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Ⅱ、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培养史料实证能力。2.社会主义改革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它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体会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3.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志向。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Ⅲ、重点难点1.重点: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2.难点: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尤其是对苏联、东欧的改革与剧变的理解。Ⅳ、学习过程苏联改革1.原因:“战前苏联的经济问题与人民生活的困难已非常明显。战争的严重破坏 , 使问题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在战争时期这些困难暂时被拙盖起来了 , 但战争结束后 , 问题自然就会很快凸显。……(战后)开始出现了和平发展的机会 , 东欧与亚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另外 , 取得战争胜利的苏联 , 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 , 空前巩固 ; 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产生的凝聚力也尚未消失 。”——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问题:为什么战后苏联会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2.改革过程 二战后 苏联领导人 改革措施 改革结果成就 问题斯大林 1945-1953 (继续沿用斯大林模式) 经济 , 爆炸 优先发展 政策未变,农业、轻工工业落后赫鲁晓夫 1953-1964 1.政治:平反 ,强调 2.经济:加大 ;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 1.推进 发展,粮产量提高 2.第一颗 3.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没有突破 体制 , 依然严重失调 2.对斯大林缺乏 分析 (造成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1.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 2.用经济杠杆促进 (重工业和军工业发展) 1.对传统体制的 效果 2. 作风严重 3.工作缺乏活力,矛盾重重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1.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后全面私有化) 2.政治:取消 领导地位, 放弃 制度 民族 兴起 1991年苏联补充阅读——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此前领导人相比有哪些变化?“(戈尔巴乔夫改革)从导向来看 , 对所有制的改革总体上是放任自流 , 这就为后来苏联全面私有化埋下了祸根。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大力鼓吹“哈佛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西方的援助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 , 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同时,苏联通过了《私有化法》开始了全面私有化。结果不是挽救而是彻底搐乱了苏联的经济体制 , 加速了它的灭亡。”——李景治《中苏改革比较及启示》二、东欧改革与剧变国家 背景 改革内容 结果国家建立 成就 问题南斯拉夫 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 1.大多采 取 ,经济恢复,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1.苏联模式下,国民经济 2.希望摆脱苏联控制 (补充)1948年苏南冲突后,与苏联经济联系中断,开始探索南斯拉夫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教材)建立社会主义自治,权力 ,调动 1.改革后:获得成功 , 发展。但地方主义抬头 , 逐渐尖锐 2.东欧剧变时: 南斯拉夫 ,最终解体。捷克斯洛伐克 与苏联军事力量有关 1.布拉格之春:社会主义民主;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独立的对外政策 1.改革后:被苏联军事干涉 2.东欧剧变时:其他: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 (补充)给企业下放一定自主权,削减部分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1.改革后: 经济改革曾取得显著效果,但未能 2.东欧剧变时:大部分国家的变化相对平稳;民主德国并入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 ,但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3.伟大转折: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放的伟大决策。主要成就①经济体制改革:以 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 体制。②综合国力的提升历史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思考: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有何特殊意义?1848 1917 1945 1982Ⅴ、本课小结【达标检测】1.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 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2.从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3.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 )A.农业方面 B.工业方面C.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D.投资方面4.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由此可知,该法律( )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5.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选择的突破口是机器制造业,对产业技术装备拨款2000亿卢布,希望带动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下列对这做法评论正确的是( )A.推动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优化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C.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D.经济改革战略突破口选择不当6.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随后,国会通过决议,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90年实行大举,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在野党。这表明( )A.匈牙利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B.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C.匈牙利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 D.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非法组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