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单元名称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时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要求 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本课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呈现出理论创新—革命实践—建设探索的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大、最伟大的革命。在纪念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一批学者从十月革命对于俄国文明史的影响、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道路,中国建设模式与苏联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不同的文化背 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人们对十月革命和中国发展道路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叙述框架。这些成果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其世界意义”,为此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分析俄国革命的胜利”,在教师带领下打破常规的历史背景探讨模式,引导学生提升至运用相关原理的高度。“任务二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问题”,将列宁和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是“任务三在历史长河中认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这样设计有利于揭示将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并将政权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点,帮助学生在长时段下思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学情分析 从已有知识看,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对于十月革命的经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成就和问题都有比较详细的讲解,仅“列宁主义的形成”这一目内容较为陌生。 从认知层面看,除了需要在本单元“国际秩序”的主题下进行设计外,尤其重要的是关注从“中国视角”讲述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引发思考,加深认识。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史料,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了解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提高在具体历史时空条件下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以及苏联模式,把握苏维埃政权下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阅读学术的论述,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提高论从史出、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和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世界意义 难点: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1917年的俄国大革命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作为在20世纪改变俄国发展路径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继十月革命而起的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不仅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走向,而且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为21世纪人类走出全球化的困境,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呈现了中国叙事。这也是不容否认,具有重大意义的。给予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公正评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沈志华《“十月革命”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写在俄国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之际》
任务一: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分析俄国革命的胜利 任务一: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分析俄国革命的胜利 问题1: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全球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趋势? 问题2: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产生什么影响? 任务1-1:从人类社会发展看一战沙俄战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德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就已经发展为君主立宪国,议会的势力越来越增大;德国是电气化的带头者,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世纪初德国大力拓展军事工业,建造大量新式枪炮,拓展陆军和海军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 俄国:自1547年以来一直推行沙皇君主专制,到1905年后才被迫召开国家杜马(议会);科技发展落后,到20世纪初虽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但是工业化水平低,俄国欧洲部分的铁路不及德国的十分之一;沙俄军事实力薄弱,在日俄战争中败于日本。 问题3:俄国投入世界大战时,实力与其敌手德国上比如何? 在政治上、科技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实力都不如德国。 问题4:如何看待近代俄国历史上的改革? 沙皇专制政府370年的专横残暴统治,在俄国制造并加深了五种社会矛盾,这就是沙皇专制政府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贵族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与各异民族人民的矛盾,以及沙俄帝国主义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和邦国的矛盾。前四种矛盾的激化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与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访谈录》 阅读教科书的《历史纵横》了解二月革命由政治罢工转向武装起义的过程。 一是创建了新的政权形式:工兵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和起义的机关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政权机关。 二是二月革命的性质:推翻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是二月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俄国民众利用沙皇政府战败所造成的深重政治、 军事和经济危机,促进俄国民主革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问题5:归纳列宁的主张,并比较与其他观点的异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少数派主张照搬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模式,从事改良性的合法斗争。 问题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此指什么? 问题7:俄国革命具体实际是什么?(提示: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结构特点) 沙皇专制统治和封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依附沙皇政府,希望俄国变成德国那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工人具特殊的阶级特性:艰苦性、集中性、革命性、斗争性和组织性。 问题8:面对不利局势,布尔维克党是如何应对的?为何能成功? 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这一切都必须马上实现,已经等不到成立大会了。因此,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临时政府。 ——【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
任务二: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问题 任务2-1:列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4)农业余粮收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归国家)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工业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
【学思之窗】问题9: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作了怎样的说明? 问题10:列宁认为应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理由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 ——列宁《<致美国工人>的信》(1919年) 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生存在疯狂仇视它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和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迫使他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的全世界的共同经济关系。 ——列宁《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1921年) 观点:列宁领导革命获胜后,坚决击退列强武装干涉捍卫国家主权。政权巩固后,又敏锐判断不同社会制度间有可能和平并存,要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理由:一是苏俄面临艰难的经济状况和险峻的国际形势,要争取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二是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 问题11:列宁的想法在当时能否实现?如何认识其外交努力? 俄国代表团根据列宁制定的方针,开展外交斗争。“俄国代表团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只要欧洲和全世界还处于新的战争威胁之下,任何旨在恢复经济的努力都是徒然的。俄国愿在‘互惠、平等和无条件相互承认’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的贸易界、工业界建立务实的关系。……拥有不可计量的自然资源的欧洲最大的国家俄国,是能够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做出贡献的。……苏维埃政府决不接受任何奴役性协定。”会议期间,俄国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经贸关系,由此创立了和平合作的新型关系。 1924-1925年,英、意、挪、法、日等国先后与苏联建交。1923-1925年,苏联进口的机器和设备增加4倍,重工业物资增长9倍以上。 ——摘编自《苏联简史》《苏维埃俄国出席热亚那会议的策略思想》等 苏俄以坚定灵活的外交手段打破了帝国 主义反苏俄联合阵线,苏俄同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共处时期。苏俄的外交活动反映了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解决复杂的国际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服务的努力。 问题12:列宁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思路是什么?为何说比较好?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 思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结果: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过渡】新经济政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对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任务2-2:苏联模式的重要成就及问题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4年列宁去世,随后,斯大林确立领导地位,国家政策发生变化。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取消。斯大林没有掌握列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活的灵魂,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凝固化、绝对化,建立起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任务三:在历史长河中认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任务3-1:从纵向理解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虽然爆发于 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所要解决的任务是多重的,但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中是其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之一。既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推向了绝境,那么,通过革命来摆脱战争就是摆脱民族灾难以寻求新生的勇敢尝试。是十月革命打碎了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把俄国从深重的民族灾难中挽救出来,保住了俄国的国家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开辟了俄罗斯民族史的新纪元。 ——《论十月革命在俄国文明演进中的重大意义》 就世界范围来说,18 世纪中期工业化进程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直到 19 世纪初俄国的工业化思想才刚刚萌动,70 年代之后,英国、法国、德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在阔步前进,但俄国却老牛拉破车、步履蹒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工业化已陷入停滞状态。为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而且为把俄国由一个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先进且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任务3-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各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和具体路径却因不同的具体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特征而不一样。在西方通过“血与火”、“剑与枪”的残酷殖民手段开拓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之外,十月革命在俄国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另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前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后者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 ——贺新元《从现代化路径视角比较“苏联道路”与“中国道路”——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列宁设想了“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的建设模式(以政权为基础发展经济,使生产力发展第一次嵌入了政府作用) 到了1937年,苏联从小农国家成为工业化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列宁的设想,也证明了在政治权力帮助下,经济落后民族完全有可能取得超常的发展速度。 任务3-3:如何理解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维护主权、反击侵略、反对专制、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推动世界革命,列宁建立了共产国际。推动一大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在其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使中华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现代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且第一次绑定了社会主义方向。
本课小结 【小结】 十月革命后列宁仅有不到7年的实践和探索时间,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在革命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难题,他虽然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来不及解决,留下不少未竟的思考。这至少包括两大难题:“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长期性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防范官僚主义滋生的问题。”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应当在列宁未竟的思考上进一步探索。 ——李小珊《重温列宁逝世前夕关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论述》
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