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一般在每年阳历的 4 月 4 日~6 日之间。这一时节阴气衰退,生机旺盛,春光明媚,草木吐绿 ,是行清墓祭和郊外踏青的好时节。清明节是我们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三大祭祀节日之一,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原本每年春分后的十五天都属于清明节,1935年,国民政府将每年的4月5日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清明节,一直沿袭到现在。一、教学目标本次班会的主题为"传承清明文化,缅怀先人精神"。我们期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1.深入了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掌握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形式;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文化自信;4.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二、教育内容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讲述清明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2.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阐释清明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介绍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实践;4. 清明节的纪念活动:组织同学们制作清明纸扎、书写悼词等,缅怀先人。三、准备工作1.场地布置:选择宽敞明亮的教室,布置黑板或投影仪播放清明节相关图片或视频;2.物品准备:准备清明纸扎制作材料、画笔、纸张、剪刀等;3. 知识准备:提前收集并整理清明节的历史资料、习俗介绍等。四、活动流程(一)开场白:由班主任或主持人介绍班会主题和目的;(二)讲述历史故事:邀请学生或老师讲述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故事;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就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重耳。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起避难,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的晕了过去,介子推用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端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对和他一起流亡出走的大臣们都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紧闭大门。偷偷背上他的老母亲上绵山了,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献计:放火烧山,只留下一个出口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听从了那人的计策,便纵火烧山,火烧了很久,介子推死活不愿出来,晋文公没看他出来,又让人上山去找,见到他们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体的时候见他脊背靠着柳树洞,便从里面拿出一块布,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三)习俗体验:分组进行清明纸扎制作、书写悼词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1.扫墓祭祖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燃纸钱,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但现在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有的人会直接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2.踏青郊游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生机勃勃,满眼绿色,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3.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4.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免除病痛或孕育生子。5.蹴鞠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球内用毛塞紧。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足球运动差不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6.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写在纸上,放高了再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7.荡秋千荡秋千历史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好玩有趣,可以促进健康,培养勇气,古往今来的儿童都很喜爱。8.拔河拔河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9.插柳折柳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寓意挡住疫病。10.植树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四)互动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俗体验,讨论清明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清明节在现代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 变化:(1)更加注重环保:提倡绿色祭扫,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祭扫活动,还出现了线上祭扫等新形式。(3)成为旅游节日:人们利用假期出游,体验春天的气息。2. 意义:(1)传承文化:延续传统习俗和文化价值。(2)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3)家庭团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4)重视生命: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爱身边的人。(5)弘扬孝道:体现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6)总结分享: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五、互动环节1. 问题抢答:设置与清明节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抢答,增加趣味性;2.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清明节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六、结束语及反思通过本次班会,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清明节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反思:在班会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关注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七、注意事项1.在设计班会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保活动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2. 在讲述历史故事和习俗介绍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确保安全和卫生,避免发生意外事故;4.在互动环节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5.在总结反思时,要客观评价本次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