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素养聚焦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立足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4.能够从多维度对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进行历史解释。
【问题导学】
1、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
2、村落的出现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3、集镇的兴起原因、过程
4、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演变
5、城市的产生、特征、发展
6、中国古代城市
7、西方古代城市
8、欧洲中古时期城市
9、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民居特点
10、古埃及民居特点
11、古代中国民居特点
12、古希腊罗马民居特点
13、印第安人民居特点
【历史概念】
1、聚落
聚落,是人类住屋及其附带的各种营造物之集合体。狭义的聚落指村落、村庄。如《汉书.沟洫志》所说的“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广义的聚落指人们居住的地方,范围包含城市。考古学中所说的聚落形态包括村落与城市。聚落既指人工形成的居住环境,也指人类社会集体聚居或聚集的状态,还指由人类社会和居住环境形成的整体。研究传统聚落有四个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文化观念系统。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中将人类聚居划分为乡村型聚居和城市型聚居。针对聚落展开的研究与探讨,目的在人而不在聚落遗址及留存物,通过聚落遗址储存的人类活动信息这一载体,探讨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等问题,在解读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追寻人类社会进化的轨迹。2、城市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3、中国古代城市
“城市”是由于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而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相对于“农村”这一概念而言的。通常把四周围绕的城墙作为城市的一种标志。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城”属于政治范畴,最初的城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并且是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属于经济范畴,指买卖交易和交换的场所。
【知识建构】
【材料导读】
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是和中国大家族完美结合的,四合院是其典型代表。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正房必朝南,大门一般留在东南方向;西南方向最不祥,那个地方一般就会设置厕所。影壁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为的是遮挡院子里外杂乱的景物,也是为了避免邪气进了自己的家。在标准的四合院里,还有一个二道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对于女性而言这扇门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在四合院的居住中,兄弟之间,正房、偏房之间都有严格规定。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严格遵守。
——摘编自《安得广厦千万间》
(1)依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四合院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合院存在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院落设置讲求吉利,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居住方位讲究尊卑等级、男女有别,与宗法制结合。
(2)意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有利于家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也容易造成生活模式和思维的固化。
【随堂导练】
1、“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城”与“市”完全分离 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商业活动限制严格 D.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5、北方的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典型民居。四合院空间序列为: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供下人居住,堂屋正中则供奉祖先牌位,家族重大事务都在此进行。帝王宫殿更是巍峨宏大,体现着皇室的唯我独尊。这表明传统建筑
A.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B.象征家族伦理秩序
C.体现君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D.强化权威认同的政治心理
6、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7、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历史记述 史料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哀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8.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古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9.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
10.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江南工商业集镇发展 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D.近代城市兴起
11.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