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提纲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1.背景
(1)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2)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2)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了政权。
(3)鼎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4)由盛转衰: 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即“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湘军。
(6)失败: 由于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是中国农民起义最高峰的表现。 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2)《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结果:未能实施。
4.败因及影响
(1)败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2)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提示: 对太平天国局限性的认识?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同时也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失败是必然的。
二、洋务运动
1.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 2.口号:“自强”“求富”。
3.代表: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内容
(1)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 (2)开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3) 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5.评价
(一)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 (近)现代化的开端。
提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上:①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②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开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2)政治上: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1)西北边疆
①1864年,新疆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②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及东南边疆
①1883 年底,中法战争爆发。②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多次击退法军。③1885年6月,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朝鲜农民起义的爆发。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
(2)过程
①爆发: 1894年8月。②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③黄海海战中, 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之后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黄海海战中的民族英雄有邓世昌、林永升。④1895年,日军摧毁了威海卫军港, 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说明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此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巧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个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赔二亿: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开四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③台湾人民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实质是将中国完全置于殖民地。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列强侵华特征: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
(2)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4)社会力量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5)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还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6)民族意识觉醒: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