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重点难点】1.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2.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问题导学】1.先秦时期官员选拔的制度及特点。2.秦汉时期分别有哪些官员选拔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的制度(背景、内容、评价)。4.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管理的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5.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选拔的制度(背景、特点、内容、发展)。6.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管理的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7.元明清时期官员选拔的制度。8.元明清时期官员管理的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历史概念】1.世官制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吏选任制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选任制基本确立。2.孝廉孝廉是察举制常科岁举中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关于孝廉,《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说:“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孝廉即孝子、廉洁之人。作为察举的重要科目,在实际运行中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等,都属于孝廉范畴。察举中除了孝廉科外,还有单独的“举孝”和“察廉”科目。举孝廉制度在两汉不同时期有变化,汉武帝时以地方郡国为单位岁举,东汉时改为按照郡国人口比例确定名额,增加了年龄限制和考试制度。3.上计制上计制度起源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续汉书。百官志》本注说:”秋冬集课,(县)上计于所属郡国。”补注引胡广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计)簿。”即于年终之时,各县要将上级规定的户口垦田增减等内容,上报给所属郡国,再由郡国上报给中央,作为考核的依据。考古发现的秦汉上计制度若干材料反映,上计是逐级上报,上报的内容也不限于上述内容,如行政建制、吏员编制等情况也在统计范围之内。上计制度对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起到重要作用,但各级官员也往往以虚假材料欺骗中央。4.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在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成13个州部,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专职监察地方,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西汉末到东汉时期,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权力渐重,积久成制,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5.门阀士族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等。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以及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是门阀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典型门阀制度。它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达到鼎盛,是最有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6.台谏合一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宋朝建立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两个系统的职权开始混杂,台谏趋向合一,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赋予谏官以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7.科道科道即实行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的体制。清初六科自为一署,与都察院各自担负审计职责,后六科划归都察院统一管辖。科道合一对审计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起到了作用。【知识建构】(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材料导读】史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史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三 宋朝前期常设的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武举,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传、明经、明法等科),所谓“九经”//……明法是法学考试,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统一会试,其中举子们最看重的是进士科,“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时务)策五道……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史料四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采用特定的格式……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以防夹带。——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问: (1)据史料一,归纳唐代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 (3)据史料三概括宋初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要成就。(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3)成就:明确规定各类考试科目;明确各科目考试内容;实行层层分级考试;规定了各级考试的时间。(4)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随堂导练】1.春秋时期,秦、齐等国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在思想领域,尚贤择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诸侯争霸的需要 B.王室衰微的冲击C.世官制度的瓦解 D.军功爵制的发展2.隋唐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隋唐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3.御史和谏官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御史职责主要是监察百官,谏官职责主要是匡正国君得失。宋代台谏合一,将原本由宰相举荐的谏官变为皇帝亲擢。这种转变使得A.中央集权削弱 B.君主专制加强C.增大御史权力 D.扩大宰相权力4.如图为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图中三角处应为A .考满 B.考察 C.京察 D.大计5.百里奚系春秋虞国人,自幼家贫,其国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知奚贤,用五张羊皮(奴隶身价)将其赎回,拜为大夫。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使秦大治,遂建霸业。这反映了A.奴隶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 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C.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秦加强了中央集权6.唐代规定:各部门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核标准,对所属官员进行年终一次的小考核以及四年一次的大考核。这表明唐代A.重视对官员的考核 B.侧重考核官员执政能力C.官员考核体系完备 D.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较严7.宋太祖曾下诏:“向者登科明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举预示着A.阶层流动趋势逐渐加强 B.重文轻武国策基本确立C.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 D.底层民众地位快速提高8.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A.彰显了法律权威 B.提高了监察效率C.保证了社会秩序 D.强化了君主权力9、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10、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 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