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建设网络强国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信息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以上论述( )
①正确运用了联言判断,所有联言支都为真
②可以推出“有了网络安全,就有了国家安全”
③运用了辩证思维,综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④属于感性具体,是对建设网络强国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马克思的这一认识( )
A.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B.是对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辩证否定
C.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
3.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农村”体验探究活动。按照规划,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一步步加深对新农村的认识。体验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求学生给新农村下一个自己的定义。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懂得( )
①人们通过感性具体形成对事物的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②思维抽象是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③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要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
④认识发展是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对上述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①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
②“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
③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抽象
④庖丁对牛的认识是由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来自中侏罗世(约1.67亿年前)苏格兰的一个早期爬行动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科研人员利用高分辨X射线成像分析了这具骨架化石,发现其身上既有祖先性状(遗传自有鳞类共同祖先),也有衍生性状(来自趋异演化),揭示了对有鳞类躯体结构演化的新认知。下列关于这一认识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①对骨架化石进行描述——对该骨架化石的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②分析发现骨架化石的祖先性状和衍生性状——通过思维抽象深化认识
③揭示了对有鳞类躯体结构演化的新认知——上升到思维具体
④利用高分辨X射线成像分析骨架化石——思维上升的起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牛的生理构造是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 是因为他掌握了牛的肌理。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起初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庖丁起初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是牛的整体表象
②庖丁起初宰牛的时候获得的是对牛片面的认识
③庖丁再未见过完整的牛是因为完成了思维具体
④庖丁再未见过完整的牛是进行思维抽象的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时间是什么?有人认为,时间只是人们根据生物的新陈代谢、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等现象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概念。假设没有生物的新陈代谢,没有人的生老病死,没有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也就没有昼夜和四季,何来时间 因此,只是空间的移动让我们感觉时间在流动。简单地说,时间是虚拟的、静态的,空间是真实的、动态的。这一观点( )
A.属于否定静止存在的形象思维
B.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演进
C.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D.说明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8.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主要聚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入法、完善地方立法权限等方面,是2015年立法法修改以来,针对我国法治环境的时代变化而做出的重大修正。这些修正( )
①是对变化发展的时代法治环境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②建立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规范
③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④体现了立法制度的确立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两个毫不动摇”被十九大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说明( )
①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实践水平的制约
②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
③认识发展要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
④党和政府以实事求是态度并用全面观点做出战略考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自2022年2月以来,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多点爆发,再度引起了多地群众的恐慌情绪。专家通过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深入研究,认为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相比,传染力更强,速度更快,但是致命能力却有所减弱,大家不必过于恐慌。“对奥密克戎毒株不必过于恐慌”结论的得出,告诉我们( )
①应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②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形成了关于新冠毒株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④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河南春晚《天地新·万物兴》运用实景、AR与三维CG技术等科技化表达手法,再现浪漫瑰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上古神话奇观。舞蹈演员大开大合的演绎,破开混沌、造化万物的创世意象,从日月星河到人间山川的阖家团圆,从远古奇妙幻想到如今的太空遨游,以最新虚拟IP“nice兔”的观察视角拉开演出序幕。该节目说明( )
①艺术构思需要实现由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的飞跃
②艺术创作既基于现实所见,又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再现现实不见
③形象思维的运用和现代科技创新使艺术创作有超越客观的真实
④艺术创作在古代美学思想与当代理念的对立统一中实现了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关于读书之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勤学苦学,抛开功利,摒弃浮躁,发扬“三个劲头”: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这体现了(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②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④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2年12月,浙大研究团队从菠菜中成功提取具有光合作用的类囊体,再用动物细胞膜包裹于外层做“伪装”从而跨界传递到哺乳动物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从衰老重新变年轻,敲开了逆转细胞退变的“时光之门”。这一研究过程说明( )
①辩证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的扬弃,外部力量通过内部矛盾发生作用
②认识要经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③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要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调整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明代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下列选项对“先生而后熟”和“先熟而后生”理解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是质的飞跃
②前者体现否定,后者体现否定之否定
③前者强调传承,后者追求创新
④前者是思维抽象,后者是思维具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在这个世界上,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事物。由于光的存在非常普遍,所以在古人的眼里,光并没有什么特别和神奇之处。1905年爱因斯坦在提出的光电效应中对光量子进行了解释,让世人认识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而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即波粒二象性,再次刷新了人类对光的认知,从而形成了对光相对完整的认识。这表明( )
①摆脱感性具体制约,认识才能够发展
②思维抽象是人类追求认识的终极目标
③感性具体是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④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的升华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量子芯片是在传统半导体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量子力学效应,实现高效率并行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搭载量子芯片的计算机比传统硅基芯片计算机快百万倍,常被应用在天气预测、加密解密、空间探测、生物研究等领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量子芯片赋予芯片新的规定性,是对以前半导体材料芯片的辩证否定
②对搭载量子芯片计算机的用途分析,属于确定“有多少”的定量分析
③从硅基芯片到量子芯片的飞跃,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效率
④人们对量子芯片的认识,是一个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辩证思维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马克思曾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 )
A.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B.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C.完整的认识过程
D.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18.“在走向思维具体的过程中,它既是认识深化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这是指( )
A.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B.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C.思维飞跃的终点
D.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逐一展现出来的种种矛盾
二、解答题
19.①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②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③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④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思考: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什么特征?
20.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分析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客观实际,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带来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分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所体现的道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滚滚独龙江畔,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云南省黄山县独龙族手工艺协会会长曾剑君,因诸多媒体报道、转发了他恢复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的事迹,一下子成了“名人”。在当地民族宗教及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支持下,曾剑君带着20多位独龙族群众,以天然植物为染料,成功恢复了红、黄、绿等6种颜色的纯天然染布法,“独龙族传统染织技艺保护项目取得进展,这意味着失传70余年的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
在近年大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曾剑君被派往大理等地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经验。他在云南大理周城,受靛蓝扎染启发,想尝试恢复老军人讲过的独龙族植物染。曾剑君踏遍全乡6个行政村,寻访了八九位老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传统独龙染的彩线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他向县里申请非遗资全支持,将材料进行煮制、踪晒,并反复试验,成功找到了染制红色、黑色、蓝色、绿色、黄色、茶色织物的染料。如今,用这些植物染料不仅可以作出传统独龙毽,还可以染衣料、手帕、丝巾等。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关于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分析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的历程。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校,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
神舟十二号“飞天”,只是精彩的“开篇”,接下来还有更为激动人心的“续篇”。仅仅是今明两年,我们国家就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白手起家”的中国航天人,继承和砥砺航天精神,一次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刻”在外空,一次次让五星红旗绽放在外太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是绝美的风景。
中华民族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材料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符合这一定义,其联言支也都为真,①正确。
②:“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前件真,后件不一定为真,所以“有了网络安全,就有了国家安全”这一推理错误,②不选。
③:“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运用了辩证思维,综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③正确。
④:思维具体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是感性具体,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D
【详解】D: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 —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马克思的这一认识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斗争的具体形式入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本质,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D正确。
A:马克思的这一认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本质,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而不是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形象思维,A错误,
B:马克思的这一认识是对资本主义斗争本质的揭露,不是对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辩证否定,B排除。
C:马克思的这一认识属于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联想和想象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是形象思维。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3.D
【详解】①:人们通过感性具体形成的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而不是对事物的零散的、片面的认识,①错误。
②: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②错误。
③: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要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在体验中进行思考,一步步加深对新农村的认识,③符合题意。
④: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会形成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这是感性具体;在生活体验中进行思考,通过思维抽象,一步步加深对新农村的认识,会形成对新农村的零散的有关本质的认识;体验活动结束后,给新农村下一个自己的定义,认识发展到了思维具体,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认识发展是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A
【详解】①:“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说明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说明“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②符合题意。
③: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具体,而不是思维抽象,③错误。
④:庖丁对牛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C
【详解】①:对骨架化石进行描述,并没有揭示该骨架化石进行本质的认识,①不符合题意。
②:分析发现骨架化石的祖先性状和衍生性状是从个性中抽取了共性,是通过思维抽象深化认识,②正确。
③:揭示了对有鳞类躯体结构演化的新认知,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是上升到思维具体,③正确。
④:思维上升的起点是某一领域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A
【详解】①: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起初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这是对牛的整体表象认识,①正确。
②: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起初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这是对牛的整体表象认识,庖丁起初宰牛的时候获得的不是对牛片面的认识,②错误。
③: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说明庖丁完成了思维具体,掌握了牛的肌理,获得了对牛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③正确。
④: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7.B
【详解】A:这一观点属于思维抽象,不属于形象思维,A排除。
B:人们最初对时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后来,有人认为时间是虚拟的、静态的,空间是真实的、动态的。这一观点实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演进,B正确。
C: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而材料反映的是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规律的认识,C排除。
D: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未涉及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D排除。
故本题选B。
8.A
【详解】①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针对我国法治环境的时代变化而做出重大修正,是对变化发展的时代法治环境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①③正确。
②:这些修正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规范,而不是“建立了”,②错误。
④:立法制度的确立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9.D
【详解】①③:材料中的“两个毫不动摇”反复强调,体现的辩证思维的动态性和相对的静态性,材料并未涉及认识水平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也未涉及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①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两个毫不动摇”从十九大作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重申,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说明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也表明党和政府以实事求是态度并用全面观点做出战略考量,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①④:材料中指出通过研究发现,奥密克戎虽然传染力强,但是毒性小、致命能力减弱,群众不必恐慌,这告诉我们对于事物的研究应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结论,故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是对于事物的认识要运用辩证的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得出结论,未体现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故②不选。
③:认识的发展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才能抓住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①:艺术构思需要实现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飞跃,①说法错误。
②④:《天地新·万物兴》运用实景、AR与三维CG技术等科技化表达手法,再现浪漫瑰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上古神话奇观,该节目说明艺术创作既基于现实所见,又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再现现实不见,艺术创作在古代美学思想与当代理念的对立统一中实现了创新,②④正确。
③:艺术创作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而不是超越客观,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①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之法的“三个劲头”,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①③符合题意。
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之法的“三个劲头”,体现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读书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不强调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13.D
【详解】①: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强调外部力量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故①不选。
②④:材料中指出浙大研究团队成功跨界将植物体内的类囊体传递到哺乳动物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维持生命,这一研究过程说明浙大研究团队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推动了实验的成功,故②④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浙大研究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植物细胞跨界的传递,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D。
14.C
【详解】①:“先生而后熟”是一次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先熟而后生”则是在新质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①错误。
②:“熟”是对“生”的否定,“后生”是对“先熟”的否定之否定,②正确。
③:“先生而后熟”是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继承过程,“先熟而后生” 是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③正确。
④:“先生而后熟”和“先熟而后生”是人们进行书法实践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思维发展过程,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5.D
【详解】①: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①错误。
②: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②错误。
③④:由于光的存在非常普遍,所以在古人的眼里,光并没有什么特别和神奇之处。爱因斯坦在提出的光电效应中对光量子进行了解释,让世人认识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即波粒二象性,再次刷新了人类对光的认知,从而形成了对光相对完整的认识。这表明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的升华与发展,感性具体是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A
【详解】①:量子芯片是在传统半导体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量子力学效应,实现高效率并行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这表明量子芯片赋予芯片新的规定性,是对以前半导体材料芯片的辩证否定,①说法正确;
②:对搭载量子芯片计算机的用途分析,属于“有什么作用”的功能分析,②说法错误;
③:搭载量子芯片的计算机比传统硅基芯片计算机快百万倍,常被应用在天气预测、加密解密、空间探测、生物研究等领域,这说明从硅基芯片到量子芯片的飞跃,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效率,③符合题意;
④:人们对量子芯片的认识,是一个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7.A
【详解】A: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是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A项符合题意。
B:应该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B说法错误。
C: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这个第一阶段,C表述错误。
D: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属于马克思所说的“第二条道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8.D
【详解】AB: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故AB说法错误。
C: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故C说法错误。
D: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故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19.①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②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③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④理想化
【分析】背景素材:思维抽象的具体表现事例
考点考查:思维抽象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设问要求思考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什么特征,需要调用思维抽象的有关知识,知识限定具体明确,明确每一个事例体现的思维抽象特征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抓住关键词和句子即可分析作答。
关键词①: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可联系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关键词②: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可联系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
关键词③: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就表达了落体定律→可联系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
关键词④: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可联系理想化。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是对旧事物统一体的否定,但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和保留,要对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加以改造,然后把他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否定,但其仍然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构成,只不过在这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迭代升级。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党中央通过分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被催生的经济现象,发现传统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已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
【分析】背景素材:新质生产力
考点考查: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分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所体现的道理”,属于体现类题型,需要调用“推动认识发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分析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客观实际,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可联系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关键词②: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带来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可联系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①人们对传统植物染织技艺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②曾剑君在云南大理周城受靛蓝扎染启发,想尝试恢复老辈人讲过的独龙族植物染。这时候他对传统植物染是感性具体的认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传统植物染织技艺表面,没有揭示其本质。③曾剑君将材料进行煮制、晾晒,并反复试验,通过思维抽象形成对传统植物染织技艺的认识。④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还不能把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他通过对染料特性的把握,使这些植物染料得到广泛应用。
【分析】背景素材:非遗传承
考点考查:认识发展的历程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题以曾剑君让失传70余年的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为背景,考查认识发展的历程。根据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关于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分析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的历程。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曾剑君在云南大理周城受靛蓝扎染启发,想尝试恢复老辈人讲过的独龙族植物染→可联系教材知识感性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②:他从老人口中得知传统独龙毯的彩线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于是,他将材料进行煮制、晾晒,并反复试验,这属于思维抽象。最后,他通过对染料特性的把握使这些植物染料得到广泛应用→可联系教材知识将思维抽象最终发展到了思维具体。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2.①坚持辩证否定观,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从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将探测器送到月球,既克服又保留,中华民族在航天探索实践中不断实现对太空认识的新突破。②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合适的上升起点,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神舟十二号“飞天”,到即将开展的多次飞行任务、再到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实现了我们对太空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中华民族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考点考查:推动认识发展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中华民族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属于阐述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紧扣问题要求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可从坚持辩证否定观角度,说明从中华民族在航天探索实践中既克服又保留,不断实现对太空认识的新突破;
有效信息②:神舟十二号“飞天”,只是精彩的“开篇”,仅仅是今明两年,我们国家就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可从认识的深化与发展角度,说明从神舟十二号“飞天”,到即将开展的多次飞行任务、再到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体现了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最终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坚持辩证否定观、坚持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等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