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浮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了解并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习重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习难点】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阶段:请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列学习问题:知识点一、 浮力的定义液体(或者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 的托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浮力的方向是 。知识点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 有关、跟液体的 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 、液体的密度越 ,浮力就越 。二、合作探究阶段: (各组根据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探究)(要求:1.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小组成员首先个人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路(大约2分钟);2.然后交流讨论说清楚自己的思路(大约5-6分钟);3.本组准备展示的同学先在组内展示,其他同学对抗质疑和补充完善;4.本组问题讨论清楚后,再讨论其他组的问题。)活动1.探究浮力的存在探究实验:(1)将木块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木块受到重力的作用,为什么不沉入水中呢? ;(2)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它们受到了水对它们的 力;(3)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是不是越大? 。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 力;(4)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 (“轻”或“重” ),这个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 力。我的探究结论是:活动2. 探究浮力的大小(1)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或铜)块块,记下铝块的重力G物;(2)用手向上托金属块,测力计示数如何?(3)在把金属块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比较前后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4)此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计算式为: F浮= ,大小为 N。我的探究结论是:活动3. 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随着深度不同,物体的各个表面受到的压强也不同,请你取一长方体物体浸入水中进行受力分析。我的分析如下:如右图,假设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有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上表面距离水面H,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分析(1)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强为 ,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为(2)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为 ,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为(3)左右表面和前后表面受到压强的关系 ,受到压力的关系 ,可以相互 。(4)压力的合力方向 ,压力合力的大小= - = -我的探究结论是: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用公式表示为:F浮 =活动4.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我的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 ② ③(2)实验的方法是(3)按照课本51面的实验步骤完成探究。我的探究结论是。三、展示质疑阶段A.展一展:要求各组成员到黑板前或者座位上站立讲解本组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求说清楚解答思路。此时本组可以补充。B.挑一挑:其他组的同学在该同学回答后,挑一挑该组同学发言中的“刺”,挑战该组同学,提出自己或本组的见解和看法。C.补一补:其他同学继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断将本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补充完善。D.拨一拨: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时点拨,最终目的是形成本地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形成规律。(F1F2F3F4)四、检查反馈阶段A.练一练: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选填 F1 、 F2 、 F3 或 F4)。2.一个石块重5 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 N。浮力的方向为 。施力物体是 。此石块在液体中下沉时 (选填“受到”或“不受到”)浮力的作用。3.跳水运动员离开跳台后,从接触水面到全部浸入水中,他受到的浮力将 ;当他全部浸入水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将 。4.将皮球按进水中,当放手以后,皮球会上浮。在皮球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水的压强和浮力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B. 压强增大,浮力不变C.压强不变,浮力变大 D. 压强不变,浮力变小5.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 )A. 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 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C. 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积相同的物体放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B. 质量相同的物体入在液体中受的浮力相同C. V排相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D. 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7. 某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1)对比分析①②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对比分析②③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对比分析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对比分析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5)综合分析和归纳上述实验,得到的较为完整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B.查一查(要求:每组最先完成的同学交给老师检查,然后该同学检查本组其他同学的完成情况)C.思一思:1.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哪些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比一比,评一评:(分“优”“良”“一般”评价导学完成的情况,自我评价完成后交给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检查评价完全组最后交给教师检查并评价)自我评价: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