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二框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各种人身权的内容与法律保护。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政治认同: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要内容。 科学精神:人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法治意识:侵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公共参与:在互联网活动中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重点: 了解民法保护人身权利的表现。 难点: 理解如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自主预习】
一、生命健康俱可贵
1.人身权
(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原因)
① 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
② 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③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2)人身权的内容:自然人享有 、 、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名词点击】:人身自由、人格尊严
①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②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1)地位: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 的权利。
(2)重要性:
①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 。
②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 。
③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3)要求:
①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 。
②我们在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同时,也负有不得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4)侵权民事法律责任:根据 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 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P7相关链接)
【区分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1)健康权:指自然人以其身体外部组织的完整和身体内部生理机能的健全,使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侧重机能健全)——损害健康,致人患病(致病)
(2)身体权:公民维护其身体完整的人格权, 并自由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人体组织的人格权。(侧重身体完整)——伤害身体的完整性(致残)
(3)生命权:指公民为维持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受他人非法剥夺的权利。在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时,即是典型的侵害生命权的情形。(侧重生命延续)——致人死亡,非法剥夺生命(致死)
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1)含义: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 。
(2)特点: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 。
(3)姓名权在生活中的体现:自然人有权依法 、使用、 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 、盗用、 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相关链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 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 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 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区分2】决定权、变更权、使用权
①决定权: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
②变更权: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使用权: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区分3】干涉、盗用、假冒
①干涉:指无正当理由干涉他人对姓名的决定、使用、变更或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
(例如:养父母强迫养子女更改姓名。)
②盗用:指未经姓名权人同意或授权,用被盗用人的名气提高自身或品牌名气,目的是获得商业利润。(例如,打着名人的旗号宣传本公司;甲擅自以某教授名义为自己的作品作序)
③假冒:即冒名顶替,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例如:冒充“齐玉苓”的名字,借用齐玉苓的考试成绩上大学,致使齐玉苓名落孙山;拿姐姐的身份证去登记结婚;)
【拓展补充1】姓名权侵权表现与侵权责任:
(1)侵权表现:
①干涉他人姓名的决定,强迫或阻碍他人使用姓名的。
②强迫他人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姓名的,如强迫他人放弃笔名或者艺名等。
③盗用他人姓名发布非法言论、参加社会活动、抬高自己身份或者谋求不当利益等。
④冒名顶替、冒充他人姓名参与民事活动以谋取私利,冒用他人姓名发表作品,假冒他人名称缔结合同,等等。
(2)侵权责任:
①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权利侵害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②除上述责任外,如果存在获利行为,侵权人则应适当赔偿他人损失;如果构成精神伤害,被侵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
【特别提醒】以侮辱方式使用他人姓名、故意错误使用他人姓名、给他人取“浑名”或“绰号”等,均属于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
2.肖像权
(1)肖像: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 。(注意:不限于自然人的面部特征)
(2)肖像权:自然人享有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3)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 他人的肖像权。
【拓展补充2】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
①未经允许擅自使用。
②以营利为目的。
【拓展补充3】下列情况属于合理使用他人肖像,不构成侵权:
①新闻报道拍摄照片和影像。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相关人物的肖像,使观众了解真相。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不构成侵害被曝光者肖像权(如报道政治活动时使用了某政治家的肖像)
②通缉逃犯和罪犯而使用他人肖像。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或为国家利益举办特定活动使用公民的肖像。
③为记载或宣传特定公众活动使用参与者的肖像。因为公民参与此类活动中,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处分了自己的肖像权,对其肖像在此活动中加以使用,不构成侵权。
④基于科研和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使用。如为医学试验、法医学教学在课堂上向学员展示病人或者接受法医鉴定的受害人的肖像。
⑤为肖像权人自身的利益使用其肖像。如为肖像权人具备某种特殊技能所做的广告中使用其肖像;在寻人启事中使用失踪人的肖像等。
三、名誉隐私不可侵
1.名誉权
(1)名誉: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 。
(2)名誉权: 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3)荣誉权: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 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区分4】名誉权与荣誉权
注意:若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
【拓展补充4】名誉权侵权要件
①主观上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的故意
②客观上实施了贬损他人人格的行为
③上述行为为不特定的第三人知晓
④侵权对象指向了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拓展补充5】侵权形态:
(1)侮辱:书面、口头、暴力形式进行人身攻击;
(2)诽谤: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4)批评文章内容基本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5)批评文章反映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6)描写真人真事或事实上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2.隐私权
(1)隐私:隐私是自然人的 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 、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法律保护个人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例如——偷拍;擅入他人民宅、侵入他人邮箱;监视、跟踪、发送垃圾短信、拨打骚扰电话;
擅自泄露、公开他人的隐私。
(3)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
①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 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 进步的体现。
③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 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要求:
①个人信息与 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 ,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
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 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区分5】正确区分名誉权和隐私权
(1)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名誉权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损害名誉往往是采取侮辱、诽谤的方式。
(2)隐私是自然人不愿公开的秘密,只能为自然人所有,侵害表现为公开散布。
【区分6】比较公民人身权
法律允许 法律禁止
生命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权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姓名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肖像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名誉权 荣誉权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隐私权 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体系构建】阅读教材,构建本框题的知识体系,并提炼出本框题主要观点、列出提纲。
【问题与活动一】
“山寨”林某某在酒吧驻唱,并且将演出的海报抄袭成歌手林某某演唱会的海报,骗取粉丝捧场。该“山寨” 林某某通过这种手段,两年就获利百余万元。后来, “山寨”林某某被歌手林某某的经纪人发现并警告后, 依然没有停止模仿的步伐,继续打着歌手林某某的称号赚钱。
“山寨”林某某是否侵犯了该歌手的肖像权和姓名权 请说明理由。
【问题与活动二】
某服装店店主怀疑来店购物的小雨偷了店里的衣服,于是将视频截图发到网络上求“人肉搜索”。众多网民参与人肉搜索”。小雨的个人信息被曝光,同学、朋友对其指指点点,网上也是一片辱骂之声,小雨几乎因此精神崩溃。
(1)观察生活中人们对“一米线”的实际遵守状况,谈谈你对“一米线”的看法。
(2)未成年人是否有隐私?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如何正确处理相关的问题?
(3)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问题反馈】
1.在某市农村文化礼堂巡回演出中,赵某拍摄到演员马某的剧照并制成表情包,配上“黑不溜秋土包子”的侮辱性文字,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导致他人对马某的挖苦、嘲讽。赵某侵犯了马某的( )
①名誉权 ②身份权 ③隐私权 ④人格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王某在闲鱼上于某处购买某品牌服饰,但收货后认为并非正品,向于某索赔遭拒。后王某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显示“免费送。骗子那刚买的,仿的仿的仿的说三遍”,附图为于某闲鱼主页截图及其购买的外套图片。随即于某也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为王某在微信账号上与其家人合照的头像照片,商品定价为0.1元。据此判断( )
①王某未侵犯于某的名誉权 ②于某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
③于某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 ④于某侵犯了王某的肖像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现代社会,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和宝贵资产。这其中,个人网络行为信息,因其能够转化为潜在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源,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经济价值,也成为各类网站和手机应用追逐的对象。为强化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规定企业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应取得本人明确同意,同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体现
②大数据时代,公民的名誉权容易受到侵犯
③民法典的颁布能够确保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④民法典实施可以减少侵害公民合法权利行为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小林在全市中学生游泳比赛中荣获200米自由泳冠军,学校将其荣获冠军的照片贴在宣传栏内表彰。同学小张恶作剧,用笔在其获奖照片旁边写上了“黑猴子”三个字。本案中,小张侵犯了小林的( )
A.姓名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荣誉权
5.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这是中国首部针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该法释放出了国家决心整治市场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信号,标志着我国网络数据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国家在立法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④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干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村民赵某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在一儿一女均达到法定上学年龄时,他只让儿子上学,而把女儿留在家中帮忙干活,并常年殴打女儿。事件披露后,警方对赵某实施刑拘,检察院提起公诉、在本案中,赵某主要( )
①侵害了女儿的人身自由权 ②侵犯了女儿的生存权
③侵犯了女儿受教育的权利 ④侵害了女儿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是( )
①杀人 ②家养的动物咬伤他人
③教室里的日光灯自然脱落砸伤了学生 ④装鬼吓人导致他人精神分裂
⑤当众辱骂他人 ⑥故意把公民的照片当靶子射击
⑦捏造事实中伤他人 ⑧排污使人中毒致残
A.①②③④⑧ B.①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⑥⑦
8.朱某和郑某是同乡,也是同到某市推销眼镜的个体户。两人在摆摊经营中,为摊位发生争执,相互辱骂,经市场监管部门协商解决。郑某自认为受辱甚大,蓄意报复。因此,以同乡人的名义向朱某的父亲发送短信。假称朱某已故,火速来某市。朱某的父亲收到短信后,全家悲痛,积极安排后事;朱某的两个弟弟赶到某市后,见朱某无恙,始知受骗,虚惊一场。为此,朱某起诉到法院,要求郑某赔偿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本案中,郑某( )
A.侵犯了朱某的姓名权 B.侵犯了朱某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C.侵犯了朱某的隐私权 D.侵犯了朱某的名誉权
9.得知自己的硕士学位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基于委托认定为不真实,某大学副校长以学位中心侵犯自己姓名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为由将其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撤销学位中心的认定并赔偿自己精神损失1万元。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行为( )
A.不合法,侵犯了自然人的人身自由权 B.不合法,侵犯了自然人的姓名权
C.合法,未侵犯该自然人任何合法权益 D.合法,基于委托进行的认定都是合法的
10.在一起侵权案中,被告是有数十万关注者且经认证的某综艺节目自媒体账号,其发布对某艺人的侮辱性言论后,关注者纷纷阅读、评论并转发,传播范围迅速扩大。从法律角度看,被告的行为( )
①侵犯了该艺人的名誉权 ②侵犯了该艺人的隐私权
③侵犯了该艺人的人格权 ④侵犯了该艺人的姓名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数据既属于企业的战略资源,也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此重要的资源,却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乱象,最典型的当属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比如,同样的行车路线,使用不同手机系统的用户会支付不同的费用;同样的外卖订单,会员享受的优惠居然比普通用户还要少;当用户在出行平台上频繁搜索某地机票的时候,价格会上调,而换一部手机再搜索,低价机票又会出现。大数据杀熟( )
①侵害了公民的人格权 ②侵害了公民的身份权
③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④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2020年6月,山东省冠县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陈某某因冒名顶替他人获取大学文凭被某街道办事处解除聘用合同,冠县纪委监委已对顶替者陈某某立案审查,并将其涉嫌违法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陈某某冒名顶替他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
②陈某某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③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姓名
④陈某某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甲无故被乙的狗咬伤,要求乙赔偿医药费,乙认为甲被狗咬伤与自己无关,拒绝赔偿。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的财产权受到了侵犯 ②甲乙之间的纠纷属于民法所调整的侵权纠纷
③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④乙拒绝赔偿是合理的,因为乙未指使狗咬伤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王甲经法定程序将名字改为与知名作家相同的“王乙”,并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上署名“王乙”以增加销量。该知名作家王乙将“王乙”诉至法院。本案中( )
A.“王乙”侵犯了作家王乙的姓名权 B.“王乙”侵犯了作家王乙的隐私权
C.“王乙”没有侵权,不需要赔偿损失 D.“王乙”侵权,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15.黄某是一位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中医,某天,黄某意外发现,自己看诊的照片被一家网店用于其化妆品的宣传推广。黄某认为,该网店对其产品进行夸大宣传,大量用户在使用该产品后发现没有效果,遂在网站上发表了大量不良评价,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于是黄某将该网店告上法院,要求该网店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网店侵犯了黄某的肖像权 ②该网店侵犯了黄某的姓名权
③该网店应该向黄某赔礼道歉 ④该网店不用赔偿黄某的损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人肉搜索”兴起以来掀起的波澜可谓是一浪更比一浪猛。2020年3月1日起,《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施。该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1)《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治理恶意“人肉搜索”行为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人肉搜索”现象说明在网络空间中怎样做一个懂得尊重他人隐私的文明网民。
17.2020年4月25日,消费者田某在某超市购买了酸奶饮料,其孙子喝下后却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田某遂与超市方面发生争执,经工商部门调解后和解。事发后,该市工商局对本地相关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当地5批次乳饮料不合格,其中2个批次样品存在细菌总数、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当地政府表示将配合媒体一起密切关注此事。
(1)材料中男孩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厂家应承担什么责任?
(2)相关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是否侵犯了厂家的名誉权?
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导学案 答案
【问题与活动一】
①“山寨”林某某既侵犯了歌手林某某的肖像权,也侵犯了歌手林某某的姓名权。
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山寨”林某某利用歌手林某某的演唱会海报吸引粉丝参加自己的商演赚取佣金等行为属于侵犯歌手林某某的肖像权。
③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山寨”林某某没有停止模仿的步伐,继续打着歌手林某某的称号赚钱,属于冒用他人姓名的行为,侵犯了歌手林某某的姓名权。
[解析]本题考查肖像权和姓名权。首先要回顾教材,明确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内涵,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相关的有效信息。答题时,要注意材料和观点的结合。
【问题与活动二】
(1)“一米线”有助于提醒人们尊重个人隐私。
(2)未成年人同样有隐私,法律同样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同样要互相尊重隐私。
(3)“人肉搜索”现象通常是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问题反馈】
1.B
【详解】①④:赵某拍摄到演员马某的剧照并制成表情包,配上“黑不溜秋土包子”的侮辱性文字,侵犯了马某的人格权;又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导致他人对马某的挖苦、嘲讽,侵犯了马某的名誉权。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题干中未涉及身份权、隐私权,故②③排除。选B
2.C
【详解】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王某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显示‘免费送。骗子那刚买的,仿的仿的仿的说三遍’,附图为于某闲鱼主页截图及其购买的外套图片”,说明王某侵犯了于某的名誉权,①不符合题意。
③: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隐私权是法律规定自然人享有的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于某没有侵犯王某的隐私权 ③不符合题意。
②④: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于某也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为王某在微信账号上与其家人合照的头像照片,商品定价为0.1元”,于某侵犯了王某的肖像权和名誉权,②④正确。故本题选C。
3.B
【详解】①④:保护个人网络行为信息是保护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体现,民法典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法典实施可以减少侵害公民合法权利行为发生,①④正确。
②: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名誉权,本项不符合题意,②排除。③:本项中“确保”说法绝对,③排除。故选B。
4.C
【详解】C:名誉,是指人们对于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同学小张恶作剧,用笔在其获奖照片旁边写上了“黑猴子”三个字。本案中,小张侵犯了小林的名誉权,故C入选。ABD:材料并未涉及姓名权、肖像权和荣誉权,故ABD不选。故选C。
5.C
【详解】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①错误。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这是中国首部针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该法释放出了国家决心整治市场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信号,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②符合题意。③:《个人信息保护法》释放出了国家决心整治市场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信号,标志着我国网络数据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表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③符合题意。④:《个人信息保护法》释放出了国家决心整治市场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信号,表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干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6.D
【详解】①: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体的自由权利。材料未体现赵某侵害了女儿的人身自由权,①不符合题意。②:生存权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材料未体现赵某侵犯了女儿的生存权,②不符合题意。③④:“村民赵某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在一儿一女均达到法定上学年龄时,他只让儿子上学,而把女儿留在家中帮忙干活,并常年殴打女儿。”可见,赵某侵犯了女儿受教育的权利和女儿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A
【详解】①②③④⑧: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害,①②③④⑧正确。⑤:当众辱骂他人,这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⑤排除。⑥:故意把公民的照片当靶子射击,这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⑥排除。⑦:捏造事实中伤他人,这侵犯了公民的人格权,⑦排除。故选A。
8.D
【详解】A:被告是以同乡人的名义捏造事实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他没有假冒他人的姓名,不构成侵犯他人的姓名权,A与题意不符。B:郑某并未导致朱某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侵犯,B与题意不符。C:被告郑某捏造朱某死亡的事实,对其亲属进行欺骗、愚弄,这种行为是对他进行莫大的侮辱、诽谤,损害了他的人格尊严。因此,郑某的行为侵害了朱某的名誉权,而不是隐私权,C排除。D:被告郑某捏造朱某死亡的事实,对其亲属进行欺骗、愚弄,这种行为是对他进行莫大的侮辱、诽谤,损害了他的人格尊严。因此,郑某的行为侵害了朱某的名誉权,D正确。故本题选D。
9.C
【详解】C:学位中心作出的认定不存在过错,亦未造成对该副校长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损害,学位中心是基于委托对学位进行认定,认定目的是打击学位造假。因此,即使未经本人允许,该认定行为也没有侵犯该副校长的姓名权、名誉权和荣誉权,未侵犯该副校长任何合法权益,故C正确。AB:选项AB两项判断错误,故AB不选。D:“基于委托进行的认定都是合法的”说法错误,故D不选。故本题选C。
10.B
【详解】①③: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材料中,被告发布对该艺人的侮辱性言论后,关注者纷纷阅读、评论并转发,传播范围迅速扩大,这侵犯了该艺人的名誉权、人格权,①③符合。②: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题目并没有涉及侵犯了该艺人的隐私权,②排除。④: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该账号也没有冒用和盗用他人姓名,没有侵犯了该艺人的姓名权。④排除。故选B。
11.B
【详解】①③“同样的行车路线,使用不同手机系统的用户会支付不同的费用;同样的外卖订单,会员享受的优惠居然比普通用户还要少;当用户在出行平台上频繁搜索某地机票的时候,价格会上调,而换一部手机再搜索,低价机票又会出现。”说明大数据杀熟侵害了公民的人格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未涉及公民的身份权,②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未涉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2.B
【详解】①④:法律规定,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陈某某冒名顶替他人获取大学文凭,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①④正确。②:材料未体现陈某某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②排除。③:在成年之后,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姓名,但是应当遵守姓名户籍管理的相关规定,本项说法不准确,③错误。本题选B项。
13. C
【详解】②③④:甲乙之间的纠纷属于民法所调整的侵权纠纷,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甲无故被乙的狗咬伤,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②③正确,④错误。①:本案中乙的财产权并未受到侵犯,①排除。本题选C项。
14.D
【详解】A:王甲经法定程序将名字改为“王乙”,这说明“王乙”并没有侵犯作家王乙的姓名权,故A说法错误。B:本案中“王乙”并没有侵犯作家王乙的隐私权,故B说法错误。CD:公民虽享有姓名权,但“王乙”署名的方式误导了读者,侵犯了作家王乙的合法权益,违背了诚信原则,所以“王乙”侵权,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故D说法正确,C排除。故本题选D。
15.A
【详解】①: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等,应认定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因此该网店侵犯了黄某的肖像权,①正确。②:材料未涉及黄某姓名权的问题,②排除。③④:该网店未经黄某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了黄某的肖像,侵犯了黄某的肖像权,该网店应当停止侵害并向黄某赔礼道歉、赔偿损失,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选A。
16.
(1)恶意“人肉搜索”行为侵害民事主体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2)尊重他人隐私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尊重自己。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树立相互尊重的思想。
17.
(1)男孩的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了侵害。厂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该报道内容属实,是新闻单位对生产经营者的监督和对公众知情权人身权的保护,并不侵犯厂家的名誉权。
【分析】
本题两问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详解】
(1)本题要求材料中男孩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厂家应承担什么责任,“该市工商局对本地相关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当地5批次乳饮料不合格,其中2个批次样品存在细菌总数、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说明男孩的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了侵害,厂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本题设问要求说明相关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是否侵犯了厂家的名誉权,如果该报道内容属实,是新闻单位对生产经营者的监督和对公众知情权、人身权的保护,并不侵犯厂家的名誉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