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丝绸之路在汉、唐、宋发生变化的多种因素。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整体感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276年前202年1368年581年960年引进“汗血马”、苜蓿、葡萄等;佛教传入,丝、茶等传出丝路商贸繁盛时期丝路真正开辟于汉武帝时期907年618年1644年220年丝路不断发展海上丝路崛起明中期以后,丝路走向衰落时间轴时空史观01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1.概念:【学习拓展】P54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特指“陆上丝绸之路”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课前提示P49】②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地位:思考:根据材料,我们得到哪些信息,并分析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史料价值。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②波斯帝国时期(中国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已到达地中海东岸【史纲下】③罗马与汉朝缺乏官方直接往来,但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史纲下】◎甲骨文:蚕、桑、丝反映了张骞通西域前,中西方之间的往来与交流由来已久实物史料,在运用过程中可与相关文献史料 相互印证。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古希腊社会、中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发展历程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西北丝绸之路 隋唐 明清 丝和丝织品(1)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西汉时空观念“西域”是何处?《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务出发时间意义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河西地空”,联合乌孙东返伊犁河谷,遏制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知识拓展】张骞通西域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经济: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史纲上】:探究一: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因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也是这种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①政治: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政治推动②经济:汉朝与各国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汉代经济发展繁荣③军事: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及日后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④交通: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⑤个人贡献: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⑥民族交往需要⑦思想文化: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与衰落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西北丝绸之路西汉 隋唐;唐中期 明清 丝和丝织品唐朝开辟哪些支线?隋唐时期“丝绸之路 ”达到鼎盛的原因?(2)隋唐繁荣与衰落:唐朝时从长安向东到朝鲜,向西到印度、伊朗、阿拉伯、欧洲、非洲等【史纲上】 。原因:①国家统一,疆域广阔②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交通发达③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④政策开明⑤文化繁荣,制度先进。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与衰落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西北丝绸之路西汉 隋唐;唐中期 明清 丝和丝织品(2)隋唐繁荣与衰落:汉以陆路为主唐海陆并举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海上丝路日益繁荣①割据(藩镇)、战乱(农民起义、安史之乱)等因素②东西方海路联系日益活跃③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发展受阻兴盛时期材料:13世纪蒙古兴起之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畅通无阻,使丝路一度有所复兴。——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知识拓展】元代陆上丝绸之路为何会重新复兴?①元朝完成统一,疆域空前辽阔;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③元代驿道网络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0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黑海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文化的传播范围广、速度较快,持续性长。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1.草原丝绸之路: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思考:结合所学,分析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茶马互市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①具体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②历史意义: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思之窗】P52《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计划:从四川到身毒国(古印度),再到大夏国原因:①印度距离蜀地较近②交通方便又无干扰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唐: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史纲上】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史纲上】宋元: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宋朝】开辟从明州(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史纲上】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思考:结合课本和选必的内容,思考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①经济: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②政治: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③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有效的管理(市舶司管理)④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⑤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思考:联系史纲上内容,理解“巅峰” ?郑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纲上】南海Ⅰ号宋代的航海者已经掌握了东至日本、高丽,南到东南亚直至中东的季风规律。结合“南海Ⅰ号”船载文物大多以中国东南沿海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福建德化窑青白瓷为主,由此可以推测,“南海Ⅰ号”是在冬季从中国东南沿海顺风顺水向东南亚方向航行。(5)汉志商道(香料之路):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志商道衰落的原因?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导致陆上贸易减少②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西方交流减少③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贸易以海上为主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同学们将古代欧亚大陆上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1.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起点城市(明州、泉州、广州)2.分别指出陆地丝绸之路在欧洲和非洲的终点城市。3.图上少了哪条丝绸之路?你能画出来吗?明州(宁波)泉州广州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图说历史】材料二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珠江出海口,建于隋朝开皇年间,是古代祭祀海神的场所,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据《广州南海神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材料一图5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和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其不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指出南海神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的价值。(6分)史料实证【答案】(12分)(1)同:范围广阔,最远可达阿拉伯(东非)。异:唐代贴近海岸,宋代远离海岸;原因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6分)(2)南海神庙是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神庙距今有1400多年,说明中国古代远洋航海历史悠久;神庙所在地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说明广州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官员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说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多年形成的南海神庙文化对于研究中国航海文化和风俗民情有重要价值。(6分,答出三点即可)(提示:史料价值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其来源、类型的不同,其价值也不同。)史料价值题答题模板1.首先,明确固定的答题格式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材料来源 …… ……材料内容 …… ……2.其次,填充具体内容(1)材料来源:根据材料出处和史料性质(是实物史料还是文字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判断其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作用。如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该史实的存在;二手史料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补充,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史实;官方文书、档案可以证明某事件的可信度;日记、书信等可以从个人角度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大环境。(2)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归纳和解读,一般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作用。如,材料A,反映了什么,可以用来研究什么。0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方向 商品、技术 路径/时间 地区/渠道中国对外输出西方传入中国梳理:阅读P52-53,梳理丝绸之路的物质技术交流的成果及作用。①养蚕和缫丝技术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③四大发明陆路和海路中亚向西传播东罗马帝国陆路④陶瓷,特别是瓷器沿海路外销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西方①“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③服饰、饮食④棉花隋唐西汉西汉由西域传入中亚大宛国中亚和西亚宋元时期陆海两个渠道传入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由陆路,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的交流梳理:阅读P52-53,梳理丝绸之路的物质技术交流的成果及作用。1.物质和技术的交流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铁器丝绸瓷器漆器中 国西方养蚕缫丝\中医药四大发明胡桃汗血马香料宝石玻璃棉花苜蓿葡萄胡豆胡瓜中 国西方作用:促进了中外物质技术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的冶铁技术的传播提高了西亚的社会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商业之路方向 文化内容 传播情况中国对外输出西方传入中国梳理:阅读P53,梳理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的成果及作用。中医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宗教艺术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宗教的传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文化之路材料: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材料: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问题:两则史料表明了胡人和汉人在交往中出现了什么趋势?3.民族文化融合趋势: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 ——《纲要》上P58回族服饰 回族婚礼 回族老人交融之路2014年,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作“对话之路”,你认为丝绸之路是怎样的一条路?结合课本52—53页及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交流之路思想传播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民族交融之路乐舞融汇之路外交合作之路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小结)通过“丝绸之路”在物质、技术和文化方面的对外输出和对内引入的基本情况概括“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铁器丝绸瓷器漆器中 国西方养蚕缫丝\中医药核桃良种马香料宝石玻璃苜蓿石榴葡萄胡豆胡瓜中 国西方佛教、祆教、犹太教等宗教;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特点 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弱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货物 主要意义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长安 西北 中亚 欧洲 非洲 丝绸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长安 成都 四川 缅甸 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 沿海 南海 印度洋 东海 西亚 北非 朝鲜 日本 瓷器 思考:根据上表,概括古代商路的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线路多,覆盖面广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时间长,历时千年重经济,互利互惠以和平为主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丝绸之路的当代传承与新生——“一带一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一条普惠之路,路路相通,美美与共,建设期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知识延伸家国情怀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3年10月18日,北京)①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②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家国情怀传承古“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由于各国国情相异、文化多样、基础不同,仅靠中国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起整个沿线的崛起,只有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吸引各国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够真正体现。“丝路精神”,再现“丝路繁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丝路兴衰丝路交流丝路传承丝绸之路概况丝路变化的原因西传东传文化一带一路本课小结(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答案】A【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答案】C【解析】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2021·重庆高考·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答案】B【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丝绸之路 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城市敦煌、撒马尔罕,终点罗马都是丝绸之路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仅只提及中国出土的THANK YOU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