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导言解读
可分三个时期,对峙并立统一
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强大武力
结束分裂分离,世界各国莫及
两宋制度多变,社会发展空前
北民并非等闲,国家发展贡献
课程目标
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季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重点
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雪夜访普
明主能臣,意笃情深
运筹帷幄,梦想成真
①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学习聚焦: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北宋建政
九百六十年,陈桥驿兵变
赵宋替后周,恭帝禅让权
¤专制集权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崇文抑武
□中央权配
大体沿唐,事权分掌
相互制衡,监察增量
□地方权配
州府通判,基层到县
路有四监,分权明显
▓史料阅读: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人苏洵和范祖禹的文集。两段话都生动地概括了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的突出效果。两位作者的概括、比喻和假设十分接近,反映出北宋政治体制给时人造成的深刻印象。
②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学习聚焦: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边患无穷
契丹崛起控燕云,北防无险敞国门
西北党项本藩镇,建政西夏不称臣
北宋和议求边稳,钱粮年年送与人
¤财政危机
军费开支过半,官僚队伍太滥
养兵养官负担,财政日益困难
□北宋形势
政权并立,几面受敌
燕云失地,被动防御
历史纵横:北宋募兵政策
安流抚乱,募兵过滥
量大力软,财政负担
☆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有人认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也有人认为,辽和西夏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军事“积弱”,因此“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议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这样来看,“以钱财换和平”也有可取之处。
③王安石变法
★学习聚焦: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变法背景
北宋中期矛盾显,突出吏懒与缺钱
庆历新政范仲淹,引发抵制靠了边
¤变法核心
熙宁变法王安石,富国强兵帝支持
理财整军学求实,积重难返得与失
□王安石像
锐意改革,抱负远大
积重难返,各种评价
◇学思之窗:王安石变法的缺陷
题干信息“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材料中的极端化表述“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 “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也显示出了夸张色彩。但结合教科书正文所说“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推断材料中的内容并非凭空臆造、无中生有。
④南宋的偏安
★学习聚焦: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南宋建政
靖康之变北宋完,南宋赵构都临安
¤南宋抗金
岳飞领导岳家军,战绩卓著美名闻
¤宋金和议
南宋偏安主动和,南北分界秦淮割
□岳飞画像
抗金名将,文武俱佳
精忠报国,精神激发
□南宋金夏
女真强悍,秦淮沿线
南宋偏安,求和避战
◎问题探究: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两段材料批评的焦点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在执行中矫枉过正,并且积重难返。
第一段主要批评制度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段主要批评过度崇文抑武(与唐朝后期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
应当注意,材料并没有否认宋初措施的积极因素(“皆先有法以待之” “是法之密也” “虽能自安”)。
◎学习拓展:王安石变法为何评价不一。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
例如:“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严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发对。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他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重点
各民族政权相互交融,共同推动民族国家发展
元朝统一措施及影响
□契丹养马
游牧民族,疆域扩充
因俗而治,蕃汉相融
①辽与西夏
★学习聚焦: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辽朝概况
契丹鲜卑同源,辽河上游发端
版图不断扩展,南越长城边关
游牧农耕互兼,设置南官北官
¤西夏概况
党项属于西羌,活动区域河湟
内迁甘陕大唐,受封镇守一方
利用宋辽两伤,建国称帝相抗
◇学思之窗:辽朝职官设置特点
第一段材料概括了南、北面官制度,总结其特点为“因俗而治”。
第二段材料则从官员服饰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特征。
□西夏王陵
十帝九陵,均呈凸形
塔式建筑,夯土垒成
②金朝入主中原
★学习聚焦: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
¤金朝概况
东北白山黑水间,女真建金与宋联
灭辽北宋都南迁,对峙南宋秦淮线
猛安谋克耕与战,大定之治世宗现
□北京城址
中都大都,内城外城
金元明清,格局奠定
▓史料阅读: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黑水白山,农牧相间
定居生产,骑射彪悍
③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学习聚焦: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蒙古崛起
蒙古汗国铁木真,东征西讨四子孙
幼子守成宗主尊,大哉乾元疆域伸
¤元朝统一
驿站驿道,加强联系
行省制度,较高效率
西藏西域,特别治理
边疆管辖,趋向内地
澎湖巡检,台湾经略
四等人制,蒙古优越
□萨班骨塔
西藏归附,凉州会谈
维护统一,高僧萨班
□元朝形势
疆域辽阔,行省交错
民族融合,外交活跃
历史纵横:元朝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历代难题
唐代羁縻,元趋一体
☆思考点: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在今天也能明显看出来。首先,元朝行省的名称有一些今天还在使用,或对今天的省名有影响;其次,今天一些省的辖区直接渊源于元朝行省,还有一些省的辖区是以元朝行省为基础分割而成的。
④元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多民族国家发展
中华民族多源起,春秋时期辩华夷
观念认同相融吸,战国时期布大地
交流交往互利益,秦汉融合赖统一
社会动荡民迁徙,魏晋胡汉彼此习
中土盛世令仰仪,大唐归附更积极
辽宋夏金多并立,蒙元时代大汇聚
满清版图定疆域,五十六族共相遇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本段材料主要讲元朝的情况,但所提问题不限于元朝,而是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在内。可从以下角度考虑: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之后,为什么需要采用“汉法”?在这方面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各少数民族政权采用“汉法”有无程度和速度的差异?差异原因何在?
◎学习拓展:了解元朝在中外关系方面的重要成就,特别是与欧洲之间的直接人员往来。
马可·波罗来华一事出自《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记载,但缺乏其他材料特别是中文史料的直接印证。《马可·波罗行纪》的内容,又颇多夸张、遗漏、疏误之处。因此关于马可·波罗来华是否属实,在国际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相信此事的真实性。从时代背景来说,元朝与欧洲的直接人员往来例证甚多,马可·波罗来华并非孤立事件。
具体可以关注:
①蒙古汗国统治时期教皇和法国国王先后遣使出使蒙古;忽必烈在位时大都畏兀人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②元朝中期,罗马教廷派遣大主教到元朝传教;
③元朝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来华;元朝后期派遣使团访问罗马教廷,教皇向元顺帝馈赠礼物。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重点
认识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理解多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夫妻宴饮
一桌二椅,奉养惯例
生活气息,幸福安逸
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学习聚焦: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农业
稻麦复种南普及,两熟三熟产量提
固定种植农户益,传统结构受冲击
棉花宋朝始内地,元朝推广更大力
边疆开发交流技,东南西北都可喜
¤手工业
宋瓷改进五大窑,元代青花更美妙
质优物美海外销,中华文明一符号
矿业地位很重要,东京居民煤燃料
金属冶炼增高效,石油记载书漏掉
印刷造纸技术高,相互促进文教好
重文轻武别忘了,书籍产业呱呱叫
历史纵横:北宋人口数量
户数统计,人口过亿
重大意义,原因分析
□五大名窑
宋瓷高超,杰出代表
三青定白,钧红奇妙
□元朝青花
白地蓝花,幽倩素雅
多元文化,瓷艺奇葩
▓史料阅读:宋人用煤
北宋末年,开采广泛
冶铁制瓷,东京主燃
②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学习聚焦:宋元时期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商业城市
榷场茶马互贸易,社会稳定有意义
商品流通兴纸币,海外贸易财源济
东京临安人稠密,大都物资集散地
□元朝纸币
大元一朝,主币纸钞
贸易扩大,纷纷仿效
□清明上河图
汴梁繁华,风俗入画
内容丰富,价值极大
③经济重心南移
★学习聚焦: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
¤重心南移
唐朝中叶南渐超,北宋户口北边少
元朝差距扩大了,南财北运开海道
江南文化底子好,分卷取士相协调
□元朝漕运
运河取直,海运增加
经济差距,南北扩大
☆思考点: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制度通常都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南北分卷制度也不例外。
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引发的文化、教育、人才格局的变化。
④社会的变化
★学习聚焦: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社会变化
经济发展观念变,宋代科举更完善
取士婚姻新条件,有才有财才灵验
正当经营不干预,佃农生产很积极
◇学思之窗: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
材料中陈邦瞻对宋朝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视,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朝的制度、习俗、观念各方面都深受宋朝影响。
□宋朝地契
私有土地,频繁交易
规范详细,保护权利
◎问题探究:唐宋科举制的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唐朝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可能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
宋朝科举制则力图杜绝这种影响,保证单纯凭试卷决定成绩。
这方面的变化,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的历史线索互为因果,存在密切联系。
◎学习拓展:了解宋元纸币的不同特点及影响。
宋朝纸币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表现是:
①作为辅币,与铜钱兼用;②使用有期限限制,称为“界";③有区域限制。
元朝纸币制度更加成熟,表现为:
①不用铜钱,纸币是单一流通的货币;②使用无期限限制;③无区域限制,全国通用。
积极影响是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消极方面是容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财政危机。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知识重点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新变化
理解程朱理学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海内首间
朱熹重建,名声远传
①儒学的复兴
★学习聚焦: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儒学复兴
儒学太死板,佛道发挑战
北宋图改变,思想挖内涵
强化价值观,天理不能犯
四书更精简,格物可体验
程朱新理念,历史影响远
☆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提法,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摈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学思之窗:元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
元朝中期开科举时,考试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
程朱理学作为宋朝新儒学的主流,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朱熹刻像
儒学大成,理学闻名
著述颇丰,科考钦定
□四书集注
理学名著,官定读物
文化构成,不可低估
②文学艺术
★学习聚焦: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载体的发展。
¤宋词
词体出于唐,到宋更兴旺
句子有短长,配乐可歌唱
抒情巅峰上,世俗是趋向
士作流传广,婉约又豪放
¤元曲
散曲更灵活,通俗且欢乐
杂剧多四折,舞台艺综合
¤话本
市民群体大,文学世俗化
说书盛当下,底本用白话
¤书画
帝王好书画,当代不会差
朝中文武官,都能来两下
历史纵横:元杂剧的渊源
宋金杂剧,北方戏曲
疆域广大,交融文化
▓史料阅读:元杂剧艺术价值
舞台综艺,表演功力
角色行当,跨业不易
□杂剧壁画
唱念做耍,旦末净杂
行当齐备,戏剧升华
□徽宗绘画
昏庸皇帝,多才多艺
绘画书法,可见造诣
③科技
★学习聚焦:三大发明和沈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元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科技
三大发明,两个大家
一部农书,合并天下
□南宋罗盘
八五出土,造型实物
南宋罗盘,领先一步
□元朝简仪
简化构造,精度更高
天体坐标,互不干扰
④少数民族文字
★学习聚焦: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
¤文字
文明标志,历史载体
民族特征,特殊意义
□西夏佛经
西夏文字,模仿汉式
刻印佛经,存留于世
□元朝秘史
蒙古历史,丰富资料
北方游牧,可供参考
□八思巴文
拼音文字,使用不便
元朝国书,昙花一现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哲学观的特点及官方推崇的原因。
通过各条材料对“理”的解释,可以体会到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
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 ;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这样,就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这也就是程朱理学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主要原因。
◎学习拓展:两宋史学的主要成就及对后代史学的影响。
宋朝史学成就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方面:
①《资治通鉴》及相关著作。“相关著作”主要是指根据《资治通鉴》改编的《通鉴纪事本末》和《资治通鉴纲目》。
②本朝史的编纂。代表作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③方志的编修,包括全国总志和各地地方志。
这几个方面对以后朝代的史学都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