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单元框架引领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思维逻辑科学思维含义:广义+狭义特征:形态: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能动性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区别联系基本单元、基本形式、主要特征逻辑的多重含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按思维方向、按思考角度、按反映方式、按基本单元含义特征学习意义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可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新课讲授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自主预习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以下知识。1、同一律的公式、要求、逻辑错误2、矛盾律的公式、要求、逻辑错误3、排中律的公式、要求、逻辑错误第一子目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重难点讲解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概念概念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概念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探究与分享】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P10-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0-1(1)常用公式:“A是A”。 (A是思想,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示例评析】右图中买茶叶的人所说的“好茶”指的是品质优良的茶叶,卖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没有变质的茶叶。卖茶叶的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3)同一律的要求:P10-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即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从逻辑上说,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即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被告”与“罪犯”是交叉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同一。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究】下列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4)同一律的条件性:P10-3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小试牛刀:下列表述是否违反同一律?1、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2、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3、“小张去年还是团员,现在已是党员了”偷换论题偷换概念未违反,不同条件下第二子目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P12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逻辑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辩证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第三子目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排中律的公式及内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两不可”。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0201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实践的关系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4.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P13-3本框小结排中律矛盾律同一律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思维的确定性要求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思维的一致性要求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论断“A”和“非A”必有一真逻辑错误:“两不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辨识与判断◇我想静静;别找我,找静静◇人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辩证矛盾辩证矛盾自相矛盾试一试(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矛盾律:自相矛盾矛盾律:自相矛盾排中律:两不可排中律:两不可【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