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3课时 学习任务单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古诗三首 3课时 学习任务单 素材

资源简介

第9课《古诗三首》 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任务一:导语切入,解读题目
1.阅读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要素。
2.初读诗题,了解边塞诗。
(1)齐读三首古诗的诗题,猜一猜诗的内容。
(2)思考: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3)了解边塞诗。
任务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2.再次朗读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标题和文中注释,想一想这三首古诗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任务三:疏通诗意,想象诗境
1.齐读《从军行》,理解诗题。
(1)解读诗题。
“从军行”:_______名,内容多写_______和_______。从军,就是参军。《从军行》,共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本诗属于第四首。
(2)了解作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_______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_______”。
2.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1)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品读诗歌,想象诗境。
品读前两句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4)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
品读后两句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
(1)齐读诗句,展开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 “穿”是指穿上金甲吗?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
(4)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
任务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作业设计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第二课时
任务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陆游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是?
2.了解诗人
陆游(1125—1210),________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________________”,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________________”。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理解题目。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
(2)这个“晓”指什么?
(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
任务二:初读诗歌,体会诗境
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3.品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2)品析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①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
②黄河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
③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
④“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 “仞”是什么意思? “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
⑤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
⑥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
⑦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4)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男生齐读)
4.情景朗读,读出情感。
(1)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女生齐读)
(2)此时此刻,相信你的心中已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全班齐读第一、二句)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全班齐读第三、四句)
(3)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个字眼中体会到的?
任务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补充背景资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2.品析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遗民”是什么意思?
(2)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
(3)“胡尘”指的是什么呢?
(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1)他们“望”的是什么?
(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
(3)“又一年”是多少年?
①一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五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十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④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
(5)南宋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6)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小练笔)
任务四:比较阅读,总结提升
1.《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背诵、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三课时
任务一:对话诗人,释题激趣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
2.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______”。
3.齐读诗题,解读诗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
任务二: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任务三:品析诗歌,领悟诗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到诗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
2.合作探究: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②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3)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①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②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妻儿做伴,有美景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①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
②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③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4.交流背景资料,领悟诗情。
(1)了解“安史之乱”和写作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首古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任务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总结《古诗三首》
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拓展爱国诗词。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