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届九年级适应性训练题
语 文 试 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本试卷共8页,七大题,20小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 阅读(共55分)
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锤炼语言
铁 凝
①作家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怎么锤炼呢 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阅读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 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
②最初读书的时候,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有了基础之后,读书便越杂越好。比如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作家贾大山说,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米饭,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有了比较,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都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
③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 比如契诃夫写的这句:“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多么令人恶心!短短一句,这个力度就有了。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
④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可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⑤有些作家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 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要交代清楚。交代的过程最不好写,所以叙述语言的锤炼很重要。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更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语言才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只用来平实呈现对象,而不能生动表现形象。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1. 作家为什么要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作家锤炼语言的路径之一。
B. 阅读可以帮助作家获取间接经验。
C. 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D. 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
2. 作家应该怎样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
A. 阅读起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B. 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可以逐渐扩大、变杂。
C. 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
D. 阅读时应从写作角度研读作品的表现方式。
3. 关于“锤炼语言”的价值,作者表达了哪两点看法?
【答案】1. C 2. C
3. 让语意更丰富,将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①段“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 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还是从书本上来”可知,阅读让人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并非说“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③段“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可知,阅读时要琢磨别人的内容怎么写,用心琢磨别人是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研究别人是怎么表现生活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可知,“锤炼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结合第⑤段“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可知,“锤炼语言”的价值体现在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这没什么可担心的
张 丰
①有两个在成都的女孩,拍了一段关于自己“失败”的视频。她们都毕业于211大学,是同班同学。一个女孩毕业后先到某互联网大厂工作,5年内换了十几份工作,现在存款只有5000元;另一个女孩,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编剧,但上一份工作却是火锅店的服务员。
②有些人说她们成了“废物”。她们说:“成为‘废物’,其实也没什么。”视频中的她们,笑得自然而开心。如果她们是我的女儿,我看到这样的视频会很开心,可能还会偷偷给她们转点生活费。
③但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出“成为废物”这样的表达。“废物”是“躺平”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躺平”是静止,是零;“废物”就是继续向下,是负数。家长忧虑的,是年轻人失去斗志和雄心。
④他们在生气的时候,有时会骂自己的孩子是“废物”。现在孩子们竟然主动把这个标签认领了,这还了得。大学毕业5年才存了5000块钱,这当然不多。但是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真的在乎孩子存多少钱,毕竟“月光族”很多,靠信用卡或者“花呗”生活的年轻人也不少。让他们无法容忍的是年轻人的这种态度——“成为废物”还喜气洋洋。
⑤但不管“躺平”还是“废物”,可能都只是语言学事件,而不是真正的行动。 就这两个女孩来说,真的要做“废物”的话,她们就不会在冬天的晚上到郊外烤火拍视频了。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她们在这条爆款视频中运用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创意,剪辑,对公共情绪的把握和表达——她们不但是好学生,还是出色的自媒体工作者。
⑥大部分宣称要“躺平”或者“成为废物”的人,并不是不努力,只是不想再过长辈们期望的那种生活了。“60后”和“70后”,是有“增长情结”的两代人。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经济每年都在增长,而他们也有一种心理同构。很多人都喜欢为自己规划一个连续增长的人生。每年元旦和春节,都有人在朋友圈进行“财富”总结:住房日益宽敞,收入与日俱增,即便是对读书和旅行这样的事,也会加以量化,让人看到它的增长。他们为眼前的增长而欣喜,对未来的增长充满希望。他们要求自己的生活必须是一个向上的箭头,中间不能有停顿或折返。
⑦对“90后”或者“00后”来说,要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似乎变得十分困难。这未必是坏事,他们有条件做一些更浪漫的梦。如果说上一代人更看重“时间”(效率至上)的话,年轻一代更在乎的就是“空间”(个人的自由)。
⑧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开始流行“间隔年”,也开始赞美“无所事事”。他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改变了——有趣比有钱更重要。
⑨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年轻人要捍卫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一个喜欢滑雪的人,可能到全国各地的滑雪场去滑雪,花掉大量金钱和时间,他得到的是什么 既不是更好的运动成绩,也不是失重的快感,而是那个“独特的自我”。
⑩这真没什么可担心的。这样的“废物”谁不爱?说到底,上一代人也曾渴望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没有条件罢了。现在,人们会在年轻人身上看到理想生活的实现。不只热爱收入或者存款的“增长”,他们就会年轻更久。
4. 从第①段内容来看,为什么有些人会说两个女孩成了“废物”?请简要概括。
5. 读③~④段,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自认“废物”的原因。
6. 读第⑥段,说说作者认为长辈们“期望”着怎样去生活。
7. 读⑦~⑨段,面对这样的“废物”,作者为什么说“这真没什么可担心的”?
【答案】4. 工作不稳定:5年内换了十几份工作,且其中一个女孩梦想成为编剧,却从事火锅店服务员的工作;经济状况不佳:存款仅有5000元。
5. 担心孩子失去斗志和雄心,孩子以“成为废物”还喜气洋洋的态度,让家长难以接受。
6. 长辈们期望生活各方面都能持续增长,如住房、收入等。规划连续增长的人生,追求一个不断向上的人生轨迹,不能有停顿或折返。
7. 作者说“这真没什么可担心的”,是因为年轻人捍卫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改变了,有趣比有钱更重要;年轻人追求的是“独特的自我”,这种生活是上一代人曾经渴望的;而且不只追求收入或存款的“增长”,他们会年轻更久。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中“一个女孩毕业后先到某互联网大厂工作,5年内换了十几份工作,现在存款只有5000元;另一个女孩,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编剧,但上一份工作却是火锅店的服务员”进行概括:工作不稳定,5年内换了十几份工作;工作不理想,梦想成为编剧,却做了火锅店服务员;经济状况差,工作几年只有5000元存款。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根据文章第③段“家长忧虑的,是年轻人失去斗志和雄心”,根据第④段中“ 他们在生气的时候,有时会骂自己的孩子是‘废物’。现在孩子们竟然主动把这个标签认领了,这还了得”“让他们无法容忍的是年轻人的这种态度——‘成为废物’还喜气洋洋”等内容可知,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自认“废物”的原因是:担心孩子失去斗志和雄心,孩子以“成为废物”还喜气洋洋的态度,让家长难以接受。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⑥段中“‘60后’和‘70后’,是有‘增长情结’的两代人。 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经济每年都在增长,而他们也有一种心理同构。很多人都喜欢为自己规划一个连续增长的人生”“他们为眼前的增长而欣喜,对未来的增长充满希望。他们要求自己的生活必须是一个向上的箭头,中间不能有停顿或折返”可概括:长辈们有“增长情结”,希望生活各方面都能持续增长,追求连续增长的人生,要求自己的生活必须是一个向上的箭头,中间不能有停顿或折返。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⑦自然段主要讲述了相比上一代人,年轻一代更在乎的是“空间”(个人的自由);第⑧自然段主要指出现在的年轻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是“有趣”而非“有钱”;第⑨自然段作者表明了对年轻人的理解,认为无需担心年轻人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第⑩自然段中,作者也表述了上一代人也曾渴望这样的生活,只是没有条件罢了。 现在,人们会在年轻人身上看到理想生活的实现。这几段内容进一步阐述了年轻一代与上一代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以及作者对这种差异的理解和看法。可据此回答。
三、
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 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做粉碎。 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理! 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请起,且把这厮监下。”众人皆喜。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 宋江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卤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最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兄弟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因此潸然泪下。”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 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宋江道:“众兄弟听说,今皇上至圣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席散,各回本寨。
8. 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9. 从选文中李逵的表现来看,他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8. 梁山众兄弟为是否招安一事发生争执。
(或:宋江说服众兄弟接受招安。)
9. (1)耿直(暴躁) (2)忠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读文可知,事情的起因是乐和唱到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故事的经过是武松听了不喜,黑旋风直接踢翻了桌子。宋江大怒,要杀了李逵,众人求情,将李逵监了。吴用劝说宋江,又问武松,自己一心招安,怎么就冷了众兄弟的心。鲁达也不认可招安一事,认为不如散伙。宋江解释了一番,从人称谢。故事的结尾是当日饮酒,终不畅快,席散后各回本寨。故可概括为:梁山众兄弟为是否招安一事发生争执。(或:宋江说服众兄弟接受招安。)意近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 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做粉碎”可得:耿直(暴躁)。
根据“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 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可得:忠心。
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 邻
【唐】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0.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乌角巾”“未全贫”表明锦里先生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
B. 从颔联中可以看出,诗人因南邻家中客来客往、儿童嬉戏、鸟雀不惊而欣喜。
C. 从颈联中的“四五尺”“两三人”可推知入秋后河道水浅、小船摆渡的生活环境。
D. 尾联中“江村暮”“月色新”表明诗人在邻家流连至夜晚,体现了主人热情、邻里和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B.选项有误。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意思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颔联描述了锦里先生家惯看宾客、儿童欢喜、鸟雀驯熟的场景,表现了锦里先生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南邻生活的和谐欢乐,而不是诗人杜甫的欣喜之情。
故选B。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时,王郎大将李育屯柏人,汉兵不知而进,前部偏将朱浮、邓禹为育所破,亡失辎重。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育还保城,攻之不下,于是引兵拔广阿。光武大飨士卒,东围钜鹿,逆战于南栾,斩首数千级。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 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 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秋,光武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数挑战,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绝其粮道。 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 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亡失辎重 亡:丢失
B. 于是引兵拔广阿 拔:攻克
C. 会诸将军烧之 会:适逢
D. 绝其粮道 绝:断绝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A.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B.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C.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D.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光武率领的汉军不知王郎的大将李育驻扎柏人,被他劫走军用物资。
B. 光武连破数城,战无不胜,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因此被立为萧王。
C. 光武火烧属将与王郎勾结的几千封密信,让内心不安的人放心跟随。
D. 光武镇压叛军,平定了四方叛乱,分封投降的首领,让他们心悦诚服。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
【答案】11. C 12. D 13. B
14. 投降的人仍不能安心,光武理解他们的心理,便下令让他们各自回到营地管束好自己的部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C.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会诸将军烧之”句意:当着各位将军的面将其(信件)烧掉。会:当着……的面。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分析,“光武在后闻之”中“光武”是主语,“在后”是定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之”后断句;“收浮禹散卒”省略了主语,“收”是谓语,“浮禹散卒”是宾语,故在“卒”后断句;“与育战于郭门”中“与育”是主语,“战”是谓语,“于郭门”是定语,故在“门”后断句;“大破之”中省略了主语,“大破”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光武在后方听说了这件事,收拢了朱浮、邓禹被打散的士兵,在郭门和李育作战,获得大胜,夺回了李育之前得到的全部物资”可断句为: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因此被立为萧王”理解不正确。结合“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可知,更始派遣御史拿符节封光武为萧王。这个时候,长安发生了政乱,各方势力都背叛了更始。光武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犹(仍,还),知(理解),意(心理),敕令(下令),勒(管束),兵(部队)”要理解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当时,王郎的大将李育驻扎在柏人,汉军不知道这个情况而进军,前锋偏将朱浮、邓禹被李育击败,损失了军需装备和粮草。光武在后方听说了这件事,收拢了朱浮、邓禹被打散的士兵,在郭门和李育作战,获得大胜,夺回了李育之前得到的全部物资。李育退还坚守城池,光武攻打城池却没有攻克,因此带兵攻下了广阿。光武隆重犒劳士兵,向东围困钜鹿,在南栾迎战敌军,杀敌几千人。四月,光武进军围困邯郸,连战连胜。五月甲辰日,攻下了这座城池,杀了王郎。光武收缴了王郎的公文书信,发现自己部下和王郎勾结并诽谤污蔑自己的信件达数千封。光武并未查看这些信件,还召集众将领并当面烧毁了信件,说:“让辗转反侧的人安心吧。”
更始派遣御史拿符节封光武为萧王。这个时候,长安发生了政乱,各方势力都背叛了更始。光武准备攻击这些势力,先派遣吴汉在北边征发十个郡县的士兵。秋天,光武在鄡攻击铜马,吴汉率领精锐骑兵与光武在清阳会合。敌军多次挑战,光武闭营坚守;有出来抢夺财物的敌军,就攻击他们,断绝敌人的粮道。一段时间后,敌人的粮食吃光了,趁夜间逃离,光武追击敌人到了馆陶,大胜敌军。还没来得及接受所有敌人的投降,高湖、重连的军队从东南赶来,和铜马的残军会合,光武又与他们在蒲阳大战,战胜了全部敌人,并妆降了他们,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人仍不能安心,光武理解他们的心理,便下令让他们各自回到营地管束好自己的部队。又亲自乘轻骑巡检各部队伍。投降的人互相说:“萧王对我真心以待,推心置腹,怎能不为他以死效力!”因此众人都归服了光武。
Ⅱ 表 达(共65分)
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既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又是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
②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能熟读“春眠不觉晓”,吟诵“床前明月光”,咏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砺。 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A]对安顿个体心灵[B]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C]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
③大量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赋予了诗词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诗意中国》等,探索着诗词文化与旅行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引入诗词文化元素,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越来越多的美食、服饰、园林设计化用古诗词文化元素,大大拓展了诗词文化的创新空间。一声声诵读, 人们的情感记忆;一段段旅程,激活人们的情感共鸣;一部部影片,带人们 经典诗词;一系列创造性设计, 诗词意境。这所有的转化和创新, 文明薪火,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④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都可以成为诗词鼓舞人心、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大众传媒的助力,通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15.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吟诵(sòng) B. 熏陶 C. 馈赠(kuì) D. 激砺
16.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声声诵读, 人们的情感记忆;一段段旅程,激活人们的情感共鸣;一部部影片,带人们 经典诗词;一系列创造性设计, 诗词意境。这所有的转化和创新, 文明薪火,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A. 重温 再造 传承 唤醒
B. 唤醒 重温 再造 传承
C. 传承 唤醒 重温 再造
D. 再造 传承 唤醒 重温
17.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传承好诗词文化[A]对安顿个体心灵[B]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C]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D]
A. , B. , C. , D. 。
18. 下列所引的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既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又是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
B. 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能熟读“春眠不觉晓”,吟诵“床前明月光”,咏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
D.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都可以成为诗词鼓舞人心、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19. 将“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的转化创新大有可为”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 第②段开头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开头 D. 第④段开头
【答案】15. D 16. B 17. B 18. D 19.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D.激砺——激励。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重温:回想,复习知识;唤醒:叫醒的意思,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的意思;
传承:传递和继承;再造:重建;复兴。
结合“一声声诵读, 人们的情感记忆”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诵读使人们的情感记忆觉醒,故应选填“唤醒”;
结合“一部部影片,带人们 经典诗词”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影片带人们回想经典读诗词,故应选填“重温”;
结合“一系列创造性设计, 诗词意境”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创造性设计重建复兴了诗词意境,故应选填“再造”;
结合“这所有的转化和创新, 文明薪火”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这所有转化和创新,传递和继承了文明,故应选填“传承”。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结合“传承好诗词文化[A]对安顿个体心灵[B]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C]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分析,这是一整句话,故A处C处要用逗号隔开;“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是并列关系,故B处要用顿号隔开;D处属于句子的终结,故应使用句号。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D.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可将“诗词”放在“都可以成为”前面。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结合第②段可知,本段论述的是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
结合第③段“大量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赋予了诗词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美食、服饰、园林设计化用古诗词文化元素,大大拓展了诗词文化的创新空间”可知,本段在论述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各方面的转化创新;
结合第④段“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可知,本段在论述我们要传承诗词文化,强化文化自信。
故“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的转化创新大有可为”与第③段论述的内容相关,且起到了概括总结作用,故应放在第③段开头。
故选C。
七、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心理小实验:带着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五种动物到森林去探险,由于环境危险重重,探险中不得不放弃一些动物,你将先后放弃哪个动物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人选择的是首先放弃孔雀,因为孔雀没有用处,在危险中无法帮到自己。 而我的一位很有爱心的朋友却坚持要将孔雀留到最后,他说:“我有责任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孔雀。”
这种现象让我们发现:人生道路上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考虑得较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而不是自己对别人的付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背后的付出
当一轮金日挂于正午长空,窗外的蝉被炙热的阳光烤得直扑翅膀,地面像是铺了一层燃得正旺的炭火一般烧人脚心。
父母在做什么?他们穿梭忙碌在工作之中,弯腰暴晒在工地之中,唇焦口燥在连线通话之中,我们在做什么?清爽舒适的空调房内,可见的是闲适慵懒的身影……恣意无虑挥霍他们的汗水换取一时欢乐。父母辛勤劳累,不计一切的养育我们,不求回报。他们为儿女们奔走操劳,背后所付出的精力是穷极一生的。
当雄雄大火汹涌吞噬无尽丛林生命时,不畏险阻挺身而出的是消防员。他们恪尽职守,为人民与国家奉献了自己宝贵短暂的一生,舍小家为大家,不计回报。我们安全无忧生活在平安盛世之中,为我们背负苦难的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甚于连姓名都不为人民所知的英雄,为了国家社会人民牺牲了自我。
当法外狂徒不断触碰法律法规的临界线,危害社会公民时,首当其冲的是警察。他们公正无私、深明大义,不畏强暴始终奔赴在前线,为国家的安定不惧生命危险缉拿罪犯。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沉默着,为我们铲除威胁隐患。
当疫情肆意散播在全国时,大量医务人员和防控人员奋战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病房里,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满是雾气的护目镜,忍受着医用口罩勒出来的伤痛。
但是,他们毫无怨言,兢兢业业,他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我们生活在安康无虑的太平盛世,自以为社会安定美好,但暗流涌动的危险却无时不刻潜伏在身边。即便再大的困难与威胁,也有心怀家国的英雄迎面直上,他们为国家,为了亲人,不计回报格尽职守。正应了孔明先生的那句“奉命于危难之间”。
所以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背后替我们担负着苦难,负重前行罢了。让我们致敬这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材料通过两种人对待孔雀的不同态度,呈现出两种境界的选择:一种是考虑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无法帮到自己的就舍弃);另一种考虑的是,自己对他人的付出(有责任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孔雀);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这种现象让我们发现:人生道路上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考虑得较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而不是自己对别人的付出”可知,由两种人的态度,引申出我们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选择的两种态度:一个境界低,一个境界高;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利己,一个利他。我们写作时,要扣住对关键句的理解,写自己面临人生选择时的考虑:人生道路上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自己对别人的付出,强调“为他人付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危险的境地面对选择时,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付出。
第二,立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我们可从以下角度立意:1.人们在作选择时,常过多考虑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却不太考虑自己对他人的付出。这是自私自利的。对社会非常有害。2.也有人,作选时常常考虑自己对他人的付出,却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付出。这是高尚无私的付出。3.选择时只考虑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对社会非常有害。多考虑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社会上才会充满爱。
第三,选材。我们可从“为什么”的角度入手,探究“为他人付出”的意义。从小处说,为他人付出,个人能变得有爱心、愿奉献,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从大处看,人人为他人付出,才会心有大爱,才能创造温暖的社会氛围。如:①懂得为他人付出,人才不会自私自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呵护弱者。②懂得为他人付出,在关键时刻人才会恪守道德良知。③在人生中面临选择的时候,更多考虑自己对别人的付出,才会做到无私奉献,心有大爱。还可从“怎么做”的角度入手,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为他人付出”。如:①为他人付出,需要我们心中有爱,无私奉献。②为他人付出,需要我们做人、做事不自私自利。③为他人付出,需要我们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④为他人付出,需要我们在危险之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他人牺牲自我利益。2024届九年级适应性训练题
语 文 试 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本试卷共8页,七大题,20小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 阅读(共55分)
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锤炼语言
铁 凝
①作家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怎么锤炼呢 方法之一就是不停地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阅读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阅读对我们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绝对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每个人不管他生活经历多么丰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经历,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从哪儿来呢 还是从书本上来。而且,书本还可以帮助你消化你所拥有的生活。
②最初读书的时候,还是应该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读。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有了基础之后,读书便越杂越好。比如写小说不要只读小说。作家贾大山说,因为你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米饭,你也说不出馒头是怎么个好吃。只有当你吃过了烙饼、米饭等等,有了比较,你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馒头。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都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
③看书的时候,我就琢磨,别人写的内容,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 比如契诃夫写的这句:“他的下巴颏就像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婴儿粉红色的脚后跟儿本来是一个很可爱的形象,可要是长在这么一个官僚的脸上,多么令人恶心!短短一句,这个力度就有了。这种大家的表现力是了不起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学的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只是将读故事当一种消遣,你一定要带上研究的眼光,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用心琢磨他们怎样处理笔下的形象,无形中你就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去表现生活的。
④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依靠语言。语言的锤炼,是我们表现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锻炼。“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就是说,你想让你笔下这座山画得特别高,可是,你再画也画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那么,如果你不让这个山整个的出来,可以有云层,有雾来遮挡这座山,这时,你笔下山的高度就无穷尽了,比你直接从头到脚画一座大山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语言的锤炼,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在限制中求自由,表达丰富的语意,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
⑤有些作家常跟我说,怎么说一件事越说越没意思呢 具体的描写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说里有些事要交代清楚。交代的过程最不好写,所以叙述语言的锤炼很重要。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更应是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说话,关键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说法。只有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说法,语言才不仅仅是作品的工具,只用来平实呈现对象,而不能生动表现形象。经过锤炼的语言,成为文学形象的一部分,就能把生活中看来没意思的东西写出意思来,在没意思当中发现意思。
1. 作家为什么要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作家锤炼语言的路径之一。
B. 阅读可以帮助作家获取间接经验。
C. 阅读让人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经历远比自己丰富。
D. 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生活经历。
2. 作家应该怎样阅读?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阅读的起点可以是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B. 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可以逐渐扩大、变杂。
C. 阅读时要研究语言简短且有表现力的作品。
D. 阅读时应从写作角度研读作品的表现方式。
3. 关于“锤炼语言”的价值,作者表达了哪两点看法?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这没什么可担心的
张 丰
①有两个在成都的女孩,拍了一段关于自己“失败”的视频。她们都毕业于211大学,是同班同学。一个女孩毕业后先到某互联网大厂工作,5年内换了十几份工作,现在存款只有5000元;另一个女孩,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编剧,但上一份工作却是火锅店的服务员。
②有些人说她们成了“废物”。她们说:“成为‘废物’,其实也没什么。”视频中的她们,笑得自然而开心。如果她们是我的女儿,我看到这样的视频会很开心,可能还会偷偷给她们转点生活费。
③但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出“成为废物”这样的表达。“废物”是“躺平”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躺平”是静止,是零;“废物”就是继续向下,是负数。家长忧虑的,是年轻人失去斗志和雄心。
④他们在生气的时候,有时会骂自己的孩子是“废物”。现在孩子们竟然主动把这个标签认领了,这还了得。大学毕业5年才存了5000块钱,这当然不多。但是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真的在乎孩子存多少钱,毕竟“月光族”很多,靠信用卡或者“花呗”生活的年轻人也不少。让他们无法容忍的是年轻人的这种态度——“成为废物”还喜气洋洋。
⑤但不管“躺平”还是“废物”,可能都只是语言学事件,而不是真正的行动。 就这两个女孩来说,真的要做“废物”的话,她们就不会在冬天的晚上到郊外烤火拍视频了。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她们在这条爆款视频中运用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创意,剪辑,对公共情绪的把握和表达——她们不但是好学生,还是出色的自媒体工作者。
⑥大部分宣称要“躺平”或者“成为废物”的人,并不是不努力,只是不想再过长辈们期望的那种生活了。“60后”和“70后”,是有“增长情结”的两代人。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经济每年都在增长,而他们也有一种心理同构。很多人都喜欢为自己规划一个连续增长的人生。每年元旦和春节,都有人在朋友圈进行“财富”总结:住房日益宽敞,收入与日俱增,即便是对读书和旅行这样的事,也会加以量化,让人看到它的增长。他们为眼前的增长而欣喜,对未来的增长充满希望。他们要求自己的生活必须是一个向上的箭头,中间不能有停顿或折返。
⑦对“90后”或者“00后”来说,要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似乎变得十分困难。这未必是坏事,他们有条件做一些更浪漫的梦。如果说上一代人更看重“时间”(效率至上)的话,年轻一代更在乎的就是“空间”(个人的自由)。
⑧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开始流行“间隔年”,也开始赞美“无所事事”。他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改变了——有趣比有钱更重要。
⑨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年轻人要捍卫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一个喜欢滑雪的人,可能到全国各地的滑雪场去滑雪,花掉大量金钱和时间,他得到的是什么 既不是更好的运动成绩,也不是失重的快感,而是那个“独特的自我”。
⑩这真没什么可担心的。这样的“废物”谁不爱?说到底,上一代人也曾渴望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没有条件罢了。现在,人们会在年轻人身上看到理想生活的实现。不只热爱收入或者存款的“增长”,他们就会年轻更久。
4. 从第①段内容来看,为什么有些人会说两个女孩成了“废物”?请简要概括。
5. 读③~④段,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自认“废物”的原因。
6. 读第⑥段,说说作者认为长辈们“期望”着怎样去生活。
7. 读⑦~⑨段,面对这样的“废物”,作者为什么说“这真没什么可担心的”?
三、
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 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做粉碎。 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理! 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请起,且把这厮监下。”众人皆喜。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 宋江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卤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最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兄弟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因此潸然泪下。”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 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宋江道:“众兄弟听说,今皇上至圣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席散,各回本寨。
8. 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9. 从选文中李逵的表现来看,他具有哪些特点?
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 邻
【唐】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0.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乌角巾”“未全贫”表明锦里先生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
B. 从颔联中可以看出,诗人因南邻家中客来客往、儿童嬉戏、鸟雀不惊而欣喜
C. 从颈联中的“四五尺”“两三人”可推知入秋后河道水浅、小船摆渡的生活环境。
D. 尾联中“江村暮”“月色新”表明诗人在邻家流连至夜晚,体现了主人热情、邻里和谐。
五、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时,王郎大将李育屯柏人,汉兵不知而进,前部偏将朱浮、邓禹为育所破,亡失辎重。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育还保城,攻之不下,于是引兵拔广阿。光武大飨士卒,东围钜鹿,逆战于南栾,斩首数千级。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 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 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光武将击之,先遣吴汉北发十郡兵。秋,光武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数挑战,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绝其粮道。 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 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亡失辎重 亡:丢失
B. 于是引兵拔广阿 拔:攻克
C. 会诸将军烧之 会:适逢
D. 绝其粮道 绝:断绝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A.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B.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C.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D. 光武在后闻之/收浮禹散卒/与育战于郭门/大破之/尽得其所获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光武率领的汉军不知王郎的大将李育驻扎柏人,被他劫走军用物资。
B. 光武连破数城,战无不胜,于长安政乱中大破叛军,因此被立为萧王。
C. 光武火烧属将与王郎勾结的几千封密信,让内心不安的人放心跟随。
D. 光武镇压叛军,平定了四方叛乱,分封投降的首领,让他们心悦诚服。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
Ⅱ 表 达(共65分)
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既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又是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
②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能熟读“春眠不觉晓”,吟诵“床前明月光”,咏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砺。 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A]对安顿个体心灵[B]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C]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
③大量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赋予了诗词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诗意中国》等,探索着诗词文化与旅行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引入诗词文化元素,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越来越多的美食、服饰、园林设计化用古诗词文化元素,大大拓展了诗词文化的创新空间。一声声诵读, 人们的情感记忆;一段段旅程,激活人们的情感共鸣;一部部影片,带人们 经典诗词;一系列创造性设计, 诗词意境。这所有的转化和创新, 文明薪火,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④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都可以成为诗词鼓舞人心、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大众传媒的助力,通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15.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吟诵(sòng) B. 熏陶 C. 馈赠(kuì) D. 激砺
16.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声声诵读, 人们的情感记忆;一段段旅程,激活人们的情感共鸣;一部部影片,带人们 经典诗词;一系列创造性设计, 诗词意境。这所有的转化和创新, 文明薪火,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A. 重温 再造 传承 唤醒
B 唤醒 重温 再造 传承
C. 传承 唤醒 重温 再造
D. 再造 传承 唤醒 重温
17.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传承好诗词文化[A]对安顿个体心灵[B]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C]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
A. , B. , C. , D. 。
18. 下列所引的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既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又是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
B. 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能熟读“春眠不觉晓”,吟诵“床前明月光”,咏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
D.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都可以成为诗词鼓舞人心、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19. 将“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的转化创新大有可为”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 第②段开头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开头 D. 第④段开头
七、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心理小实验:带着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五种动物到森林去探险,由于环境危险重重,探险中不得不放弃一些动物,你将先后放弃哪个动物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人选择的是首先放弃孔雀,因为孔雀没有用处,在危险中无法帮到自己。 而我的一位很有爱心的朋友却坚持要将孔雀留到最后,他说:“我有责任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孔雀。”
这种现象让我们发现:人生道路上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考虑得较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而不是自己对别人的付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