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豌豆花的结构,理解豌豆的杂交过程。(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绘制图解,掌握相对性状、杂合子、纯合子、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交、测交等概念。(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模拟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的内容。(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数据的分析。(2)测交实验的作用。【预习新知】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品种特点 相应优势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实验结果可靠,容易分析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稳定遗传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2.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中相关符号及含义符号 P F1 F2 ×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或雌配子 父本或雄配子2.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说明①P具有相对性状; ③F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④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3.概念(1)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 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2)性状分离:杂种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理论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2.遗传图解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 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 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操作步骤(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隐性性状的数值比为显性∶隐性≈3∶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验证方法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遗传图解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的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4.实验结论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接近1:1。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 的遗传因子 , ;在形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 ,随 遗传给后代。【易错提示】计算杂合子(以亲本Aa×Aa为例)的概率有两种情况:(1)如果该个体性状确定为显性性状,它的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可能:AA或Aa,且比例为1∶2,所以其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2)如果该个体为未知性状,那么该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或aa,比例为1∶2∶1,因此其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在概率计算中,这两种情况一定要分清。【巩固训练】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其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豌豆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B.孟德尔在检验假说阶段进行的实验是F1的自交C.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数(D︰d=1︰1)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B.该变化脱离了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C.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D.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3.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及所运用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F1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与矮茎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B.孟德尔在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提出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提出假说过程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1的性状表现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分离定律D.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接近1:14.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bb的个体杂交产生F1,让F1进行自交,那么F2中的杂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 )A.1/4 B.3/4 C.1/2 D.15.豌豆是良好的遗传实验材料,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将M、N、P、Q、R、S、T7种豌豆进行杂交,其中S是矮茎,其他未知。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杂交后代 实验组合 高茎 矮茎 总数M×N 240 80 320P×Q 0 280 280杂交后代 实验组合 高茎 矮茎 总数R×S 180 180 360T×Q 290 0 290(1)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对__________(填“父”或“母”)本去雄、套袋、__________、__________。(2)豌豆P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豌豆T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3)上述杂交实验MXN组合所获得的高茎纯合子植株约有__________株。(4)现种植R、T两种豌豆,两者数量比为4: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若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含d的花粉有一半致死,则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AD解析:A、在豌豆杂交、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测交是验证假说所做的实验,A正确;B、孟德尔在检验假说阶段进行的实验是测交,B错误;C、验证假说需要进行测交实验,C错误;D、孟德尔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D正确。故选AD。2.答案:B解析:每个袋子中不同种类(D、d)的小球数量一定要相等,但甲袋子内小球总数量和乙袋子内小球总数量不一定相等,将甲袋子内的小球(D︰d=1︰1)数量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D︰d=1︰1)数量的10 倍,模拟了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B错误。3.答案:C解析:A、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同时具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所以F: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与矮茎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A正确;B、孟德尔在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提出的假设有: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正确;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1的性状表现否定了融合遗传,但没有证实分离定律,C错误;D、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接近1:1,D正确。故选C。4.答案:C解析:5.答案:(1)母;(人工)传粉;(再)套袋(2)dd;DD(3)80(4)DD:Dd:dd=2:2:1;DD:Dd:dd=7:6:2解析:(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人工授粉的操作步骤是:对母本去雄并套袋,然后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处理。(2)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纯种,M×N杂交后代高茎:矮茎=3:1,说明高茎是显性性状,P×Q后代都是矮茎,说明P和Q都是矮茎,遗传因子组成是dd;T×Q后代都是高茎,说明T遗传因子组成是DD。(3)M×N杂交后代高茎:矮茎=3:1,说明M和N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子代中DD:Dd:dd=1:2:1,高茎纯合子植株约有1/4,故所获得的高茎纯合子植株约有1/4×320=80株。(4)T遗传因子组成是DD,R×S子代中高茎:矮茎=1:1,相当于测交实验,S是矮茎,其遗传因子组成为dd,则R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现种植R、T两种豌豆,两者数量比为4:1,即4/5Dd、1/5DD,自然状态下,豌豆只能自交,其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Dd、dd的数量比为(4/5×1/4+1/5):(4/5×2/4):(4/5×1/4)=2:2:1。若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含d的花粉有一半致死,则Dd自交(其中雌配子1/2D、1/2d,雄配子2/3D、1/3d),结果1/3DD、1/2Dd、1/6dd,所以当在4/5Dd、1/5DD的群体中,自然状态下,豌豆只能自交,其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Dd、dd的数量比为(4/5×1/3+1/5):(4/5×1/2):(4/5×1/6)=7:6: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