起母婴依恋,这时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幼儿的焦虑。心理学家认为,陌生人焦虑的出现与婴幼儿对环境、事件的预测和评价能力发展有关。婴幼儿在头脑中已建立了熟人表象,当他们试图去了解周围的环境,把陌生人与熟人表象相匹配时,就会察觉陌生人与熟人的区别。当他们无法预测陌生人接近他们时会做什么,婴幼儿就会产生焦虑,甚至是恐惧。 【课堂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8个月大的冠冠正坐在草坪上玩玩具,这时一个陌生阿姨靠近他,想坐在他附近。冠冠的表情变得非常紧张,他的眼睛在陌生阿姨和不远处的妈妈之间来回看,几秒钟后他“哇”地大哭起来。 请分析冠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冠冠的表现就是陌生人焦虑,他难以掌控陌生阿姨接近他的这种情况,所以感到焦虑和害怕,甚至大哭起来。 (三)分离焦虑 在母婴依恋关系建立之后,婴幼儿会出现另一种焦虑形式——分离焦虑,即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之后,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时,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等消极情绪,并拒绝分离。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幼儿处于陌生环境时,他们往往会从照料者的脸上搜寻表情信息,并据此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它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记忆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互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婴幼儿典型情绪情感的发展和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案例分析 (15 min) 【教师】讲述“静静敲碗”的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讨论: (1)为什么静静面对奶奶和妈妈做出两种不同的表现? (2)如果你是静静的照料者,你会怎么纠正静静敲碗的行为?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发言 通过课堂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婴幼儿情感的概念、关系、婴幼儿情绪的表达、婴幼儿典型情绪情感的发展和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学习内容较多,大家在课下要认真复习,利用专业知识辨别婴幼儿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不同情绪,帮助婴幼儿理解自己的情绪,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
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请选取正在游戏的婴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在征求照料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记录婴幼儿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言语表情等,并撰写观察记录(表5-1)。观察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① 婴幼儿在游戏期间都表现出了哪些情绪反应?(兴趣、快乐、痛苦等) ② 当婴幼儿收到或发现一个新玩具时,他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③ 当遇到阻碍时,婴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哭、愤怒等)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婴幼儿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言语表情等背后的情绪反应。 表5-1 婴幼儿观察记录表 观察日期观察者观察对象婴幼儿姓名、性别和年龄观察起止时间从观察开始到观察结束的时间观察项目想观察、探究的婴幼儿心理现象,如一名3岁婴幼儿的言语行为、情绪表现等观察内容想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在游戏中婴幼儿的情绪反应环境描述观察对象所处的环境,包括在什么场所、在场有哪些人、大家都在做什么等观察实录记录婴幼儿的表现,尽可能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拍照、录像、录音等观察结果对观察的情况进行总结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通过课后任务,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效果不错,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能帮助组内同学一起学习。教学上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