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复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
时空坐标
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 地方
21 河北-专制与共和(顾维钧回忆录); 山东-经济发展(民国初关税); 湖北-生活变迁(博览会); 天津-新文化运动(教育);
22 甲卷-专制与共和(参与一战); 乙卷-新文化运动(内容转变); 广东-新文化运动(旧势力压迫女性); 山东-新文化运动(李超的新生);
23 新课标-国民政府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天津-7 新文化运动;山东-6 新文化运动 湖北-8 袁世凯复辟帝制; 辽宁-袁世凯复辟帝制
学习目标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现象及影响。(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表现、影响。(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影响。(4)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概况、主张、影响。
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的复辟帝制
(1)袁世凯复辟帝制
专权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 宋教仁案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卖国 1915年5月 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称帝 1915年10月 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1915年12月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链接·选择性必修1]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转折 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失败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③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结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二、民国初年的官制改革
1.考试制度: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2.甄别制度
(1)内容: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2)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原因:
①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②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原因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2)军阀割据的表现
①军事上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②政治上争权: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③外交上参战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表现:1917年8月14日,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派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1)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2)反独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3)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后,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3.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后,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
深化拓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革命派开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君主专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绝境,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5)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高考典例】
1.(2023·辽宁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2.(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3.(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4.(2015·全国Ⅰ卷高考·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和新文化运动
1、民族工业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实业救国思潮
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影响 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概念阐释 “实业救国”思潮
“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提出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易错易误 
一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比如,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所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是欧洲列强。
深化拓展 深入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特点
①从产生和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地域分布、产业结构)。
②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③从经济结构看: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⑤从发展历程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始终发展不充分。
(2)作用
①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代表历史潮流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②从政治领域看,推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③从思想领域看,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以独立发展。
深化拓展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2、社会生活
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
表现 ①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概念阐释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变迁的原因
政府政策:民国政府不断推行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经济因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中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建立。
思想因素: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不断传播。
【高考典例】
5.(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6.(2021·山东高考·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7.(2021·湖北高考·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表1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8.(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三、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进行反思
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 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2、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道德行为规范。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意义
①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
②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
【高考典例】
9.(2023·天津高考·7)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10.(2023·山东高考·6)图2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11.(2022·广东高考·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12.(2022·全国乙卷高考·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13.(2021·天津高考·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线索梳理 
线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1)政治上,袁世凯获得革命果实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和爱国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共和和国家主权的斗争。
(2)经济和文化上,中华民国建立后,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民主共和理念传播,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解放与革新。
【习题详细答案】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呈”“禀”“令”“批”“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可知,民国初年,“呈”“禀”与“令”“批”的对比,体现了地方官厅是商会的上级,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在反抗专制主义,即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选D项;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呈”“禀”“令”“批”是专制思想,而非愚昧观念,排除B项;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辩论,排除C项。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使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丧心病狂之徒”“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并非特指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一系列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故选D项;“废帝宣统”说明清帝已经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A项;“(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说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丧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4.【考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答案】A
【解析】据表2数据可知,从1894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比重从2.28%增加到21.36%,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数据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从表中数据看,商业资本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占主导,因此商业贸易日益萎缩的结论错误,排除B项;金融业资本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涨幅不大,而且金融体系制度如何无法反映,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表格只提供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的比重和发展态势,并没有提供其它经济部门的数据,所以无法判断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排除D项。
6.【考点】民国初期中国海关税征收额的变化原因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排除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7.【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
8.【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20世纪20年代度量衡的混乱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需要相互间的换算,因此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选A项;材料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导致政治上的军阀割据混战,排除B项;材料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内部农、轻、重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材料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排除D项。
【答案】A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可知,材料强调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故选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两大口号,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精神,科学主要是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而体育与德育是教育方法,二者属于不同范畴,排除A项;教育要体育与德育融合,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儒家道德伦理观念里蕴含德育思想,但材料不仅强调德育,而且还强调体育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
【答案】B
【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图片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即创刊的目的,据图片内容可知,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的社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故选B项;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少年的社会”及“社会的少年”,但是并没有述及新少年在新社会中国所宣传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据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
【答案】D
【解析】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材料中的“鹰”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D项正确;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初期,新旧之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之后有了更高的判别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方文化,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故选D项;据所学,东西文化论争,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出现,“五四”前后争论尤为激烈,而非五四时期引发,排除A项;据所学,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等人已经对儒家思想予以批判和继承,排除B项;据材料“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可知,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打破了之前过于肯定和否定的理念,但“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13【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是民国初期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