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纲

资源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
时空定位:
学习要点: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材概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教学关键: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了解以及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通过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子目,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因素;通过了解“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唐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多样与当时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是分不开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有一定帮助。学生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同时了解了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学会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同时明确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佛教、道教的传入,理解佛教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掌握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3.掌握科技的发展情况。
4.掌握中外发展交流的情况。
教材知识点: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佛教(1)传入:汉朝。
(2)迅速传播的原因:宣扬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提供了精神慰藉,也迎合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3)佛教中国化:唐朝时期,佛教渐趋中国化,形成不同宗源,禅宗修行比较简便,广受欢迎,影响最大。
(4)反佛: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写出《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北魏北周等统治者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2.道教
兴起于东汉,主张人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东晋时期,道教吸收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逐渐官方化。
3.儒学
(1)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大变动,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2)唐朝: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①原因:唐朝开放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②代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2.书法
(1)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均已完备,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3)唐朝: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1)东晋: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
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4.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2)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
度的创始人。
(4)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
(3)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
(4)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1)唐朝长安是国际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
(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3)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唐朝。
五、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组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唐朝中外交往的新局面
1.史实
唐朝的对外交往,在路线、范围、方式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显示了泱泱大国的良好形象。中外交往的新局面还在长安、洛阳作为国际性都市,扬州、广州作为著名的港口,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形象描绘中得到反映,玄奘、义净、鉴真是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著名僧人。
2.形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1)隋唐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空前发展,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化的高度发达吸引了周边邻国。
(2)对外交通发达
(3)唐朝时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比较先进
(4)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3.唐代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特征
尽管封建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性,但是封建国家的对外交往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唐朝时的中外交往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高峰,不仅促进了世界有关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发展,而且也是唐朝发展的动力之一。
5.在古代社会,封建国家间的对外交往,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是经济还是文化,是民间还是政府,都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经过唐朝的中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形成了。
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
1.特点
(1)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4)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3.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八、唐朝的宗教政策及影响
1.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上台后大肆兴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3.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