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调研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纪念钞里的故事1. 为纪念英国舰队驶达澳大利亚200周年,澳大利亚于1988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以高分子聚合物取代纸张为基材的纪念钞(俗称“塑料钞”)。纪念钞正面主图为英国舰队旗舰“Supply”号,背景为英国驻澳大利亚当地的第二任总督所绘风景画。纪念钞中间呈现了早期殖民官员、囚犯、淘金者、羊毛工人、中国工人、岛上原始居民、参加英布战争的士兵、二战水手、移民家庭、亚洲女工等人物。纪念钞背面主图是身上绘有彩绘的澳大利亚土著青年,其背后是用于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以及聋蛇谷的古代原住民人形壁画与手印岩画。(1)塑料钞诞生前,纸币是世界上除金属货币外最主要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 )A. 罗马帝国时期 B. 西欧中古时期 C. 中国秦代 D. 中国宋代(2)从驶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判断,“Supply”号的动力当是( )A. 风力 B. 风力和蒸汽力 C. 风力和电力 D. 风力和内燃机动力(3)纪念钞正面若干人物中,属于1788年到达澳大利亚主体人群的是( )A. 囚犯 B. 淘金者 C. 殖民官员 D. 中国工人(4)从纪念钞背面壁画图案可以管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 )A. 农业生产情景 B. 渔猎采集形象 C. 原始艺术风格 D. 社会组织形式(5)纪念钞正面图案传达了设计者意在体现英国殖民以来澳大利亚的( )(五选三)A. 产业种类 B. 人口结构 C. 货币制度 D. 历史变迁 E. 政治制度(6)纪念钞背面设计反映了设计者也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 )(双选)A. 悠久的历史 B. 众多的人口 C. 独特的文化 D. 文明的湮灭(7)结合纪念钞的设计内容和所学知识,对纪念钞的设计作简要评价。【答案】1. D 2. B 3. A 4. D 5. ABD 6. AC7. 设计的正面体现了英国在殖民统治时期对澳大利亚的统治,具有殖民色彩,背面反映了土著居民的文化,具有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出现纸币最早是在中国宋代四川,D项正确;罗马帝国是在公元前后,当时还未出现纸币,排除A项;元朝时,纸币传入欧洲,排除B项;秦朝时铜钱是主要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2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从时间来看,当时是1788年,工业革命刚开始,当时已经出现蒸汽动力,但是还未普及,因此还有风力,B项正确;风力是传统动力,当时已经出现蒸汽动力,排除A项;电力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排除C项;内燃机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小问3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是囚犯的流放地,A项正确;淘金者在当时也只是少数人,排除B项;殖民官员是当时的少数人,排除C项;中国工人是在工业革命后大量进入澳大利亚,排除D项。故选A项。【小问4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背面是用于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和原住民形象,可以用来研究原住民的社会组织,D项正确;材料没显示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渔猎采集无关,排除B项;艺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5详解】本题是多选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根据“殖民官员、囚犯、淘金者、二战水手”可以体现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和历史变迁,B项和D项正确;根据羊毛工人可得出产业结构,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货币制度,排除C项;英国并没有将整个政治制度移植到澳大利益,排除E项;故选ABD。【小问6详解】本题是双选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从背面土著重要仪式权杖和原住民人形得出关注土著居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A项和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人口的多少,排除B项;土著文明没有彻底毁灭,排除D项。故选AC项。小问7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澳大利亚。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涉及的正面体现了英国在殖民统治时期对澳大利亚的统治,具有殖民色彩,背面反映了土著居民的文化,具有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二、老广告,新史料2. 近代中国的商业广告,是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新史料。以下是1930年代上海的若干广告:A.先施公司 《东方杂志》1930年 B.亚浦耳电器 《东方杂志》1934年 C.春季旅行 《旅行杂志》1935年 D.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 《东方杂志号外》1935年补充说明: A.公司为华侨创办。广告上书“凡内地不能购到之货物,或虽有而不合用者,请向上海先施百货公司邮寄部函购,保证可靠、迅速、便宜”。 B.品牌由华商创办,品牌名中的“亚浦”取德国、荷兰两个著名品牌之用字,更寓意着“执中国工业牛耳”的决心。广告上列举的产品有电灯泡、电风扇、电火炉等。 C.刊登广告的京沪沪杭杭甬铁路管理局还提供设计旅行线路、介绍食宿等服务,上书“南京、栖霞山、镇江、无锡、宜兴、苏州、昆山、青阳港、常熟、松江、嘉兴、杭州、莫干山”等地名。 D.广告绘有先进交通工具和工矿图案,广告词写有“全书六百册,(一)全部合购,可成完全小学生图书馆;……(三)已购《小学生文库》或《幼童文库》可免购重复之书”。(1)四则广告内容折射时代特征是( )(双选)A. 北洋军阀割据地方 B. 国共合作轰轰烈烈 C. 民族工业大力发展 D. 交通进步影响生活(2)从先施公司广告中能窥见当时( )A. 华侨垄断邮政业务 B.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C. 邮购业务成为主流 D. 邮政资费非常低廉(3)亚浦耳广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 )(双选)A. 已能生产重工业设备 B. 具备与外商争利信心C. 摆脱了官僚资本危害 D. 产品种类有一定拓展(4)春季旅行广告透露出当时的中国( )A. 北京上海铁路运输发展成熟 B. 旅行业有季节性淡季与旺季C. 部分人群文化娱乐生活拓展 D. 政府部门与外商资本相勾结(5)小学生读本广告间接说明( )A. 当时小学都设有学校图书馆 B. 小学教材形成体系蔚为大观C. 小学教育采用完全西式教育 D. 读本已能传播先进科学文化(6)相对传统文献材料,广告作为“新史料”,其新在何处?(7)若依据以上材料,说明“1930年代中国社会之进步”的观点,则过于偏颇。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说明理由。【答案】2. CD 3. B 4. BD 5. C 6. D7. 新的信息来源: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史料来源,其内容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这使得广告成为了获取信息的一个多元化渠道为研究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献的信息。新的时间范围:广告的时间范围更为广泛。传统的文献材料往往只涵盖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而广告则可以覆盖更长的历史时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新的形式: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这为研究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角度。8. 理由:(1)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局面没有改变。如先施公司为华侨创办,不属于民族工业,其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侧面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受外国资本的打击。其公司业务是向中国内地邮寄货物,由此可知,此时中国内地与上海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2)思想教育上,忽视当时社会教育发展艰难,普罗大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东方杂志号外》出版的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可以证明当时上海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初等教育水平,但是其忽略了中国内地地区教育水平不发达的社会现实。(3)在政治上,中国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现状没有改变,大部分中国人民处于贫困与落后的现状没有改变。综合以上可知,“1930年代中国社会之进步”的观点,则过于偏颇,只片面反映社会的情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东方杂志》1930年”与“《东方杂志号外》1935年”可知此时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大力发展,C项正确;此时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交通事业得以进步并且改变人民的生活,D项正确;北洋军阀割据地方的时间是1912年至1928年的东北易帜,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为1924年-192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是1937年-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CD项。【小问2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凡内地不能购到之货物,或虽有而不合用者,请向上海先施百货公司邮寄部函购,保证可靠、迅速、便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内地的工业基础与上海地区相比还是存在差距,许多商品需要从沿海地区邮寄至内地地区,B项正确;材料体现先施公司从事邮政业务,没有介绍华侨对邮政业务的地位,无法得出“华侨垄断邮政业务”,排除A项;“邮购业务成为主流”不符合史实,当时在经济的主流还是发展实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先施公司具体的邮政资费,也没有和其他公司的邮政资费做对比,无法得出“邮政资费非常低廉”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小问3详解】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品牌名中的‘亚浦’取德国、荷兰两个著名品牌之用字,更寓意着‘执中国工业牛耳’的决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具备与外商争利信心,B项正确;根据材料“广告上列举的产品有电灯泡、电风扇、电火炉等”可知,亚浦耳电器在基础的电气商品基础上,对于产品种类有一定拓展,D项正确;民国时期,中国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基础不合理,“已能生产重工业设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摆脱了官僚资本危害”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BD项。【小问4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提供设计旅行线路、介绍食宿等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交通业与旅游业得到发展,部分人群文化娱乐生活拓展,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民国的文化娱乐生活”,而“北京上海铁路运输发展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当时的旅行路线与旅游服务,没有说明“季节性淡季与旺季”,排除B项;政府部门与外商资本相勾结表现为国民政府与外资联合压榨民族工业,放开关税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时的旅行路线与旅游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5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广告绘有先进交通工具和工矿图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已经认识到先进科学文化重要性,为了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在小学读本上进行渗透理念与宣传,D项正确;“当时小学都设有学校图书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知识提及“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不属于教材体系,排除B项;“小学教育采用完全西式教育”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6详解】本题是简答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信息来源,时间范围与形式等方面进行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在信息来源上,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史料来源,其内容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这使得广告成为了获取信息的一个多元化渠道为研究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献的信息;在时间范围上,广告的时间范围更为广泛。传统的文献材料往往只涵盖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而广告则可以覆盖更长的历史时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在形式上,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这为研究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小问7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上,根据材料“凡内地不能购到之货物,或虽有而不合用者,请向上海先施百货公司邮寄部函购,保证可靠、迅速、便宜”与“广告上列举的产品有电灯泡、电风扇、电火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局面没有改变;根据材料“凡内地不能购到之货物,或虽有而不合用者,请向上海先施百货公司邮寄部函购,保证可靠、迅速、便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施公司为华侨创办,不属于民族工业,其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侧面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受外国资本的打击。其公司业务是向中国内地邮寄货物,由此可知,此时中国内地与上海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在思想文化上,根据材料“全书六百册,(一)全部合购,可成完全小学生图书馆;……(三)已购《小学生文库》或《幼童文库》可免购重复之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教育上,忽视当时社会教育发展艰难,普罗大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东方杂志号外》出版的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可以证明当时上海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初等教育水平,但是其忽略了中国内地地区教育水平不发达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根据材料“刊登广告的京沪沪杭杭甬铁路管理局还提供设计旅行线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中国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现状没有改变,大部分中国人民处于贫困与落后的现状没有改变。综合以上可知,“1930年代中国社会之进步”的观点,则过于偏颇,只反映片面反映社会的情况。三、《史记》中的“互见法”与“迭见法”3.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史记·齐太公世家》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史记·六国年表》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1)《史记》是一部( )A. 纪传体断代史 B. 纪传体通史 C. 编年体断代史 D. 编年体通史(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 历史地位的肯定 B. 未曾称帝的失望 C. 行为乖张的讽刺 D. 地位出身的贬低(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 西周与东周 B. 春秋与战国 C. 三国与西晋 D. 西晋与东晋(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答案】3. B 4. A5. 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的伟大功绩,而在其他篇章中则通过他人之口揭示了项羽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写法既突出了项羽的主要功绩,又全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命运。6. 一是为了节省笔墨,避免在不同篇章中重复叙述相同的事迹;二是为了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态度,通过在不同篇章中分别叙述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7. B8. 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通常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深远影响,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或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到多个历史人物和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需要通过重复叙述来强调其重要性和历史地位。9. 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他强调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著史意图。他希望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作用。10.互见法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迭见法则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这些叙事方法不仅提高了《史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事件,属于纪传体。同时,《史记》的时间跨度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通史,B项正确;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断代史、编年体通史均不属于《史记》的体例,排除ACD项。故选B项。【小问2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可知,在《史记》中,本纪是用来记叙帝王的生平事迹的。虽然项羽未曾称帝,但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实际上是对他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肯定,A项正确;未曾称帝的失望、行为乖张的讽刺和地位出身的贬低均不符合材料一所述,排除BCD项。故选A项。【小问3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及材料二中“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可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的伟大功绩,而在其他篇章中则通过他人之口揭示了项羽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写法既突出了项羽的主要功绩,又全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命运。【小问4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根据互见法的定义,即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可知,司马迁这样做可以节省笔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可以通过在不同篇章中分别叙述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小问5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个时期标志着中国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过渡到战国时期的七雄并立局面,B项正确;西周与东周、三国与西晋、西晋与东晋均和该时期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小问6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史记》中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的主要是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或重大历史事件,如孔子去世、三家分晋等,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到多个历史人物和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需要通过重复叙述来强调其重要性和历史地位。【小问7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中《史记》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的主要是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或重大历史事件及《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容可知,这寄寓着司马迁强调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著史意图。他希望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作用。【小问8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根据互见法的定义,即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可知,互见法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根据迭见法的定义,即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可知,迭见法则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总而言之,这些叙事方法不仅提高了《史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四、伟人服饰的“面”与“里”4. 服饰往往不是简单的穿着问题,透过服饰之“面”,或可窥见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传播之“里”。材料一甘地,1909年 甘地(右)着土布服装,1940年 (我)从一个坚定的忠诚者和合作者,演变成一个不妥协的非忠诚者和不合作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摆脱(印英)双方现存的不自然状态。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说明》,1922年 (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 ——国大党《独立日誓词》,1930年材料二孙中山,1883年 孙中山,1911年 孙中山,1924年 孙中山,1924年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 ——孙中山《与马君武等的谈话》,1911年12月27日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或许可以)博采西制,加以改良……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 ——孙中山《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 1924年元旦,孙中山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着装改变。他特意穿着一套用绸缎制成的黑褂蓝袍作为礼服。……曾长期视满服为“虏俗”,必欲“学习西洋”“易西服”的孙中山,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杨奎松《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1)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甘地与孙中山的服装变化,简述这些变化传递的关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的理念。(2)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的维度观察,服饰的这种变化又具有何种意义?(3)你如何认识服饰变化的“面”与“里”?【答案】(1)变化:由穿西方服饰变为穿传统服饰;理念:穿西方服饰说明推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穿传统服饰说明希望发展本国经济以救亡图存。(2)服饰的变化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体现;传统服饰的坚持有利于文化传承。(3)认识:服饰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服饰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服饰的变化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印度)。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甘地前后服饰的不同及材料二中孙中山前后服饰的不同可知由穿西方服饰变为穿传统服饰;第二小问理念:根据材料二“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可知穿西方服饰说明推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根据材料一“(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可知穿传统服饰说明希望发展本国经济以救亡图存。【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印度)。意义:结合所学西方服饰的引入可知服饰的变化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体现;结合所学传统服饰影响可知传统服饰的坚持有利于文化传承。【小问3详解】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印度)。认识:结合近代中国和印度服饰变化从实质、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可知服饰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服饰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服饰的变化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调研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纪念钞里的故事1. 为纪念英国舰队驶达澳大利亚200周年,澳大利亚于1988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以高分子聚合物取代纸张为基材的纪念钞(俗称“塑料钞”)。纪念钞正面主图为英国舰队旗舰“Supply”号,背景为英国驻澳大利亚当地的第二任总督所绘风景画。纪念钞中间呈现了早期殖民官员、囚犯、淘金者、羊毛工人、中国工人、岛上原始居民、参加英布战争的士兵、二战水手、移民家庭、亚洲女工等人物。纪念钞背面主图是身上绘有彩绘的澳大利亚土著青年,其背后是用于土著重要仪式的权杖以及聋蛇谷的古代原住民人形壁画与手印岩画。(1)塑料钞诞生前,纸币是世界上除金属货币外最主要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 )A. 罗马帝国时期 B. 西欧中古时期 C. 中国秦代 D. 中国宋代(2)从驶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判断,“Supply”号的动力当是( )A. 风力 B. 风力和蒸汽力 C. 风力和电力 D. 风力和内燃机动力(3)纪念钞正面若干人物中,属于1788年到达澳大利亚主体人群的是( )A 囚犯 B. 淘金者 C. 殖民官员 D. 中国工人(4)从纪念钞背面壁画图案可以管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 )A. 农业生产情景 B. 渔猎采集形象 C. 原始艺术风格 D. 社会组织形式(5)纪念钞正面图案传达了设计者意在体现英国殖民以来澳大利亚( )(五选三)A. 产业种类 B. 人口结构 C. 货币制度 D. 历史变迁 E. 政治制度(6)纪念钞背面设计反映了设计者也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 )(双选)A. 悠久的历史 B. 众多的人口 C. 独特的文化 D. 文明的湮灭(7)结合纪念钞的设计内容和所学知识,对纪念钞的设计作简要评价。二、老广告,新史料2. 近代中国的商业广告,是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新史料。以下是1930年代上海的若干广告:A.先施公司 《东方杂志》1930年 B.亚浦耳电器 《东方杂志》1934年 C.春季旅行 《旅行杂志》1935年 D.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 《东方杂志号外》1935年补充说明: A.公司为华侨创办。广告上书“凡内地不能购到之货物,或虽有而不合用者,请向上海先施百货公司邮寄部函购,保证可靠、迅速、便宜”。 B.品牌由华商创办,品牌名中的“亚浦”取德国、荷兰两个著名品牌之用字,更寓意着“执中国工业牛耳”的决心。广告上列举的产品有电灯泡、电风扇、电火炉等。 C.刊登广告的京沪沪杭杭甬铁路管理局还提供设计旅行线路、介绍食宿等服务,上书“南京、栖霞山、镇江、无锡、宜兴、苏州、昆山、青阳港、常熟、松江、嘉兴、杭州、莫干山”等地名。 D.广告绘有先进交通工具和工矿图案,广告词写有“全书六百册,(一)全部合购,可成完全小学生图书馆;……(三)已购《小学生文库》或《幼童文库》可免购重复之书”。(1)四则广告内容折射的时代特征是( )(双选)A. 北洋军阀割据地方 B. 国共合作轰轰烈烈 C. 民族工业大力发展 D. 交通进步影响生活(2)从先施公司广告中能窥见当时( )A. 华侨垄断邮政业务 B.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C. 邮购业务成主流 D. 邮政资费非常低廉(3)亚浦耳广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 )(双选)A. 已能生产重工业设备 B. 具备与外商争利信心C. 摆脱了官僚资本危害 D. 产品种类有一定拓展(4)春季旅行广告透露出当时的中国( )A. 北京上海铁路运输发展成熟 B. 旅行业有季节性淡季与旺季C. 部分人群文化娱乐生活拓展 D. 政府部门与外商资本相勾结(5)小学生读本广告间接说明( )A. 当时小学都设有学校图书馆 B. 小学教材形成体系蔚为大观C. 小学教育采用完全西式教育 D. 读本已能传播先进科学文化(6)相对传统文献材料,广告作“新史料”,其新在何处?(7)若依据以上材料,说明“1930年代中国社会之进步”的观点,则过于偏颇。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说明理由。三、《史记》中的“互见法”与“迭见法”3.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史记·齐太公世家》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史记·六国年表》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1)《史记》是一部( )A. 纪传体断代史 B. 纪传体通史 C. 编年体断代史 D. 编年体通史(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 历史地位的肯定 B. 未曾称帝的失望 C. 行为乖张的讽刺 D. 地位出身的贬低(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 西周与东周 B. 春秋与战国 C. 三国与西晋 D. 西晋与东晋(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四、伟人服饰的“面”与“里”4. 服饰往往不是简单的穿着问题,透过服饰之“面”,或可窥见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传播之“里”。材料一甘地,1909年 甘地(右)着土布服装,1940年 (我)从一个坚定的忠诚者和合作者,演变成一个不妥协的非忠诚者和不合作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摆脱(印英)双方现存的不自然状态。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说明》,1922年 (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 ——国大党《独立日誓词》,1930年材料二孙中山,1883年 孙中山,1911年 孙中山,1924年 孙中山,1924年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 ——孙中山《与马君武等的谈话》,1911年12月27日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或许可以)博采西制,加以改良……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 ——孙中山《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 1924年元旦,孙中山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着装改变。他特意穿着一套用绸缎制成的黑褂蓝袍作为礼服。……曾长期视满服为“虏俗”,必欲“学习西洋”“易西服”的孙中山,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杨奎松《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1)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甘地与孙中山服装变化,简述这些变化传递的关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的理念。(2)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的维度观察,服饰的这种变化又具有何种意义?(3)你如何认识服饰变化的“面”与“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