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光学和力学实验常考点总结
一、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距离)
3.斜面的坡度要选比较小的原因: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比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4.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5.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段由静止滑下
6.刻度尺的读数:刻度尺的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7.小车在各阶段的速度大小的判断:上半程速度<全程速度<下半程速度
8.平均速度的计算:
9.实验误差分析:过开始点才开始计时,速度偏大,过结束点才停止计时,速度偏小。
10.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
11.斜面的作用: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实验仪器的选取: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激光笔
2.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入射的角的大小
3.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4.两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两纸板与镜面垂直,当光贴着纸板E入射时,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当两者不垂直时则不能到反射光线。
5.实验环境的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6.“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将纸板沿着法线向后或向前折,观察纸板上面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板上没有出现反射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7.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识别以及大小关系: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反射角,两个角度的大小相等。当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
8光路可逆思想的理解与验证:让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重合的,说明光路可逆。
9.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0.实验结论: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主要的实验器材:刻度尺,玻璃板,大小相同的蜡烛
2.实验环境的要求:较暗的环境,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5.玻璃板的选择:选薄玻璃,原因是玻璃板太厚,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而形成两个像
6.蜡烛的选择:选大小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关系
7.玻璃板放置要求: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确保像能与蜡烛完全重合
8.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时眼睛的位置:在物体同侧(即点燃的蜡烛那边)
9.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原因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0.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11.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12.实验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与像大小相等、成虚像.
13.实验原理:光的反射
14.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先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3.焦距的测量及判断: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注意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具体实际判断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
如:(1)物体右移(靠近凸透镜),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往右移(远离凸透镜),像变大
(2)物体左移(远离凸透镜),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往左移(靠近凸透镜),像变小
(3)根据图判断像的性质:
观察图,如果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如果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5.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或在焦点上
6.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对调物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像(原因:光路可逆)
7.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光屏上依然能看到像,像的形状不变,只是会变暗
8.实验中蜡烛变短了,像会往上移,为了使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我们的做法:换用比较长的蜡烛,或者将光屏上移,或者将凸透镜和光屏两者同时往下调直到跟蜡烛在同一高度上。
五、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天平的使用
(1)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再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秤:左物右码(注意:称物体的过程中,天平不平衡不能再调平衡螺母,只能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当放最小的那个砝码上去时天平偏右,取出又偏左,正确的操作是取出最小砝码然后再移动游码)
(4)读:物体的质量=天平上全部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注意:游码的读数以左边对准的刻度为准)
(5)收:游码归零,砝码归位
3.密度偏大偏小分析
(1)测量固体密度:
①质量测量引起的误差:如先测体积,再测质量,由于物体上沾了水,使所测质量偏大,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②体积测量引起的误差:测体积时,物体没有浸没在水中,所测体积偏小,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③正确的操作:先测量物体的质量,再测物体的体积。
测量液体密度:
①先测烧杯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最后测全部液体的体积,由于少许液体残留在烧杯壁上,导致体积V偏小,所测密度偏大。
②先测液体体积,再测烧杯质量,最后测全部液体和烧杯的质量.由于少许液体残留在量筒壁上,导致质量 m偏小,所测密度偏小。
③正确的操作: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所需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最后测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两者相减得到所需液体的质量
找错误:(1)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2)用手直接拿砝码
(3)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4)游码没有移到零刻度线
六、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原理: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使用前,看清量程和分度值,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零。
(2)使用时,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指针、弹簧与外壳摩擦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1)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在原装置的木块上增加一个砝码
(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同一个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不同表面上匀速运动
4.转换法的应用: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反应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实验拓展
(1)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积无关,即增大减小接触面积,摩擦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2)滑动摩擦力和速度大小无关,即增大拉力,摩擦力不变
7.实验方法的改进: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接触面,好处是不需要木块匀速直线运动,也可以测摩擦力
七、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转換法: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移动的距离,比较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3)推理法:若小车不受阻カ,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即做匀遠直线运动)
2.实验中不断改变水平面的材料的目的: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改变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
3.小车下滑到水平面时,能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4.小车最终停下的原因:小车受到阻力作用
5.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时间越长,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
八、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研究对象的选择(小车、卡片):原因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若实验过程中,将盘中一边的砝码换成质量较大的砝码木块还不动,原因是桌面和木块间的摩擦力太大,因此,要将实验的木块换成小车并将放置小车的水平桌面换成比较光滑的。
3.平衡状态的选择(选择静止而非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静止状态容易观察)
4.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5.实验时,将物体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探究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否能平衡
6.实验时,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是为了探究物体平衡时两个力大小是否相同
7.实验时,将物体从中间剪断是为了探究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8.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9.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10.实验结论:二カ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九、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实验选用海绵的原因:海绵容易发生形变,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放上重物,海绵发生形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转换法的应用(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海锦的凹陷程度来体现,海绵越凹说明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如图乙和丙)
(2)探究压カ的作用效果与压カ大小的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変,改变压力的大小。(如图甲和乙)
5.实验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カ面积的大小有关.
①比较乙和丙可得出结论:当压カ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比较甲和乙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判断生活实例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是运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例1: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是应用了结论①
例2.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严禁货车超载是应用了结论②
十、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两液柱的两液面差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漏气了)
2.U形管中液面的调平(不平的原因是橡皮管中有气体,应拆开橡皮管,重新安装)
3.转换法的应用:U形压强计中两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大小反映探头所在位置的液体压强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深度处,改变探头的方向,如图A、B、C)
(2)採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探头方向不变,改变探头的深度,如图B、D、E)
(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液体中深度相同,探头的方向不变,改变液体的种类,如图E、F)
5.液体压强大小计算:P=ρgh
6.实验结论:①比较图A、B、C可知: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②比较图B、D、E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深度有关,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③比较图E、F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十一、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F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浮カ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控制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种类,如图d、e)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如图b、c)
(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如图c、d)
3.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相关计算(比如计算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物体的体积和密度):F浮=ρ液gV排
4.实验数据(F—h图像分析)
(
b
表示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 (
a
表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
5.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十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不同的小球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实验方法:
(1)转换法:通过观察小球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物体的动能跟质量的关系(控制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改变小球的质量)
②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速度的关系[控制小球的质量不变(选择同一个小球进行实验),改变到达底部的速度(让相同的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释放)]
3.机械能及其转化:小球从斜面滑下是将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
4.实验推理:如果木块不受阻力,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5.实验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十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状态的判断:杠杆静止或左右摆动幅度相同时,说明杠杆平衡
2.选择杠杆中点为支点的原因: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3.杠杆平衡的调节:右倾左调;左倾右调
4.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①便于方便精确地测量力臂;②使杠杆重心落在支点上,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
5.多次实验的目的: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6.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目的:可直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カ的大小,便于测量拉カ的力臂
7.弹簧测力计拉动方向改变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拉力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当力的方向垂直于杠杆时,力臂最长,力最小)
8.杠杆两端受力变化时,杠杆再平衡的判断(例如:杠杆两端同时减少一个砝码,杠杆是否能平衡)
9.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十四、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弹簧測カ计拉动方式:匀速竖直向上运动,保证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滑轮组组装(绕线方法:奇动偶定)
5.实验中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的目的: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6.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s=nh(看有几段绳子吊着重物,那么,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
7.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W有=Gh , W总=FS ,
8.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所挂物重、动滑轮自身重、机械摩擦有关,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所提物重相同时,动滑轮重力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