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地理学案—《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区域认知)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预习思考】:
1.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2. 生态退化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危害:(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3. 举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类型。
自然恢复: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
人工修复:昔日江苏盐城大丰区斗龙河畔的盐碱荒滩,通过整理水系、疏浚河道、植树造林等多种生态修复措施,变身梅花湾。
4. 分别举例说明三种类别的自然保护区。
表3.2
5. 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3)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4)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课堂探究一】
土壤侵蚀是我国生态退化问题的突出表现。图3.18显示了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布情况。
1. 说出我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范围。
水力侵蚀: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第二级阶梯的山区、东部丘陵地区、东北的山前地带。
风力侵蚀: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地区、准噶尔盆地中部等西北千旱地区。
冻融侵蚀: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
2.你所在省区存在哪类土壤侵蚀问题 强度如何 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水力侵蚀。强度大。
原因:降水多且集中;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
影响:土层变薄、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河道、洪涝灾害频发。
3.结合所在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建议。
修建梯田(或“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减轻水土流失;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
引洪漫地”等);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课堂探究二】
材料: 2018年“世界湿地日”当天,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厅了解到,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已基本完成。这次调查运用了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我省湿地资源最全面、最准确的一次调查,不过,一直备受关注的白鳍豚在调查中依旧没有“露面”。
(1)上述图文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人为因素:乱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鹦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课堂巩固】
1.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方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2.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⑤ B.③⑥ C.①②④ D.④⑥
3.读右图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完成下题。图中反映出( )
A.同—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最新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2015年毁林面积比2014年多出16%。据此回答4、5题。
4.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  )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读右面两流域图,完成6、7题。
6.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 D.酸雨危害
7.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 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9.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 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10、11题。
10.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 (  )
A.水浅光照足 B.水浅空间小
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11.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④区域 D.⑤区域
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回答12~14题。
12.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水侵蚀 B.海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3.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14.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  )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15.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亚洲象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
(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大规模采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橡胶林、茶园),导致栖息地缩小;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
(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及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