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标导航】
1.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问题导学】
1.概括疫病的含义?归纳疾病的特点。
2.了解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哪些疫病?
3.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疫病产生了什么影响?
4.概括历史上有哪些疫病防治措施?
5.总结历代我国的中医药成就?
6.概括近代以来西医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7.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其发展状况?
【历史概念】
1.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在发病时全身都会布满红疹,然后结痂,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天花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只要是人,就都有可能感染天花。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患过天花如存活者可获终生免疫。
2.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是20世纪早期在俄国、波兰大流行,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3.西班牙大流感:西班牙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导致2500万-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17亿人左右。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知识建构】
【史料研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信》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种痘”,称:“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等
材料二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 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意大利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就成了人间地狱。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了黑死病后,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措施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通过立法防控;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探索免疫治疗方法。意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人口减少,社会动荡,种族迫害等。另一方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欧洲社会转型。
【随堂导练】
1.《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解析 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故排除C项;D项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故排除。
2.汉代名医淳于意提出:“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这表明汉代(  )
A.中医学的理论已较为成熟 B.手术已成为救治病人的重要方法
C.针灸治疗技术已相当发达 D.临床治疗的操作程序已相当完备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切”就是切脉搏,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材料“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反映出当时中医治疗的理论已较为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手术和针灸技术的发展,故B、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相当完备”。
3.它诞生于战乱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它”指(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 根据材料“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B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而且其内容主要是本草药学而非临床技能,排除C;D与中医学无关,排除。
4.中国的针灸学博大精深,《玉龙歌》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本歌取120穴位,治疗80余种病证。下列关于针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 B.唐朝时出现针灸铜人
C.至今针灸临床经验不足 D.针灸治疗适应证有限,简便经济
解析 据所学可知,针灸学在中医药中发挥巨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A项正确;北宋时期出现针灸铜人,排除B项;针灸学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排除C项;针灸治疗适应证广泛,效果显著,简便经济,排除D项。
5.2020年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紧紧抓住疫情中心地区和病毒源头发力……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信心和能力”。你认为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能表明政府对疾病防治十分重视的是(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解析 《唐本草》是唐朝李勣、苏敬等23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C项正确;《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三者都无法体现政府对疾病防治的重视,故排除A、B、D。
6.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解析 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
7.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种即认为是曹军发生大疫,导致兵败赤壁。由此可知(  )
A.疫病影响政治军事 B.曹操行为遭到天谴
C.曹操兵败在于疫情 D.疫病一说纯属猜测
解析 据“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一种即认为是曹军发生大疫”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疫情影响了当时的军事和政治格局,因此A项正确;天谴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排除B项;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有很多,疫病只是其中一种,排除C项;材料说明疫病是致使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之一,疫病一说不是猜测,排除D项。
8.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中医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C.西药阿司匹林源于中医 D.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
答案 B解析 中医只是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可知,中医并不是长期领先欧洲医学,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的是欧洲科学家,与中医无关,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知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而不是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故D项错误。
9.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
解析 材料信息是,“黑死病”使整个欧洲,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教会,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都未能幸免,祈求上帝庇佑,也无济于事。这说明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黑死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享受,故B项错误;“黑死病”不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黑死病”不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的标志,故D项错误。
1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
A.《肘后备急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C.“东方药物巨典”对中医药学发展作出贡献
D.中医药学至今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解析 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提炼出了青蒿素,说明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具有启发性,故选B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东方药物巨典”指的是《本草纲目》,排除C项;“至今……占据中心地位”的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11.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解析 由“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中国的西医人才和实践得以发展,B项正确;因为“有感于西医的功效”,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中医的否定,C项与信息不符;中国人办医院学西医不是西方的侵略,而是主动学习,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