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提纲

资源简介

第18课 挽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4)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难过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时间 历程 事件 概况 影响
1895年 序幕 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1898年6月11日 开始 “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高潮 百日维新 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清政府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挠变法的开展。
1898年9月21日 失败 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结果 A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B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
特别提醒:百日维新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一部分,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部分。
3、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B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C变法措施头绪繁多,操之过急。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评价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历史意义
①爱国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进步性: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1)口号:扶清灭洋。
(2)范围: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中外势力的态度
(1)1900年八国联军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慈禧太后主张“招抚”,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评价
(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体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局限性:存在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时间 概况
1900年6月10日 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6月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6月21日 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
7月14日 天津陷落
8月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4、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特别提醒:东南互保概念: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张之洞、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为东南互保。东南互保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时间: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等。
3、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项目 条约 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