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时空观念 认识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历程。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家国情怀 认识古代不同区域农耕经济多元化的特征和影响,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1.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难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础认知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渔猎经济(1)时间:远古时期。(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和____,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2.原始农业出现(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______。(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___出现。(3)表现:农耕业: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__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③中美洲是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业: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4)影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___,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一部分人专门从事____、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_______、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共同点:____农业发达(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秦国修建的______、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2.不同点:(1)食物生产: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古代中国:分为北方____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古代希腊、罗马:大麦和小麦从____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____,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____、马铃薯。(2)土地利用: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____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____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古代中国: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_____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民往往以____为基本单位。②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古代希腊、罗马:①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②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____,人们以____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____私有、村社公有和___份地三类。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地位上升:农业产生以后,___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私有财产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有了______,氏族部落首领利用权势将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阶级国家产生:部落交战中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战俘变成___,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出现;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__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____应运而生。深化探究探究一 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提示: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探究二 古代东西方农业和畜牧业比重的差异材料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提示: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探究三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2)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3)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6)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7)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探究四 以唯物史观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磨制石器或弓箭等生产工具的大量使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增多,在储存食物时,人们懂得了种植作物和饲养禽畜,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男子的体力优势逐渐显现,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取代妇女占据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剩余产品,氏族首领往往利用权势将其变成私有财产。(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争夺财富的部落战争中,战俘往往被变成奴隶,氏族首领成为奴隶主贵族,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于是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国家应运而生。1.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B. 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C. 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 D. 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答案】A2.下图是汉朝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朝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这表明(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力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有农业发展【答案】B3.《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 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B. 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C. 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 D. 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答案】B4.“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 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 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 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答案】C5. 古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