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内容主旨:传统小农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在明清两代有了新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了明清小说与戏曲取得重要成就。学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心学向实学的转变,科技领域涌现了总结性的著作,早期的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的科技与文化。伴随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稳固与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往的加速,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下发展有限,未能跟上世界的潮流。教学目标:知道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其局限;通过史料解读与对比的方法,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理解封建专制的强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对明清两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认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两代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局限难点:明清两代经济、文化发展与时势的联系教学过程:环节1:出示玉米、甘薯等食物与新航路开辟的图片导入新课,简要概述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分析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导入新课,补充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概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环节2:出示《便民图纂》中“收割稻谷”的图画,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撑伞男子的身份。结合课本引言部分,点出经营性地主的出现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现象。设计意图:用图片史料帮助学生直观认识经营性地主的出现。环节3:出示弗兰克《白银资本》中的论述,介绍明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与商品经济的活跃,进一步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联系。设计意图:将教材进行有机整合,用名家史论引出明清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并结合海外贸易的发展将明清经济置于世界贸易的大环境中加以认识。环节4:梳理明清小说与戏曲的重要成就,分析其发展的原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反映。环节5:出示王守仁“致良知”的相关材料,对比程朱理学认识陆王心学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感悟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认识明代学术思潮的变化。环节6:介绍李贽“童心”学说,分析其思想引起社会震动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到明朝中期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环节7:概述晚明心学的没落与顾炎武、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的观点,分析时势变化与思想变革的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的反映。环节8:以徐光启为例介绍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分析实学思潮兴起背后的原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科技领域的成就与思想领域的变化的关联,认识到时代变革对科技与思想的影响。环节9:再度出示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引出早期的西学东渐,侧重介绍传教士传播的西方科技与文化。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感悟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异,体会西学东渐在当时的时代意义。环节10:简要对比同时代西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成果,评价明清两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及其局限。设计意图:对比中西,联系古今,引导学生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下反思历史。结构板书: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取问答与归纳结合的师生互动方法。注意示范、模仿、迁移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拨开历史的迷雾,以见知隐、见微知著。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加强随机调控。作业设计:材料一: 18世纪,中国与西方比,无论在国富或民富上都胜一筹,至少旗鼓相当。但是,富的不一定先进,往往更保守。中国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与经济制度的改革上,已落后于西方了。——吴承明《“传统经济的再评价”笔谈》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8世纪,中国与西方比,无论在国富或民富上都胜一筹,至少旗鼓相当。”的原因有哪些?明至清中叶中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经营性地主的出现,通过海外贸易获得大量商业资本,出现了商人群体、商业市镇,商品经济繁荣。2. 列举明清时期科技领域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等。如何理解“中国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与经济制度的改革上,已落后于西方了。”?明清时期的科技成果大多为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并未触及近代科技领域。在经济方面,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明清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稳固,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了社会进步。资料附录:资料1:——(明)邝番《便民图纂》资料2: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资料3: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大学章句集注》资料4: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二资料5: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王守仁《传习录》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守仁《传习录》资料6: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童心说》资料7: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资料8:方今事势,实须真才,真才必须实学。——徐光启《徐光启集》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徐光启《徐光启集》人人务博通屯田、盐法、河漕、水利、兵事等天下要务,以称任使。——徐光启《徐光启集》资料9:自利氏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阮元《畴人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