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7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7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第一课时
玩偶之家
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背景
人物形象的玩具
供人玩乐,为人服务
好玩时:被逗弄、被需要、被亲昵
不好玩时:被嫌恶、被侮辱、被抛弃
人物形象的玩具
像人而不是人
有人之表,无人之里 (自我、自由、人格、人权)
文体知识:戏剧三要素
舞台说明
戏剧冲突
人物台词
戏剧语言
如何通过戏剧语言理解“玩偶之家”的形象深意?
第一课时主问题
··· A Doll's House ···
任务一:前情回顾·理清人物关系
任务二:人物对话·梳理故事情节
任务三:戏剧语言·探究形象深意
海尔茂
娜拉
阮克医生
柯洛克斯泰
林丹太太
同学(现为同事)
昔日恋人
老朋友
夫妻
朋 友
任务一:前情回顾——理清人物关系
前情回顾
第一幕
海尔茂即将升任银行经理,全家人兴高采烈准备换度圣诞。海尔茂预备开除同事柯洛克斯泰,缺位由林丹太太顶替。柯洛克斯泰为保住自己职位,威胁娜拉要将她几年前为救患重病的丈夫伪造父亲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儿告诉海尔茂。
第二幕
圣诞节舞会前,柯洛克斯泰又一次威胁娜拉,两人谈判最终破裂。柯洛克斯泰将事先写好的揭发信放进海尔茂家的信箱。
第三幕
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服,放弃威胁娜拉,第二次写信寄还借据····
任务二:人物对话——梳理故事情节
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发现借据之前
发现借据之后
(看第一封信)
借据问题解决
(看第二封信)
1
2
3
以“信”为切入点,迅速浏览全文,梳理思路。
对话段 范围 人物 话题
一 开始—— “有人敲大门”P104 娜拉、海尔茂 舞会后
二 “你听见没有”—— “站在门口”P107 娜拉、海尔茂、 阮克 阮克医生
三 “娜拉”—— “海尔茂”走过去开门P109 娜拉、海尔茂 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 ——
娜拉有罪
四 “太太,您有封信”—— “咱们有好些话要谈一谈”P110 娜拉、海尔茂 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 ——
娜拉无罪
五 “娜拉,这是什么意思?”——结尾楼下关大门的声音 娜拉、海尔茂 女性的地位
娜拉出走
以“信”为切入点,迅速浏览全文,梳理思路。
对话段 范围 人物 话题
一 开始—— “有人敲大门”P104 娜拉、海尔茂 舞会后
二 “你听见没有”—— “站在门口”P107 娜拉、海尔茂、 阮克 阮克医生
三 “娜拉”—— “海尔茂”走过去开门P109 娜拉、海尔茂 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 ——
娜拉有罪
四 “太太,您有封信”—— “咱们有好些话要谈一谈”P110 娜拉、海尔茂 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 ——
娜拉无罪
五 “娜拉,这是什么意思?”——结尾楼下关大门的声音 娜拉、海尔茂 女性的地位
娜拉出走
任务三:戏剧语言——探究形象深意
海尔茂
请你代入娜拉的角色,当你听到丈夫海尔茂说出”······“时,你的内心感到厌恶失望,厌恶失望的原因是”······“
任务三:戏剧语言——探究“玩偶”形象
海尔茂
请同学们在戏剧文本中挖掘人物台词的特点及变化,分析海尔茂的形象特点。
提示:称呼变化、疑问句式、高频词汇
1、关注海尔茂对娜拉称呼的变化
读信前 读第一封信后 读第二封信后
我的小鸟儿 你这坏东西 我的可怜的娜拉
迷人的小东西 伪君子 受惊的小鸟儿
我的好宝贝 撒谎的人 小鸽子
我的一个人的亲宝贝 下贱女人 她丈夫的孩子
我的娜拉 犯罪的人
娇滴滴的小宝贝儿
不懂事的孩子
甜腻宠爱
叱骂指责
“宽恕”如初
海尔茂
从“我的小鸟儿”“迷人的东西”“我一个人的亲宝贝儿”这些称呼中可见,在海尔茂心中娜拉应该是怎样的?在海尔茂的思想观念中所谓夫妇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一件逗乐的玩偶。
表现了两人不平等的关系,也展现出他的虚情假意
娜拉:(1)不允许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2)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3)可以随时丧失教育孩子的权利
2、关注海尔茂的疑问句
难道我不该瞧我的好宝贝儿——我一个人的亲宝贝儿?”
“你不爱听!难道我不是你丈夫?”
第一
对话段
第三
对话段
“真有这件事?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
“你知道不知道自己干的什么事?快说!你知道吗?”
“现在你明白你给我惹的是什么祸吗?”
第五
对话段
“正正经经!这四个字怎么讲?”
“我的好娜拉,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娜拉,你真不讲理,真不知好歹!你在这儿过的日子难道不快活?”
反问,无需回答的自问自答
严厉的审问和不容辩解的责问
不理解的疑问
3、关注海尔茂台词的高频词汇
海尔茂
我的可怜的娜拉,我明白了,你以为我还没饶恕你。
娜拉,我赌咒,我已经饶恕你了。
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我赌咒不再埋怨你。
要是男人饶恕了他老婆一一真正饶恕她,
从心坎里饶恕她一一他心里会有一股没法子形容的好滋味。
海尔茂
海尔茂
海尔茂是维护男权形象的代表,是家庭关系的绝对主宰,对妻子全盘操控,随心所欲,任意抹杀。在遇到利害冲突时,自己的荣誉地位大过天,他的气息败坏将他虚情假意,自私无情的面目显露无遗。
海尔茂
①虚伪、暴戾、专制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在家庭中,海尔茂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一切,连信箱的钥匙也在他手里。当有可能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时,就对娜拉破口大骂, 暴露出虚伪暴戾的丑陋嘴脸。
②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他却不愿意为妻子承担责任,牺牲名誉。送别妻子的同学时,他表面上客气,转脸就表现出一副极不耐烦;对将不久于人世的老朋友, 非但没有一点儿悲悯和同情, 甚至说出“他的痛苦和寂寞……苦乐格外分明”这样冷酷的话来。
③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
借款事发前,他说“牺牲一切去救你”。事发后,他面目狰狞,言语恶毒。感到自己事了安全了,又对娜拉笑脸相迎,并表示可以保护她 。
在家庭关系里,娜拉原先处于一个怎样的角色和地位呢?
娜 拉
海尔茂 (在书房里)我的小鸟儿又唱起来了
娜 拉 (忙着解包)嗯。
海尔茂 小松鼠儿又在淘气了
娜拉 嗯!
海尔茂 小松鼠儿什么时候回来的
娜 拉 刚回来。(把那袋杏仁饼干掖在衣袋里,急忙擦擦嘴)
托伐,快出来瞧我买的东西。
海尔茂 我还有事呢。(过了会儿,手里拿着笔,开门朝外望一望)
你又买东西了 什么!那一大堆都是刚买的
我的乱花钱的孩子又糟蹋钱了
选自《玩偶之家(第一幕)》)
生活习惯受控
经济依附
想丈夫之所想,爱丈夫之所爱,不能有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这不就是玩偶吗?
再找找娜拉看信前、看第一封信后、看第二封信后以及温情面纱被揭开后语言和舞台说明的变化。
思考: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娜拉怎样的心理变化?
你累了吧,托伐?\喔,你做的事都不错\是吗?他居然很高兴?\我想是吧\是是是,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
看第一封信前
(P102-P103)
看第一封信后
(p108-p109)
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不错,这么报答你\我死了你就没事了\我明白\我呢?\这三天我真不好过\这倒是实话
紧张、害怕、担忧、心不在焉
失望、冷静
戏剧人物的只言片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请大家品味娜拉这几句简短的台词,能不能试着补出娜拉的潜台词?
P108 娜拉
——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
——不错,这么报答你( )
——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
——我明白( )
戏剧中有丰富的潜台词
P108 娜拉
——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 我明白了你的真面目,明白了我在这个家庭的处境,明白了并不会出现之前自己以为的奇迹,明白了我的丈夫只爱自己不爱我! )
——不错,这么报答你
(我因为爱你,我借钱去为你治病,在你眼中,现在倒成了我让你的名誉蒙羞!)
——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你不就是怕这件事情影响到你声誉吗?行,那我牺牲自己成全你 )
——我明白
(明白了我在你眼中是这样的人,明白了你是不可能出现奇迹的)
在第五对话段中,娜拉的短台词变成了大段的长台词,海尔茂则反之,这种变化有何意味?
1、反映人物心理变化
娜拉认清楚海尔茂的真面目后内心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反抗
2、暗示了戏剧的主题
台词长短的变化本质上反映的是对话双方的话语权力变化。
娜拉从最初对于丈夫和家庭的依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表现出人格独立的精神需求,成长为和海尔茂平等对话、独立思考的女性。
“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
圈画一下能表现时间的词句,体会娜拉的变化过程。
娜拉 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娜拉 (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娜拉 我们从来没坐下来正正经经细谈过一件事。
娜拉 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
娜拉 不快活。过去我以为我快活,其实不快活。
娜拉 等我离开这儿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
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
娜拉 托伐,现在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娜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
圈画一下能表现时间的词句,体会娜拉的变化过程。
娜拉 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娜拉 (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娜拉 我们从来没坐下来正正经经细谈过一件事。
娜拉 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
娜拉 不快活。过去我以为我快活,其实不快活。
娜拉 等我离开这儿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
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
娜拉 托伐,现在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娜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
P105
过去:无怨无悔
现在:幡然悔悟
将来:离家出走
请同学们再找找看,在被海尔茂怒视之后,能表现娜拉思想发生变化的舞台说明。
竭力想脱身——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冷静安详——她在桌子一头坐下——顿了一顿——摇头——满不在乎——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她从门厅走出去。
她从门厅走出去。
他们家有三个门,左边的门是通向海尔茂的书房,他在里面会客思考,那是个雄性掌握的空间,在墙里靠后有一扇门是属于娜拉和孩子们的房间。还有一扇门通向门厅和外面的世界相连,而最后的舞台说明,娜拉正是从门厅这站门出去,门一关,再也不回头了。
娜拉形象
①美丽可爱,优雅迷人。
娜拉有滑溜的肩膀、娇嫩的脖子、轻巧活泼的身段;海尔茂称称呼娜拉如“小鸟儿”“娇滴滴的小宝贝儿”等,可以得知。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
老朋友阮克病危前来诀别,她不忍心直接发问,用含蓄的言语和给阮克点烟的行动,给予这位自己的爱慕者以情感的慰藉。
③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甚至生命。
她对丈夫以无条件、无保留地付出实践着爱情的理想。因此,当考虑到伪造保人签字一事将要威胁到丈夫的前程时,她宁愿自己承担全部罪名,甚至想到自杀。
④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当她在丈夫无情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 “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
思考:
小说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声传来关大门的声音,有西方文学史评论家说,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那么娜拉最后摔门而出,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第二课时
任务:把握“文体”特征——探究戏剧艺术。
问题思考:小说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声传来关大门的声音,有西方文学史评论家说,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那么娜拉最后摔门而出,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理想中的剧情
当柯洛克斯泰寄来了第二封信,还回了借据,放弃了威胁,之前所有的冲突看似都迎刃而解,海尔茂也施以软语哄弄妻子,表现一切,和好如初。在恢复了温情脉脉的丈夫面前,难道不正是娜拉幸福投入丈夫怀抱,一家人从此过上和乐美满的生活吗?这种大家都期待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当时欧洲非常流行的佳构剧的样式。
佳构剧
第一幕,为开始部分,阐明情节和人物。
第二幕为展开部分,戏剧矛盾冲突加剧,出现紧张气氛。
第三幕为结尾部分,问题全部解决,大团圆结局。
但是易卜生并未按照佳构剧进行创作,而是在结尾出人意料的用娜拉出走这一戏剧性事件进行了突转。
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作品体会这些特点还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戏剧性事件”以及“突转”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
“突转”
戏剧结构技巧术语。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
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有时也用于章剧情突然转变。
海尔茂即将升迁,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没想到,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自己银行的职位,向娜拉翻出当年伪造签名借债的旧账相威胁,娜拉陷入困境。
海尔茂得知事情真相,勃然大怒,夫妻矛盾发生巨大冲突。没想到,柯洛克斯泰竟然归还了当年的借债,危机解除。
海尔茂得知自己重回安全境地后,喜形于色,好言宽慰娜拉,宣布饶恕其过错。没想到,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文本中有哪些“戏剧性事件”,发生了几次“突转”?
寻找娜拉出走的伏笔
娜拉出走之前的动作、神态
冷静安详,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
寻找娜拉出走的伏笔
娜拉反复提到的“奇迹”
p114
奇迹——娜拉对现实的所有解释
想象甜美无忧的童话般的婚姻生活(她省吃俭用经营家庭)
想象丈夫知道借款真相后为之感动
想象丈夫知道真相后保护她,承担责任
想象与现实矛盾落差带来觉醒
指涉男女平等的人格尊严、婚姻规范、家庭道德
不再相信奇迹——娜拉不再是男性的附庸
“泥娃娃孩子” “要饭的叫花子” “玩偶老婆” “耍把戏过日子”
寻找娜拉出走的伏笔
先前剧情
为救海尔茂,娜拉独自向柯洛克斯泰借钱。
借款手续缺最后一步,娜拉独自代替父亲签名。
每月还贷,娜拉独自偷偷工作,悄悄拿自己生活费补贴家用。
寻找娜拉出走的伏笔
对海尔茂的称呼
托伐
按照当时的规矩,男尊女卑非常明显,女人在家,哪怕结了婚很亲密,也不能随便叫男人的小名,托伐就是海尔茂的小名。
突转的作用
1.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
2.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
3.显露主旨,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必要条件。
娜拉最后离家出走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一个晚上的性格突变,娜拉在走向觉醒之前身上就具备了很多女性没有的特质。她个性独立,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并勇于承担责任,对爱情寄予无限美好的幻想。当戏剧性事件发生突转,娜拉的性格锋芒得以激发,她迅速冷静,坚毅果敢,一系列掷地有声的谈论,充分展示娜拉的深思熟虑,在自主独立的道路上一步步最终觉醒。
①娜拉认清了海尔茂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本质,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②娜拉发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玩偶地位,娜拉追求独立人格,娜拉的独立平等意识觉醒了。
③娜拉开始对男权社会以及其内部的宗教、道德、法律产生了怀疑,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娜拉出走的原因
第三课时
结合“文化”背景,探究《玩偶之家》的社会意义
1879年,“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于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演。在这部以当年挪威小城为背景的三幕剧剧终时,娜拉摔门而出。那“砰”的一声关门声,留给世界一个巨大的问号,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23年鲁迅发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其实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你对鲁迅的观点是否认同?你设想过娜拉出走的结局吗?
情境设置
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际交往等角度去考虑
社会背景
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男性在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男人也就顺理成章地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女人则沦落为男人的附庸。妇女没有正当职业,在经济上只能依赖男人。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娜拉 “他过年就要去银行干了,这一来他的薪水会大涨,还有很高的提成。哦,克里斯蒂娜,我真是心花怒放啊!能有许多钱,不用再担心,真是太棒了!你说对不对?”
林丹太太 “娜拉呀娜拉,你还是那么不算计吗?读书的时候就是个顶会花钱的孩子”
娜拉 “感觉挺郁闷,能穿得漂漂亮亮地该多好,你说是不是?”
……
娜拉 “想象有一个仰慕我的有钱的老先生……他去世的时候,人们打开他的遗嘱,里面有一行大字写着:‘马上把我所有的钱都转给那位亲爱的娜拉海尔茂太太。’”
娜拉 “托伐对我喜欢得不得了……他想把我独占……我们刚结婚那会儿,我只要一提娘家的亲朋好友,他就很嫉妒似的。所以我自然就不再提了。但是和阮克医生我还是经常提起这些人的,因为他喜欢听我说这些。”
林丹太太 娜拉,你听我说,在很多方面你还是个孩子,我比你大好几岁,也比你有经验些……
林丹太太 (微笑)娜拉呀,娜拉,你还是那么不算计吗?我们读书那会儿,你就是个顶会花钱的孩子。
娜拉 (轻声笑)是啊,托尔瓦还是那样说我。(用手指点点戳戳)可是“娜拉呀,娜拉”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不讲道理——唉,说实话,我们到现在都没设么钱可以让我出手阔绰的。我们两个都得工作挣钱。
林丹太太 你也要工作吗?
娜拉 是啊,我做些手工活儿,钩针刺绣什么的;(口气随便地)还有些别的活儿。我们结婚那会儿,托伐刚辞了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他又需要比以前挣更多的钱。
林丹太太 那么可怜的娜拉,只有从你自己的生活费里扣了?
……
娜拉 我也有过别的收入。去年冬天,我运气好,接到了一大堆抄写的活儿。我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坐在那儿抄呀抄,一直抄到半夜。唉,我常常感觉好累、好累。可是坐在那里工作挣钱,倒也十分有趣。我几乎就像个男人一样。
娜拉 安娜,我时常奇怪你怎么舍得把自己孩子交给不想干的外头人。
安娜 因为我要给我的小娜拉姑娘当奶妈,就不能不那么办。
娜拉 你怎么能下那种决心?
安娜 我有那么个好机会为什么不下决心?一个上了男人的当的苦命女孩子什么都得将就点儿,那个没良心的坏家伙扔下我不管了。
娜拉 你女儿也许把你忘了。
安娜 喔,太太,她没忘,她在行坚信礼和结婚的时候都有信给我。
娜拉 (搂着安娜)我的亲安娜,我小时候你待我就像母亲一个样儿。
安娜 可怜的小娜拉除了我就没有母亲了。
林丹太太 那时我母亲还活着,但是整日躺在病床上,无可奈何。我还有两个弟弟要照顾。我那时觉得不应该回绝她的求婚。
娜拉 没错,没错,你做得对。那时他还挺有钱的吧?
林丹太太 他那时好像是挺富裕的。可是他的生意不稳定,娜拉。他一死,生意就全垮了,什么也没留下。
娜拉 那后来呢?
林丹太太 后来我不得不靠经营小店和一所小学堂维持生计,别的无论有什么能做的我都去做。过去的三年对我来说就像是无休止地工作了漫长的一天。
01
02
从社会环境来看, 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挪威的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娜拉出走之后很可能难以及时得到足以养活自己的正常工作。戏剧中的林丹太太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并没有什么地位的娜拉,让娜拉央求海尔茂为她找工作。
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认同
03
04
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林丹太太虽然帮助娜拉解除了借款风波带来的危机,但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还债。因此,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也在逐步做好接纳妇女的准备。
⑵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
⑶好友林丹太太丈夫去世后,独自照顾两个弟弟的成功经历,也为娜拉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不认同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娜拉要真正取得独立,光凭一点反叛精神是不行的。只有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争取独立的人格。”
鲁迅短篇小说《伤逝》中,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
鲁迅短篇小说《伤逝》中的女性角色子君就是这样一个受到鼓舞的觉醒的女性知识分子,她敢于脱离父权制家庭,却又无可避免地落入了夫权制。涓生以自由平等恋爱的名头哄骗出了子君,最后却把她困在家庭主妇的位子上,让女性沦为他的商品与仆人,后面子君离开涓生回到有钱的父母家中,似乎是回去,最后却走向了死亡。
《伤逝》——中国的娜拉出走
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没有社会的普遍支持甚至没有一个谋生的机会。不管是当时的中国还是西方,女性走出家门是要被议论要被唾弃的,所以即便自己想要像男性一样自力更生她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当人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而自己的思想已经改变回不到过去,最后等待他的——要么麻痹自己;要么毁灭。
鲁迅正是看到了这样可能出现的结果,所以他在北师大给那些女性知识分子做演讲时,就犀利地指出“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他告诫那些女性要成为娜拉,要学娜拉出走,必须要富有,经济是一切的基础。他指出女性要获得经济权,第一要保证在家里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要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他也补充到“我不知道这权柄要如何获得,单知道仍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要更用剧烈的战斗。。”他告诫女性要掌握经济权,参与社会生活。
鲁迅专治“恋爱脑”
“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 2013年由凯莉·克拉克奈尔执导的《玩偶之家》中,娜拉置身于旋转舞台之中,她的难题,在于生活与理想的螺旋困境,克拉克奈尔认为,出路是有的,但不是谁都能成为“娜拉”.
西方舞台戏剧改编版本
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改编自《玩偶之家》的《娜拉》呈现扣人心弦,依旧颠覆经典。旋转的舞台上,伴着的摇滚乐、机械舞,娜拉和丈夫化身一对时髦的德国新贵,住在一幢别致的别墅中,家里还有巨大的水族箱。易卜生的故事被搬到了现代,人物会偶尔歇斯底里,伴电子音乐疯狂舞动。在他的“玩偶之家”中,娜拉并没有砰的一声关上身后的门,而是将她所遭受的心理暴力转化为外在的愤怒,”玩偶“最后成了“杀手”。
在西蒙·斯通执导的《易卜生之屋》中,舞台上没有易卜生写的任何一句台词,却是易卜生人物命运的一种总结。“娜拉”离婚抛弃了孩子,在道德和伦理上挣扎,最后走向灭亡。易卜生之屋埋葬着无数的秘密和悲剧,是唯一的沉默见证者。
曹禺对《玩偶之家》有一句评价“不能简单地用一种社会问题(如妇女解放),来箍住他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生的深的理解。”娜拉的出走就只是对婚姻生活的绝望吗?
社会意义
娜拉出走,表面上是对自己婚姻的反叛,更深的层次是她对男权社会的主导观念,以及由其衍生出的整个世俗机制、文化体系的反抗。
娜拉的讨论,是人对忽视个人情感、束缚个人自由的抽象道德的深刻批判,娜拉的出走真正地展示了人对真理、自由、独立执着追求的勇气。
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鲁迅对易卜生在五四时期中国的流行有一句评价:“敢于攻击社会,敢于攻击多数,恐怕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
娜拉出走的意义不只在于它震醒了昏睡的女性,更在于它以女性这个性别视角给我们展开一个社会的主题,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
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正如易卜生所言“妇女们为之奋斗的那个事业在我看来是全人类的事业。谁认真读我的书,谁就会明白这一点。当然,最好能顺便解决妇女问题,但我的整个构思不在这里。我的任务是描写人们。”易卜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是对人这一本质主体做什么样的人、如何为人而进行的理性而深邃的思考。
宛瑜和展博二人贯穿三季的爱情无疾而终让无数观众为之心碎、叹惋,而二人分手的片段也曾是该剧公认的败笔。时隔多年,从前的那批观众蓦然理解了宛瑜的不辞而别,实现了从小时候质疑宛瑜,长大了理解宛瑜,到现在希望成为宛瑜的心境转化。
联系现实谈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宛瑜”一词在社交媒体中成为“独立女性”“人间清醒”“自由自在”等概念的抽象集合。“宛瑜”装载着众多女孩的期待,成为她们理想中的自己。
在宛瑜眼中,自由意味着人生充满不同的风景,经过几十个国家的城市与山川、海洋和沙漠,在旅途中增长见闻。这只是对于自由的其中一种诠释,并不是全部。成为“宛瑜”并不等同于生活方式的复制粘贴。重点不在于环游世界的表象,而在于始终坚定自己的选择。剧中的宛瑜寄托着女孩们的期待,她们期待自己也能过上不被设限的人生。
关于“独立女性”的枷锁
“独立女性”这个概念将女性视为了一种角色或人设。它要求女性表现出一种特定的行为和态度,符合社会对“独立女性”的期待。
比如保持单身,男女约会要AA,结婚不能要彩礼,女性也要承担一半婚礼/家庭花销,女性还要平衡家庭和事业…
无论是在热播的影视剧《欢乐颂》、《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中,还是网络上公众对“独立女性”的定义中,"独立女性"总是被塑造为"有钱有颜、自立自强、完美无缺"的女强人形象。
这种形象往往被视为女性的典范,但同时也加剧了不同女性之间的攀比。一些条件优越的女性会利用网络展示自己的优越性,以此作为“独立女性”的标杆。
当一些女性无法达到社会期待的"独立女性"标准时,她们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这可能导致女性群体内部的分裂,并不利于女性真正的独立。
大众媒体上充斥着各种"30+女性必备"、"女人一生一定要拥有的一件大衣"、"女明星冻龄秘籍"等宣传,各路资本都想方设法让女性相信“只有消费,才能让自己更好”。这些宣传和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女性的自我标准和消费观念。
这些标准实际上是商业机构为了推销产品而设定的,它们刺激女性的消费欲望,让她们不断地购买各种产品,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钱包越来越干瘪。
然而女性拥有经济创造能力并不意味着她们必须追求奢侈品或名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独立性。这种观念实际是将经济独立与消费主义混淆。
辩论争锋
正方:“独立女性”是平权的号召
反方:“独立女性”是新的枷锁
V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