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杜甫《武侯庙》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
树木犹为人爱惜。
——杜甫《古柏行》
在三国的英雄中,辛弃疾偏爱孙权,苏东坡赞颂周瑜,而杜甫偏爱诸葛亮。爱一个人,仰慕一个人,表达情意的最好办法就是写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感人肺腑的诗句中,让诗与人成为一体千古流芳。杜甫一生为诸葛亮写了二十多首诗,其中最深情无限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蜀相》。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生于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官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
读书漫游时期:涉世未深(35岁之前,即712-745)
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二十岁南下吴越,二十四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翌年东游齐赵。三十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成婚,往来偃师、洛阳间。
杜甫三十三岁时,在洛阳遇到刚被
“赐金放还”的四十四岁的李白,建立
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同游梁、宋。
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不
久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
困居长安:忧国忧民(35-44岁,即746-755)
杜甫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个幻想在天宝五载(746)到长安之后便破灭了。到长安的第二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落第之后回到偃师,后来又来到长安,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
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上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
这十载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生民疾苦,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不唯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意义巨大。就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秋雨叹》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
陷贼、为官时期:创作高峰(45-48岁,即756-759)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在长安,他写下了那些千古名作,如《春望》、《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逃出长安。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这个时期,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期间,他写了“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诗风沉郁顿挫(49-59岁去世,即759-770)
乾元二年(759)秋,他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后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大历五年冬,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他写的律诗很多,如《春夜喜雨》《蜀相》《登岳阳楼》《江村》、《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从当时的社会现实看,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伤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思考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作内容逐句分析。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此诗就是写诗人在诸葛祠凭吊的情景,诗歌题目为什么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 开篇时又为何不说“蜀相”而说“丞相”呢
(1)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2)以“蜀相”为题,突出诸葛亮的政治地位和成就,这种立意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有关。
(3)“蜀相”是第三人称,更庄重,更有历史的厚重感。“丞相”有第二人称的感觉,比“蜀相”更亲切,更能拉近诗人与诸葛亮的距离,诗人仰慕的丞相宛在目前。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在杜甫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显示出诗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和执著。
首联哪个字用的好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厚:
(1)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
(2)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3)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武侯祠中有很多的树木,有柳树、桂树和柏树等诗人为何单单写了“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通过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而由“自”和“空”可知来这里的人很少,表明诸葛武侯当年的丰功伟绩已被后人遗忘,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凄凉孤独之情。
“自”和“空”是此联之诗眼,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满院萋萋碧草,无人光顾便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无人倾听,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英雄长逝、遗迹荒落,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这是何等的凄凉伤感!本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英雄早逝以及祠堂荒落的深沉悲痛之感,把诗人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时这两句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
一个“长”字,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战争频频,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战争不断,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唱出了普天之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咏怀古迹·其五①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②。
三分割据纡筹策③,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④,指挥若定失萧曹⑤。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该诗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②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③纡,苦心谋划。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④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⑤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⑥祚:帝位。
分析《蜀相》和该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分析《蜀相》和该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1、《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领联“映阶隔叶”为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高度评价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分析《蜀相》和该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2、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首句就以议论入之,高度评价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颔联和颈联充分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华。尾联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武侯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各异,两人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本课两首诗,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李自的诗歌风格主要是飘逸俊美,如李自的《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景,具有非凡阔大的气势。
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沉郁顿挫,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借祠堂的荒落,反映了诗人的悲痛之感。
二、诗歌思想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都心怀家国,渴望救济苍生。但是在仕途中又都是不得志的,这种壮志难酬的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
李白的诗除了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外,还流露出及时行乐、赞美祖国山河的积极情绪。如《蜀道难》,既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不满和担忧,还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杜甫的诗歌则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悲痛之情。如《蜀相》则通过刻画忠君爱国、济世扶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形象,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三、诗歌意境不同
李白的诗歌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如《蜀道难》,以现实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都是想象的媒介。
而杜甫的诗歌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如《蜀相》择取繁盛茂密的柏树、映阶的碧草和隔叶的黄鹂,营造了祠堂肃穆的氛围,整体是比较压抑的。
四、表现手法的不同
《蜀道难》通过写实与想象交织,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写出蜀道之“难”。
《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地传情达意。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
《蜀相》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几度转折,顿挫豪迈。
诗中饱含对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