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提示本单元的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不同类型的国家发生的变化,包括成就与问题。二是从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变化。具体到本节课,则要求掌握: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理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分别选择了亚非拉不同地区的典型国家,按照时序讲述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时空过程。第二子目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就。第三子目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先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说明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再总体分析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国际问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长期殖民侵略遗留的各种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这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第一子目是第二、三子目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二、三子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共同存在的,但侧重点不同。根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和课标要求,本课的学习要点应为:立足复杂时空,运用唯物史观,从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进程特点及影响,认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了解了亚非拉各地区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具体史实,并能初步认识其性质和特点,又通过本教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学习,对二战前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进一步确认多数学生对殖民体系瓦解的相关史实、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比较了解,但对于殖民体系瓦解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特殊时空条件、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策略、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知道的比较少。
教学设计线索
其一,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看,本课是世界殖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广大的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走向独立并取得发展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世界殖民历史纵向变迁的角度,把握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和特点; 其二,从世界的横向面貌来看,本课是20世纪下半叶,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下的重要变化之一,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是世界趋向和平的大环境的体现,独立后的新兴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一起都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些新兴国家也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国际格局中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组成力量。因此在授课中,引导学生理解本课内容与20世纪下半叶各种新变化之间的关联。 其三,从中外综合的视角看,中国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有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的共同诉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成就和挑战的总体认识,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国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用时间轴和历史地图,梳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时空过程,归纳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辨析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相关的史料,从中选取恰当的论据,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结合地说明新兴国家取得发展的原因及面临的问题,感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深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新兴国家的独立)、新兴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难点: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出示教材和地图册提供的图像资料并提出学习任务:为这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拟定学习主题 检测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概括能力,引入本课
任务一:梳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时空进程,归纳其特点 出示学生在课前预习学案中绘制的殖民体系崩溃进程时间轴(线性叙事类型),并提出 问题1-1:如何调整,使其更有条理的展示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时空进程? 再次展示不同类型的进程图,如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同空间,或者将相关事件分为争取国家独立、争取更多主权等类别的知识整理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进而掌握有条理的分类归纳史实的方法。 问题1-2:为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依据。 提示划分阶段的方法:时间相续、标准统一。 出示“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地图,介绍读图方法,在地图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相对陌生的史实予以简要解释,并引导学生总结亚非拉各地区在二战后民族独立进程的个性特征 问题1-3:归纳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进程的特点 基于学生的回答点拨总结。 最后,从更长时段历史中总结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问题:民族解放运动也已经持续了数百年,为何到二战结束后,殖民体系才最终瓦解?过渡到下一任务 比较不同类型的时间轴,并为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进程划分阶段;学生阅读地图,归纳各地区殖民体系崩溃的个性特征和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的整体特征。 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角度(空间、事件类型等)整理相关史实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分别总结二战后亚非拉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时空特征,能够认识到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进程的特点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不断向纵深发展;成果大;并与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汇流。
任务二:辨析史料,合理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出示本课【问题探究】艾德礼的讲演资料 提出问题2-1:艾德礼认为二战后殖民帝国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他为什么这样说? 出示本课【学思之窗】的材料 提出问题2-2:伊斯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哪些相关信息?他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两则史料的观点、来源与作者立场。 提出问题2-3:要全面研究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你认为还应该补充什么史料? 出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中的相关文本,提出 问题2-4:以下是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部分研究结论,概括其主要观点 问题2-5:结合史实,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还有哪些原因? 最后,总结并出示材料点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伟大历史意义,过渡到下一个学习任务。 提炼艾德礼的观点; 比较【学思之窗】和【问题探究】两则不同史料的来源、立场; 利用第八单元及本课相关史实,解释分析相关史料,得出全面的答案 通过问题2-1至2-3,初步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生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并能认识其价值;有获取多源、多元史料的意识; 通过问题2-4至2-5,训练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结合史实对给定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并运用材料或史实对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史论结合的表达),同时检测学生对第八单元和第一子目的学习效果
任务三:理解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结合现实探寻发展出路 出示《亚洲经济发展示意图》、《韩国经济增长》折线图、《新加坡的港口》等资料,借助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典型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道路; 出示相关资料并解释“过于依赖外资、外债”、“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遗留问题”等概念的含义 出示“七十七国集团”、“中非合作论坛”等相关资料,提出 问题3-1: 依据教材和课前的知识整理学案,归纳发展中国家在面临重重挑战的环境下取得发展成就的原因 问题3-2 从中国道路的经验来看,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如何应对挑战? 理解疑难概念; 归纳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原因; 结合时事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思考第三世界国家应对挑战的出路。 借助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典型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道路; 借助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多样化挑战; 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国内建设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在对外的态度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是发展中国家突破现有挑战的有效途径,理解当下中国的内外政策,涵养家国情怀。
小结 总结本课中新兴独立国家从谋求独立,到争取发展并有所成就,再到探寻新出路的过程。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