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线索【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认识中央权力有集中的趋势2、了解秦至清朝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其意义与局限【重点难点】重点: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演变。难点:秦汉至明清的地方治理演变。【 问题导学】1.先秦时期有哪些政治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有哪些异同?2.原始民主传统的特点与影响是什么?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秦朝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是什么?4.汉代中朝的作用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宋朝二府三司如何分工?5.从秦到清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6.秦朝郡县制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有何作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异同。7.郡国并行制度有何特点?从东汉到清朝地方行政体制有哪些变化?元朝有何创新?8.分析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趋势。9.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10.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历史概念】1. 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又称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2.家国同构家国同构中“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家与国的同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过来,由此产生的"家国同构"观念不仅未能促进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反而使两者拉开了距离和走向对立。同时,它还将出于自然之情的孝与忠互相结合,要求臣民对君主不仅要作理性上的绝对服从,而且还要作感性上的认同,使其政权的“合法性”变得更加牢靠。最后,它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3.文书制度秦朝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文书档案制度的改革。“以文书御天下”是对文书作用的最好概括。秦朝制定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尊君抑臣的文书制度,其对文书的名称、体式及文书档案管理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专断权力,加强了秦朝的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对其后朝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中外朝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逐渐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直接受命于皇帝;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构。中外朝制度形成的根源在于汉初政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其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知识建构】【材料导读】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随堂练习】1.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制主要管理( )A.商族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答案】A【解析】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故A正确,B为外服的范围;商朝主要活动区为河南、河北地区,C和D为地理位置,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答案】C【解析】材料既强调了血缘政治又强调了国家政权,即说明西周政治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未实现权力集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始于秦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秦朝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和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C项正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通过郡县制等制度实现的,A项错误;材料未有涉及思想统一,B项错误;秦朝暴政是专制统治导致的,不是材料中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导致的,D项错误4.《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司空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C项正确;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5.唐朝元和年间有大臣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如遇不可执行的诏令可以驳回,重新交由中书省制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祐应该是门下省的官员。故选B。尚书省负责执行,其具体执行的机构是下设的六部。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明弘治四年,礼部尚书丘溶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官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当年,丘溶入阁。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丘溶位在王恕之上。这说明当时( )入阁官员的地位提高 B.六部都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六部与内阁机构合并 D.内阁阁臣纷争不休【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内阁官员的地位较高,故A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无权统领六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实事,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阁臣的地位而非其相互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7、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A.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 B.体现了中央集权极端化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 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障,行省因此成为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故选择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到达顶端,与材料时间不符,行省制是权力的分置与制衡,故排除B、C;“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8.1685年,清政府设立闽粤江浙4个海关,海关监督名义上由户部派出,实际上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官员充任,海关绝大部分收入也缴纳给内务府。这一机制突出表明清政府( )A.着重强化家国体制 B.政府机构管理混乱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财政经济权力集中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务府的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但其官员充任“海关监督”,表明清政府着重强化家国体制,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机构管理混乱,排除B;C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财政经济权力”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9、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机会,故排除B;参与议政的官员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故排除D。10.元初,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同时,经常以“行某处中书省事”头衔,出外行使中书省职权。因事设官,事已则罢,无固定的治所和辖区。至元二十三年,行省长官不再系中书省相衔,始为名副其实的地方行政机构。据此可知,行省( )A.权力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设置存在着某些混乱之处C.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D.设置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答案 D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经历了从临时设置到固定机构的过程,故选D项;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由中央派官员到地方管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行省设置的混乱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行省军政合一的特点,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