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一、政治制度之变(一)明朝建立1、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2、完成统一: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二)制度建设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②现实原因:中书省权力大,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③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影响①皇权空前强化②政务繁忙,效率低,易决策失误2、设立内阁(1)原因:废除宰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政务繁多。(2)演变:(3)运行机制:①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4)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5)特点3、宦官专权(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2)表现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实质: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附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4)影响: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二、对外关系之变(一)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2、概况: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4、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5、影响积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二)海禁政策1、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间断地实行:明初实行海禁,永乐年间开始放松,嘉靖年间加强,隆庆解除海禁2、原因:(1)政治:对日本经济封锁,打击倭寇(2)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3)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3、影响: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三)海防危机1、抗倭斗争(嘉靖时期)(1)表现:戚继光、俞大猷抗倭(2)意义: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2、欧洲殖民者入侵(新航路开辟后)(1)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3)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边疆形势之变(一)内陆边疆1、措施及特点2、影响(1)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2)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的开发;(3)推动了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明清易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