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时空坐标
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 地方
21 甲卷-国民政府统治(民族工业);乙卷-工农武装割据(工作方法); 福建-工农武装割据(歌谣宣传);辽宁-工农武装割据(经济建设);
22 浙江-工农武装割据;
23 新课标--国民政府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河北·8--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福建·7--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它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东北易帜 背景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
标志 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影响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5-16】
1、1924年孙中山发表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集中阐述了他三阶段的政治主张:“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2、国民党“训政”
开始 1928年。
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闭会期间,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违背“主权在民”,是一党专政。
3、国民党“宪政”: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企图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2.经济发展
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2)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3)国民政府政策的推动。
表现 (1)除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敛财,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概念阐释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其内容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深化拓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概念阐释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1927年以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四大家族,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官僚资本的特点: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高考典例】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0) 表2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2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2.(2021·全国甲卷高考·30)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据表1可知,当时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3.(2016·上海高考·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4.(2015.6·浙江高考·20)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发动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 8月7日,汉口。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义 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开辟井冈山道路
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武装斗争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土地革命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地建设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深化拓展 中共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深化拓展 “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功之处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高考典例】
5.(2023·河北高考·8)图3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票。
图3
由上述材料可知(  )
A.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
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 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
6.(2023·福建高考·7)图2是1990年中国人民邮政发现的一枚纪念邮票。以该邮票为实物史料,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图2
A.赤色邮花的出现时间 B.中国人民邮政的创立时间
C.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起始时间 D.闽西交通总局的成立时间
7.(2022.1·浙江高考·12)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2021·福建高考·8)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此类歌谣的涌现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C.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9.(2021·辽宁高考·7)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根本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934年10月 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1935年10月 陕北会师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 长征胜利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地区会师
3.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2)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概念阐释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革命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等)制定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革命力量 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革命领导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
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的相继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纠正错误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挽救了中国革命
线索梳理 
线索:国共对峙与革命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经济上,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习题答案】
1.【答案】A【解析】据表2数据可知,从1894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产业资本的比重从2.28%增加到21.36%,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数据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从表中数据看,商业资本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占主导,因此商业贸易日益萎缩的结论错误,排除B项;金融业资本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涨幅不大,而且金融体系制度如何无法反映,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表格只提供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的比重和发展态势,并没有提供其它经济部门的数据,所以无法判断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排除D项。
2.【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表格显示1931—1934年我国在钢铁业发展中,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和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而钢铁消费量的绝大部分却是依靠进口,这说明我国的钢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故选D项;仅凭钢铁业一个行业进口成品较多不能推论出整个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我国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和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不能说明我国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排除B项;表格中我国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逐年提高且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说明国民政府的实业政策还是有较大成效的,排除C项。 【答案】D
3.【考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解析】改订新约运动,国民政府逐渐实现关税自主,有利于提高关税收入,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是前提条件但不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民族经济发展出现在1913年之前,因此不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爆发于1926年,在1913年之后,不是关税总收入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4.【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
【解析】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只是材料中反映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压迫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 共抗争之”说明实业家具有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是材料中论及的背景,故D项错误。
【答案】C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赣西南赤色邮政’......苏维埃政府”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在赣西南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发行邮票是国家职能之一,因此,说明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故选B项;苏维埃政府是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A项;赣西南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遵循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材料并未显示湖南建立革命政权,排除C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关系破裂,革命统一战线也随之解体,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图片相关信息“发行六十周年”“赤色邮花”和镰刀斧头的五角星,可知赤色邮花发行的时间是1930年,当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以镰刀斧头为特征的五角星是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典型标志,故选A项;中国人民邮政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与材料“六十周年”不符,排除B项;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开始,排除C项;图片中的邮花只是闽西交通总局寄出的诸多邮花中的一个,不能借助邮花的时间确定闽西交通总局成立的时间,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可知,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立于1927年8月1日,故选B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此时红军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与“红军”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我党对我军的称呼是解放军,与“红军”不符,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可知此类民谣激发民众革命热情,故选C项;此类歌谣丰富了民间歌谣的内容,而不是艺术形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福建苏区,无法反映地域特色,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歌谣传唱的效果,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强调经济工作,目的是为着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即经济建设对支持革命战争、发展红色区域的重大作用,故选D项;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与时代背景、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此时的工作重心仍在农村,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才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