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
2、能够认识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3、能够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难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问题导学】
1. 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各界人士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原则和影响是什么?
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控制的区域名称有何不同?分别建立了哪些不同形式政权?这些早期政权建设有什么意义?
4.1949年成立的共和国有什么特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过程怎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优势?
【历史概念】
1、共和:公民的公共事务,一种政体,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相对于帝国及王国,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不同的政治机构间的各安其分、和谐共处,不同政治群体和政治力量各安其分。共和政府可能会有独裁或极权政权的情形。
2、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孙中山把建立中华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就是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训政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训政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将中华民国最终建设为民主的国家,即“宪政”的阶段。宪政的本质是限政,即不论一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如何,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孙中山希望通过五权宪法的构想,防止封建专制主义,显示了他执着于民主主义的政治观念。
3、边区政府:特指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在几个省接连的边缘地带建立的根据地,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等。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国共合作的一种形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宣布其为叛乱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的建置撤销,政府解散。
4、“三三制”原则: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民主政权,是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一种形式。它的实施起到了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侧重国家硬实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国家软实力,旨在最大程度激发中国的制度潜力。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呼应。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显著优势,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材料导读】
(2022·山西模拟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中共从诞生时起,就非常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制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尤其“文革”时期,宪法受破坏。新时期,1982年宪法首次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宪政历程的特点。
【答案】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吸收国外及近代中国宪政经验;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6分)
【随堂导练】
1、(2022·山东模拟)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
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民国初年,人们竞相从政参政,集会结社,出现的政党就有几个发展到数百个,在一些城市中出现集会、结社,倡导男女平等,财产平等,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选A项;民国初年从政参政的热潮是民众参政意识增强,而议会斗争的道路指民众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革命之后民主思潮的发展,而非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之争,排除C项;民国初年民众参政热情高涨体现的就是民主精神,并非违背民主精神,排除D项。
2、(2022·河南模拟)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答案】A
【解析】材料“万万不能存立”说明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社会基础薄弱,故选A项;设立国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B项;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排除C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自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排除D项。
3、(2022·河北模拟)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等方式。这些措施(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C.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苏维埃政权和抗日根据地各种选举方式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共对民主政治原则的落实,故选D项;材料包括“苏维埃政府”和“抗日根据地”两方面,选项只包括“抗日根据地”,片面反映题干,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方便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但无法保障政权的稳定与发展,“保障”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已经建立了政权,并非“开始”,排除C项。
4、(2022·江苏模拟)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第一部巡视条例,指出巡视的目的在于“使上级党部之一切策略、工作计划和指导能正确的被下级党部(直至支部)接受和执行……帮助下级党部确定正确的政治、组织、工作的路线和一切工作的方法……彻底的改造党的组织”。由此可见,中共当时的巡视
A.突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落实 B.促进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深刻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加强对党部的指导与监督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上级党部之一切策略、工作计划和指导能正确的被下级党部(直至支部)接受和执行”可知此时要加强对党部的指导与监督,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国民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给了其他阶级一定的权利,拉拢其他阶级,共同为抗战服务,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抗战,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的变化,排除C项;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全国甲卷)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所以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湖北模拟)表民国某时段山西张庄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变化表
时段初 时段末
人口占比(%) 人均亩数 人口占比(%) 人均亩数
地主 4 17.4 0.2 9
富农 2.7 11.2 1.3 6.9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据表判断,这一时段应是(  )
A.1924—1927年 B.1934—1937年 C.1938—1941年 D.1944—1947年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张庄各阶级占有土地的变化,地主和富农在人口占比和人均亩数都减少了,中农的人口占比和人均亩数基本不变,贫农人口占比和人均亩数都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这个时段应该是1944—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在南方,排除A项;1934—1937年,控制山西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地主阶级的人口占比和人口亩数不会减少,排除B项;1938—1941年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国共双方都没有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排除C项。
8、(2022·湖南高考)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答案】B
【详解】
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可知,这一时期为抗张时期,中共通过进行基层民主建设,以便更好的将政策落到实处,支援抗战需要,B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措施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海南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
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答案】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跨区域政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地方政府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困难,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D项正确;A项与题无关,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到民主政治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北京模拟)1949年,新政协通过了下列立法,其意义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普选的全国人大召开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人大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B.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基础
C.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这些法律文件从法律上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体现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三大改造,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基础,B项不具有概括性,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还未开始,排除D项。
11、(2022·安徽模拟)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
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 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设立基层政权机关和民众自治机构,其本质是对1954年宪法的精神的落实,旨在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改进国家城市治理水平,C项正确;A、B两项并不是这一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条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2·北京模拟)对于当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西方有评论家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有人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这里的“它”最可能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中共群众路线”“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说明该制度与广大人民群众有关,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有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的参政意识,故选D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排除A项;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中“群众路线”不相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涉及民族政策与民族自治,与造就“草根”政治家不相符,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