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记述了孔子东游,路遇两个孩子辩论太阳远近,最终孔子也竟然不能作决断的事情,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文中的两个小儿,围绕日之远近展开辩论,有理有据,自信大方,天真可爱、善于观察、能言善辩的人物特点跃然纸上。孔子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的言行描写,但是一句“不能决也”,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言行,体会他的谦虚、诚实,这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文中的两个小儿,说明自己的观点时,都有理有据,举出了具体的事例,而且还运用了比较、反问等辩论方法,来增强辩论的效果。这为本课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讲的是与孔子有关的事情,却出自《列子·汤问》。那么,列子写这个故事,又想揭示怎样的观点呢?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以感悟,这也为我们创设了思考的空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对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并能背诵课文。2.能运用参考注释等多种方法,理解字句意思,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和依据。3.情境中角色扮演,模仿古代小儿进行“辩斗”,体会文中人物特点,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体会两小儿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孔子身上实事求是的品质。教学过程导入 复习回顾,揭示新课1.读一读,背一背《学弈》。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提示“辩”的写法,中间是个言字旁,因为辩论是需要运用语言的。说说什么叫“辩日”。(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3.了解这篇课文的出处和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 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代表作《列子》,《汤问》是《列子》中的一个部分。任务一 通读课文,感知“辩斗”故事1.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指名朗读,相机指导朗读的节奏停顿。提示: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节奏停顿,该停顿的地方,做到声断气不断。3.学生齐读课文。任务二 借助导图,梳理“辩斗”内容1.出示课文第一句话:◇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理解词语“东游”和“辩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公元前517年, 孔子55岁时,因对鲁国君臣沉迷于声色而深感失望,于是离开鲁国,带着他的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传播他的仁政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相传见证了两小儿的一场激烈的辩论。2.那么,两小儿究竟在辩论什么呢?请大家借助教学单上的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提示:填写时可以摘录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3.交流,反馈,相机引导理解文言字句:(1)辩论,肯定有一个主题,或者叫话题。那么两小儿辩论的主题是什么呢?(2)辩论,一般有正方和反方,双方会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小儿甲和小儿乙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呢?反馈,相机理解文中词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先说说重点词“以”和“去”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3)辩论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充分理由和依据。那么,两小儿各自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反馈,相机立即文中词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出示图片,了解“车盖”和“盘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儿甲的依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理解重点词“沧沧凉凉”“探汤”,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儿乙的依据。(4)根据思维导图,再次复述一下两小儿辩斗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熟悉文中的词句。任务三 创设情境,体验“辩斗”现场两小儿的辩斗,究竟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穿越时空,到两千多年前去体验体验?1.师生互动,示范辩斗。出示最佳辩手评价标准:①语言清晰流畅,有自信☆☆②配上动作手势,有气场☆☆③辩斗多个回合,不服输☆☆2.同桌互动,进行辩斗。之后自己给自己的表现评个星。3.推荐辩手,当众“辩斗”,并进行评价。4.评价两个小儿的人物特点。刚才,我们扮演了两个古代的小儿,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辩斗。那么,从这番辩斗中,你感到这是两个怎样的小儿呢?交流,相机板书:善于观察、能言善辩任务四 聚焦“不能决”,感受“圣人”胸怀1.两位小儿,能言善辩,那么,作为这场辩斗的见证者和主席,会做出怎样的裁判呢?出示语句: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结合注释,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2.孔子竟然不能做出裁判和决断!你知道孔子是谁吗?学生说说对孔子的了解,之后出示人物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当时公认的最博学的人,被尊为“至圣先师”。3.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大的圣人,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儿竟然说——孰为汝多知乎?想象一下,听到两小儿这样的评价后,孔子会会怎么回应呢?交流,预设,之后呈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学海无涯,学无止境。4.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交流评价,相机板书:虚怀若谷、实事求是任务五 运用常识,回应“辩斗”关切1.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那个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对宇宙的了解和探索,还相当有限。所以,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没法解释两个小儿的疑惑。那么,同样一个太阳,为什么两小儿会得出完全相反的观点呢?你发现了吗,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交流,预设:小儿甲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远近。小儿乙根据冷热感受来判断远近。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2.你能运用现代科学常识,给两位古代的小儿科普一下吗?太阳的大和小是怎么回事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与参照物有关。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它的参照物是地平线,太阳和地平线比较,就显得大一些。当太阳升到空中的时候,它的参照物就变成了整个天空了,太阳和天空比较,就显得小一些了。太阳的冷和热是怎么回事呢?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阳光是斜射到地面上的,接受的光和热也比较少,所以感觉比较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光更接近直射地面,接受的光和热也多得多了,所以感觉比较热。3.读一读,背一背《两小儿辩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