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动方式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导航】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问题导学】
1.农业生产耕作工具有哪些变化?
2、农业生产灌溉工具有哪些变化
3、农业生产畜牧业工具有哪些变化
4、手工业工具纺织工具的进步?
5、手工业工具陶瓷业工具的进步?
6、手工业工具金属冶炼工具的进步?
7、农业家庭式劳作的背景、表现。
8、农业庄园式特点、典例
9、手工业家庭与作坊概况、特点
【历史概念】
1、生产工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生产工具被置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着将劳动者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作用。任何社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都必须进行生产。要生产,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人类社会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是将天然石块和树枝进行简单加工而成的工具,它们好像是人体器官(手臂和拳头)的一种人为的扩大或延长。后来,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了经验,生产工具也逐步得到改进,先后出现了打制石器、矛、标枪。新石器时代,弓箭开始获得广泛的应用。公元前二三千年,开始向金属工具时代过渡,先后出现了青铜器、铁器等。铁器的出现使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森林开垦成为可能。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机械性的生产工具在各种繁多的生产工具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在已进入自动控制装置时代,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器不仅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也代替人脑的一部分劳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生产工具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先进或落后,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男耕女织
在一个经济实体中,男子从事农业,女子从事纺织业相结合的生产方法,是一种自然分工,即在生理基础上的分工。产生于社会第一次大分工。男耕女织的生产单位最初是原始公社父权制氏族与家族,后来是奴隶主庄园以及个体农民家庭。男耕女织是与手工劳动及低下的生产力相伴随的,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成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基础,成为自然经济的标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之上的,棉纺业的技术、设备、场地、生产过程适应个体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封建剥削沉重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以纺织收入获得货币,补农业收入之不足,因而,并未引起男耕女织结合体的破坏,在某些地区还有结合加强的现象。直到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进口的机制纱和国内纱厂生产的机制纱,逐步取代农家生产的棉纱,部分农民买洋纱织布,纺与织渐渐分离。至于农家耕与织的彻底分离,即农民完全放弃家庭手工业纺织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完成的。
【知识建构】
【材料导读】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随堂导练】
1.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
A.保护生态环境 B.确保牲畜安全
C.降低养殖成本 D.增大综合效益
2.下面是三幅出土于四川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它们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生产工具的多元化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在于
A.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 B.铁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集体耕作方式的破产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
4.《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农耕技术 C.冶金工具 D.交通工具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6、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下列选项与上述作用相似的是
A.编户齐民 B.登记造册 C.科举选官 D.男耕女织
7、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8、下图为明代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中国古代已有机器工业 B.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出现
C.说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高超 D.说明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