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目标】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素养目标】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目标任务 主干内容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素养达成 1.分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各自特点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2.家国情怀:学习亚非拉人民为获得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权意识。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
背景 历史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争取独立的火种
经济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思想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时机 ①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②美国的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过 程 法属海地 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西属拉美 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经过多年征战,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葡属巴西 1822年,巴西摆脱了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影响 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但拉美国家并未真正摆脱殖民压迫
2.19世纪至20世纪初
背景 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1823年,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力干涉,实行了“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典型地区 巴西建立共和国 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①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②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系统认知] 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由于拉美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亚洲的觉醒
背景 政治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经济 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思想 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条件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
过程 ①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②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伊朗立 宪革命 时间 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
成果 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影响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中国 辛亥 革命 性质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②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系统认知] 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逐渐向近代化国家迈进。
三、非洲的抗争
事件 概况 结果
埃及的抗英斗争 ①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②1882年,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 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苏丹马赫迪起义 ①1881年,苏丹爆发大起义; ②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起义者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①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 ②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 ③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 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系统认知] 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由于非洲大多数国家发展水平比较低,其反侵略斗争呈现出徘徊型的特征。
探究点 民族意识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任务驱动 
1.——拉美实现独立的原因与缺陷
[材料一] 到18世纪后半叶,拉美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各地相继出现了商业中心。到18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殖民地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拉丁美洲的革命深深受益于同时代欧洲和北美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理想深刻影响了整个南北美洲受过教育的少数人的心智。……美国独立战争……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几年后,法国大革命向人们提供了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推翻专制统治的实例,而同时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完全忙于欧洲事务,结果给新世界提供了一个向这两个国家的统治发起挑战的难得机会。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西班牙、葡萄牙统治时期,拉美的大量土地就掌握在极少数大地主手中,形成大地产制。独立后绝大多数大地产更加扩大……大地产保留了对农民的封建半封建剥削……大种植园发展单一作物制,生产与销售受外国控制,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拉美各国在政治上形成“考迪罗”制。大地主与天主教会、军阀结成联盟,操纵政权……军事独裁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投靠外国势力,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这就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开了大门。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实现独立的原因,分析拉美各国独立后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提示] 原因: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经济掠夺,取得民族独立;启蒙思想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因素:经济上,盛行大地产制,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单一作物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民主流于形式,形成了军事独裁的“考迪罗”制度;外部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渗透和侵略。
2.——亚洲觉醒的多重因素
[材料] 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土耳其、波斯、中国。在英属印度,动乱也正在加剧。……世界资本主义和1905年的俄国运动彻底唤醒了亚洲。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列宁《亚洲的觉醒》(1913年5月7日)
[解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人民“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俄国革命的带动或影响。
3.——辩证认识西方列强侵略的双重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强劲推动,尽管这种推动在东南亚来得较迟。同技术进步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引进了19世纪西方式商业和工业组织机构,如银行和合股公司,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过去的亚洲大帝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结构上是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但亚洲人明智地看到,欧洲国家强大力量之源正是他们所缺乏的统一和干劲,而他们若想再次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统一和干劲。
——摘编自罗兹·墨菲《亚洲史》
[解读] 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侵略,给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也给亚非拉各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引发了各国的多种形式的民族民主革命,因而列强的侵略也成为殖民主义覆灭的“掘墓人”。
史论形成 
1.正确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差异
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外来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在亚洲,由于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中国的同盟会和印度的国大党;二是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三是新的阶级力量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 至于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则还属于传统的运动模式,不占主流。
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只有埃及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
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1)拉丁美洲
①革命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②革命任务具有反封建和反殖民压迫双重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是首要任务。
③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是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
④独立运动的结果具有特殊性。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没有被根本触动并有所发展,政治上“考迪罗主义”盛行。
(2)亚洲
①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提出了革命纲领。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开始在不同程度上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③各国的工农运动从自发斗争逐步转向自觉斗争,尤其是亚洲的工人阶级表现出了革命的彻底性。
④亚洲各国革命者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彼此激励,并开始进行联合尝试。
(3)非洲
①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
②有组织、规模大、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
③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但大多属于传统社会阶层。
④从性质上看,大多数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
迁移训练 
1.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已势不可挡。在中国,和平改革的思潮渐渐让位于共和革命的思潮,革命活动也在国内风起云涌,围绕共和革命这一中心,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在论战中走向深入。从外因的角度看,中国人民的“觉醒”主要缘于(  )
A.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B.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
C.列强侵华的加剧及西学的传播
D.近代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
解析:选C 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民主思想的传播成为中国人觉醒的外因,故选C项;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民族工业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都是民族觉醒的内因,排除A、B、D三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旧式统治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产生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
B.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
C.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反帝斗争
D.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解析:选D 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列强逐渐把非洲变成其完全殖民地,导致非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充分,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是半殖民地,其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其民族解放运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初,亚洲各国西化的知识分子阶层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结盟,纷纷建立政治组织,掀起了印度国大党运动、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等运动。这些运动(  )
A.实现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
B.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亚洲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印度、伊朗和中国当时都未实现完全独立,排除A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这些运动之后,排除C项;辛亥革命只局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众基础不广泛,排除D项。
多阅读·发展学科素养
(一)——历史认知更丰满
“亚洲的觉醒”
“亚洲的觉醒”这场革命风暴,虽然由于资产阶级首次革命缺乏经验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过分强大而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它所体现的亚洲的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为日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没有20世纪初亚洲这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就不会有以后中国、朝鲜、越南等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二战后亚洲资产阶级民族独立国家的纷纷诞生。亚洲资产阶级的首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场革命风暴中愈挫愈奋的革命志气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永远是亚洲人民的革命遗产,永远鼓舞着亚洲的爱国志士,为亚洲的今天和明天而奋斗不息!
——摘编自才家瑞《“亚洲觉醒”的内涵及该时期
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类型与特点》
(二)——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对门罗主义的评价
学术界在评价门罗主义的性质时,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门罗主义是“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前奏,具有扩张性,是美国从“孤立”走向扩张的重要环节。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指出,美国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口号,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是为了消除异己,凭借优势在美洲建立霸权。例如,《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近代史卷》一书中写道:“门罗主义以它民主的形式、道义的精神、含混的措辞,在当时受到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普遍欢迎,而门罗主义对‘神圣同盟’各国企图干涉拉美民族革命的阴谋提出警告,客观上有利于拉美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但同时应该看到,美国政府实质上是要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到19世纪80年代,当美国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时,门罗主义就成为美国扩张主义者在美洲大陆建立霸权的工具。”
另一种观点认为,门罗主义更多地具有防御性,与其说它是“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前奏,不如说它是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变种。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指出,美国提出门罗主义时,自身的经济实力尚不强大,无需广阔的海外市场。与此同时,欧洲依然占据优势地位,法国、英国等国对拉丁美洲虎视眈眈。缺乏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的美国不愿意与欧洲国家产生正面冲突,于是提出门罗主义,希望建立一个与欧洲体系彼此脱离的美洲体系。门罗主义出台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很少直接插手拉美事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