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标导航】
1.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
2.认识世界市场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问题导学】
1、概括近代世界市场推动因素,简述其形成三个过程。
2、归纳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影响。
3、归纳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影响。
4、概括近代世界商业贸易变化的背景、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
5、简述近代世界和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有哪些。
6、简述商业贸易中商品种类增多的原因、表现?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表现。
【历史概念】
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颜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放贷。按输出资本的类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企业或者银行出面,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或银行,目的是索取利息,并借此向输入国提出各种条件,特别是要求输入国为其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提供有利条件。生产资本输出,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企业或者银行直接投资,在国外独立创办企业,或者与外国资本联合创办企业,或者低价收买外国已有的各种企业,目的是以远比本国低的价格在输入国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就地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取得垄断高额利润。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世界各地由原来相对隔绝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世界性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开放和扩张的 本性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知识建构】
【史料研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提供了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宋丝路架构的市场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区别。
区别: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两宋以政治经济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两宋时期交易以手工制成品和奢侈品为主,近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两宋丝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世界市场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精讲点拨】
近代商业贸易的特点
1.主要推动力为新航路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
2.形成多个区域贸易中心。西欧各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使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商贸最为活跃的地区,并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大的区域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中欧贸易、波罗的海贸易和大西洋沿岸贸易。亚洲也形成了新的贸易中心。
3.国家政权在商业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建立起来的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成为一个具有国家职能的特殊机构,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
4.商业贸易经营形式多样化并呈现现代化趋势。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银行、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新型经营形式发展和完善,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5.跨洋贸易是当时贸易形式的主流,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的殖民掠夺。
6.商品流通种类的新变化,改变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交往。
7.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经历了由荷兰垄断到英国主导再到多个新兴工业国家为中心构成的贸易新格局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
【课堂反馈】
1.尼德兰的安特卫普16世纪20—70年代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和欧洲商品的集散地,每年输入安特卫普的商品总值达1 600万金克朗。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价格革命影响 D.资本主义崛起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大西洋沿岸逐渐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材料中“每年输入安特卫普的商品总值达1 600万金克朗”的现象正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结果,B正确;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合,A错误;价格革命导致的是欧洲市场的通货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资本主义崛起早于材料中现象的时间,D错误。
2.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纷纷出现交易所,使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正确;A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是在18世纪中叶后,排除;当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C排除。故选D。
3.1584年,意大利成立了里阿尔托银行。1587年成立了威尼斯银行。1609年,荷兰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德国建立了汉堡银行。西、英、荷等国也建立了一些中央银行。这些国有银行的建立说明了(  )
A.各国经济国有化开始 B.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西方国家国有银行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对资金渴求的产物,C选项符合题意。西欧各国经济国有化开始于二战后,A选项排除。国有银行建立不代表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B选项排除。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处于微弱状态,D选项排除。
4.17世纪初,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纷纷建立东印度公司。其中,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曾一度侵占了中国的澎湖和台湾。由此可知,这些东印度公司(  )
A.推动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B.是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
C.是西欧贸易兴盛的根源 D.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解析 从材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可见东印度公司帮助政府,对外殖民统治,故A符合题意。从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曾一度侵占了中国的澎湖和台湾”可见,东印度公司不是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故排除B。西欧贸易兴盛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东印度公司只是起推动作用,故排除C。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是对亚洲经济的掠夺,导致了亚洲的长期落后,故D表述错误,排除。
5.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这种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实业救国的影响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6.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解析 16—18世纪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欧洲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需要大量原料,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欧洲的进口商品的变化,不是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洲的进口商品,不是全球殖民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因为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导致亚非拉美地区落后,排除D项。
7.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解析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积极殖民扩张,控制了东亚海上商路,A项正确;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B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C项错误;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在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16世纪初),D项错误。
8.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  )
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
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 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材料中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东亚、东南亚卷入世界市场,推动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D正确;材料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当时世界贸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A;这一时期亚洲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排除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意味着外来商品在中国当时尚未有巨大市场,排除C。
9.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有35万—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
A.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贸易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解析 据材料“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可知,此时地中海航线运输商品数量多于好望角航线,说明地中海航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刻的、长远的影响,材料仅说明1600年左右两条航线的运输状况,并没有否定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开辟新航路以前,地中海航线垄断东西方贸易,而材料“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说明地中海航线的地位受到冲击,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故D项错误。
10.1870年至1913年,国际上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额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数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广,排除D项。
11.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这说明(  )
时期 国际贸易增长
1840—1870年 3.4倍
1870—1900年 1.7倍
A.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
B.国际垄断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C.世界生产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衰退
D.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的世界贸易增长变缓,而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这说明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9世纪后期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项说法错误;D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