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课件(共30张PPT)(工信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第三章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课件(共30张PPT)(工信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章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学习目标
1. 知道不同阶段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水平及作品选择与处理的基本要求,能为各阶段儿童选择适合的歌唱内容。
2. 举例分析学前儿童歌唱教育的目标,明确多样化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并能结合实际设计、分析和反思。
3. 阐述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指导要点,能初步运用歌唱教育中常见障碍消解的基本方法开展教育实践,具有开展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目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材料选择
歌唱活动是学前儿童最常见和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也是学前儿童的一种生活、一种游戏、一种特殊语言。它就像说话一样,是学前儿童一种自然的活动。
什么是歌唱活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材料选择
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歌词
儿童歌唱能力与听辨和感受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需要靠后天的学习逐步获得。
(二) 音域与音准
学前儿童的发声器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声带短小、柔韧、易被拉伤,因此,他们的音域较成人而言要窄许多。
(三)节奏与呼吸
在歌唱的过程中,节奏的稳定性与呼吸的自然、顺畅会使歌曲更加动听,学前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更易产生成就感,从而能体会到歌唱的乐趣。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材料选择
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四) 个体性与合作性
儿童年龄越小,他们更在意自己的个体展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感受到与人合作演唱的乐趣,并在集体中学会独唱、领唱、合唱、轮唱、接唱等各种演唱方式。
(五) 表现与创造
歌唱的表现不仅有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表情,更重要的是声音表情,与声音表情有关的歌唱能力主要包括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咬字、吐字以及气息的运用等方面。
1. 歌唱表现力
2. 创造性歌唱能力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材料选择
二、 学前儿童歌唱材料的选择
(一) 审美性
首先,歌曲的旋律要优美、动听,能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给儿童以美的感受。歌曲的审美性不仅仅体现在旋律上,歌词的内容也要体现出艺术美,即歌词朗朗上口、极具韵律感,或优美抒情、幽默诙谐、富有童趣。同时,歌曲的词曲结合应和谐一致。
(二) 教育性
歌唱是学前儿童喜爱的重要艺术内容之一,歌曲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是长远的。歌曲的教育性并非单纯指歌曲的内容要富有教育的意义,而是侧重要求选择的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能激发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熏陶儿童高尚美好的品行。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材料选择
二、 学前儿童歌唱材料的选择
(三) 适宜性
1. 歌词的选择
简单有趣、歌词长度适中,易于儿童理解和记忆,富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便于儿童用动作来将歌词的形式与内容加以表现。
2. 曲调的选择
(1) 尽量选择音域适宜的歌曲。
(2) 尽量选择节奏简单的歌曲。
(3) 尽量选择旋律平稳的歌曲。
(4) 尽量选择结构短小、工整的歌曲。
(5) 尽量选择词曲关系单纯的歌曲。
(二) 教育性
1. 题材要广泛
2. 歌唱表现形式要丰富
3. 包含幼儿歌唱所需简单知识技能的歌曲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总目标
不同阶段儿童歌唱活动的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歌唱教育活动的实施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总目标

喜欢参加歌唱活动,能感受歌曲中的美,并能从中感受联想周围环境、生活中美的事物。
1
2
能用自然、好听、基本准确的音调和节奏参与歌唱活动,并能尝试运用速度、力度、音色、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表现自己的情感。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总目标

尝试用独唱、领唱、齐唱等不同演唱形式参与歌唱活动,感受其中的美。
4
4
乐于尝试各种有关歌唱的创造性活动。
3
二、 不同阶段儿童歌唱活动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3—4岁儿童歌唱活动的发展目标 4—5岁儿童歌唱活动的发展目标 5—6岁儿童歌唱活动的发展目标
(1) 喜欢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动作、声调,能用自然的声音基本合拍地演唱。 (2) 能倾听音乐伴奏,逐步对歌曲的开始和结束做出正确的反应。(3) 初步感受、理解歌词内容,表达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4) 尝试仿编(替换)歌曲中某一乐句的歌词进行演唱。 (1) 能用基本准确的音调和节奏演唱歌曲。 (2) 能认真倾听音乐伴奏,较准确地接前奏、间奏,演唱时注意与集体声音和谐一致。 (3) 能按歌曲的情绪特点进行演唱,初步表达出34拍歌曲的特点。 (4) 尝试为熟悉的歌曲仿编歌词。 (1) 歌唱时声音自然、好听,音调、节奏基本准确,能初步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表现手段表现情感。
(2) 敢于大胆地独唱、领唱,演唱时注意与伴奏以及集体的歌声和谐一致。
(3) 能初步感知、表达24、34、44拍等歌曲的节拍特点。
(4) 尝试创编歌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 审美情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喜爱歌唱,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歌唱活动,能够主动体验并积极追求参与歌唱、唱出好听声音、用歌声与同伴交流、集体性歌唱活动中声音和谐与情感默契的快乐等。
三、 学前儿童歌唱教育活动的实施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二) 审美能力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能够感知、体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情感与意义;学习运用各种方式理解与记忆歌词,能够初步正确地演唱歌曲;学习较自然地运用声音表情表现歌曲,喜欢单独表演,同时也能知道并努力调整自己的声音与集体协调,初步学会领唱、齐唱、两声部轮唱、简单两声部合唱等歌唱表演形式;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歌唱表现等。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三、 学前儿童歌唱教育活动的实施目标
(三) 全面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歌曲的情感激励与教育影响,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嗓音,能初步养成认真观察、学会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学会运用歌声以及眼神、体态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社会性行为能力,在集体歌唱活动中能产生初步的默契感等。该目标主要渗透在儿童歌唱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目标
三、 学前儿童歌唱教育活动的实施目标
集体性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歌唱区角活动的组织指导
幼儿自发性歌唱活动及节庆歌唱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集体性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 发声练习
2. 新歌导入环节
3. 儿童感受与欣赏歌曲
4. 儿童学习新歌
5. 练习歌曲
6. 创造性演唱
(一) 基本环节
集体性的歌唱活动主要由教师选择歌曲,预先设计好歌唱教学活动。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吸引儿童反复练习,另一方面也需要用编填新歌词、创编新表演动作、提出新的演唱方式等诸多方式,尽可能给儿童留出创造性表现的空间。
集体性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 “体验—学习”模式
(1) 教师运用儿童感兴趣的各种方式(创设情境、提问、谈话、猜谜、教具等)引题,激发儿童学唱的兴趣。
(2)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儿童倾听并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与歌词等要素,体验歌曲的风格、情感、意境。
(3) 儿童边倾听歌曲边随乐游戏、律动等。
(4) 儿童跟随教师完整学唱歌曲。
(5) 教师根据儿童学习的情况,对歌曲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6) 儿童在教师伴奏下完整演唱歌曲。
(二) 多模式歌唱活动的设计组织
集体性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 “体验—学习—创造”模式
(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不同的渠道引导儿童反复倾听,感受与体验歌曲的情感与意境。
(2) 儿童一边倾听歌曲一边伴随歌曲进行各种活动。
(3) 教师引导儿童回忆歌词,并借助图谱、手势、体态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与记忆歌词。
(4) 儿童完整学唱歌曲。
(5) 教师引导儿童根据歌曲原型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歌唱活动。
(6) 儿童反复体验后自然学习。
(二) 多模式歌唱活动的设计组织
集体性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3. 逐层递加模式
(1) 操作歌词入手逐层递加。
(2) 从副歌入手逐层递加的方式。
(3) 从节奏入手逐层递加的方式。
(二) 多模式歌唱活动的设计组织
4. 游戏化学习模式
(1) 开始部分从游戏入手。
(2) 从中间部分插入游戏。
集体性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5. 生活化歌唱(说唱)模式
生活化歌唱(说唱)模式,重在鼓励幼儿运用歌唱或者说唱的方式表达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该模式的运用程序为: 教师在特别创设的生活化情景中,引导幼儿回忆某一生活经验,并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再配上某首歌曲熟悉的旋律,让幼儿进行即兴的说唱活动。
(二) 多模式歌唱活动的设计组织
快乐的六一
我们的节日
歌唱区角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般来说,幼儿园音乐区角活动中可以投放一些相对固定的材料,如音响录放设备,乐器、表演用的道具,制作乐器道具的材料或废旧材料,做模拟表演游戏用的节目单,提示歌词用的图谱等,诱发幼儿进入其中参加歌唱活动。
幼儿自发性歌唱活动及节庆歌唱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三节 多样化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自发性歌唱活动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选唱幼儿会唱或基本会唱的歌曲,另一种是即兴玩唱幼儿突然想出的某种或某些声音素材。
节庆歌唱活动的内容指的是幼儿园结合节庆日开展的系列活动中有关歌唱活动的内容。
(一) 自发性歌唱活动的指导
(二) 节庆歌唱活动的指导
第四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指导要点与障碍消解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指导要点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学障碍与消解


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要点与障碍消解
一、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要点
首先,必要的经验准备。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并明确通过歌唱活动需要掌握或是建立的新经验是什么。
其次,物质材料的准备。教师应为儿童提供有助于理解与记忆歌词、节奏等内容的图谱以及其他各类的道具等,儿童表现歌曲或游戏作用的各类教具等,伴奏的乐器,音像材料、播放器以及多媒体设备等。
最后,环境的创设。教师应合理利用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各种资源,与儿童一同创设与歌曲相匹配的场景。
1. 培养幼儿正确的歌唱姿势
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舒服与挺拔的歌唱姿势。歌唱活动比较适宜的站姿是: 两脚分开,左脚稍前,右脚在后,两脚跟距离约五厘米。
循序渐进地发展幼儿的歌唱能力
(二)
2. 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位置与发音方法
尽量用“头声”歌唱,避免追求歌唱的音量,要引导幼儿尽可能用弱声与优美的声音歌唱,追求优美的音质。
3. 培养幼儿良好的音准感
首先,清晰、准确的听觉表象是形成与培养音准感的重要前提。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回声歌”的方法训练幼儿的音准。再次,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演唱,及时发现幼儿发音错误的地方并予以及时的纠正。
循序渐进地发展幼儿创造性的歌唱能力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要点与障碍消解
一、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要点
(三)
1. 为歌曲仿编、续编、增编歌词
2. 为歌曲创编动作
3. 创编丰富的演唱形式
4. 创编曲调或即兴歌唱
教给幼儿保护嗓音的意识与常识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要点与障碍消解
一、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要点
(四)
幼儿应具备保护嗓音的意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一些保护嗓音的基本常识,如平时说话以及歌唱时不大声喊叫,不能长时间歌唱,不在空气污浊的地方演唱,不迎着风唱,不在剧烈运动后马上唱歌,感冒、咽喉发炎时不唱歌等,逐步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指导要点与障碍消解
二、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障碍消解
1. 因教师因素引起的
(1)“干巴巴”地教。
(2)一次性给幼儿解释性的语言和选择性过多。
(3)选择音域过宽、节奏过快的流行歌曲。
(4)提问、解释说明的时间选择不合理。
(5)因程序和方法不当引起的。
(6) 对儿童干扰性的“帮助”。
(一) 障碍产生的原因
2. 因材料因素
引起的
(1) 旋律过于复杂
(2) 歌词缺乏逻辑性。
第四节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指导要点与障碍消解
二、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障碍消解
(一)障碍的消除
(1) 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的歌唱内容。
(2) 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师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悦的歌唱氛围。
(3) 教给儿童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防止和纠正大喊大叫的唱法,保护儿童的嗓音,培养儿童歌唱的审美力。
教师语言讲解的发音方式以及提供琴声伴奏也应尽量保持“轻声高位”的标准。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适当地控制儿童歌唱的音量,是防止和纠正喊唱的重要方法。
第二,适当地控制儿童唱歌的时间。
第三,儿童歌曲的音域和唱歌时的定调是否适当,与保护嗓音的关系很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