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化学部分:专题四 常见的酸和碱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化学部分:专题四 常见的酸和碱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化学部分
专题四 常见的酸和碱
真题练习
考点1 常见的酸和碱
1.(2021台州,14,4分)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
2.(2023嘉兴、舟山,10,3分)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3.(2021丽水,20,6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
(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
(2)列举熟石灰[Ca(OH)2]在工农业上的一种用途:          ;
(3)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4.(2023丽水,29,8分)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    (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3)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解:设参加反应的Na2CO3质量为x
Na2CO3+2HCl 2NaCl+H2O+CO2↑
106    73
x    7.3克
=
x=10.6克
设变质的NaOH质量为y
2NaOH+CO2 Na2CO3+H2O
80    106
y    10.6克
=
y=8克
通过计算可知变质的NaOH质量为8克,刚好与原有的8克NaOH质量相等,所以NaOH完全变质。
图乙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质量的测定。
5.(2023嘉兴、舟山,27,9分)小舟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小舟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
①Ca(OH)2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舟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

6.(2023金华,30,8分)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部分小组同学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
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无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这是最终导致各组废液缸中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交流讨论】
(1)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写化学式);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无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中反应物盐酸的用量应该是          ;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还会出现的现象是                    。
【实验拓展】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图乙表示“溶液质量”随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
(4)解释图中AB段和BC段溶液质量呈现不同增重趋势的原因      。
考点2 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和酸碱度
7.(2021宁波,8,4分)不同品牌洗手液的pH一般不同,25 ℃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
C.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8.(2023金华,15,3分)在以下探究氢氧化钙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
    
    
9.(2023杭州,19,3分)将过量盐酸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不合理的是 (  )
A.溶液X显酸性
B.向X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无沉淀生成
C.向X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沉淀生成
D.向X加入锌粒有气体生成
10.(2022杭州,24,4分)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 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 pH=7。回答问题:
(1Cl和Cl的中子个数相差   。
(2)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选填“①”“②”或“③”)。
11.(2021丽水,27,6分)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及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小科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温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数字采集器和计算机实时显示数据和曲线(如图乙):横坐标表示时间,左边纵坐标表示pH,右边纵坐标表示溶液的温度。结合反应过程并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    ,150秒时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12.(2023绍兴,25,12分)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 2NaHCO3);
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
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       。
【交流评价】
(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13.(2023宁波,32,6分)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2CO3+Ca(OH)2 2NaOH+CaCO3↓。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2CO3、Ca(OH)2固体为原料,制备4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性。
(2)4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3)需称取Na2CO3、Ca(OH)2的质量各为多少
14.(2022湖州,35,9分)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取一洁净的锥形瓶,往其中加入25克氢氧化钠溶液,然后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
(1)为了获取酸能与碱反应的证据,滴加稀盐酸前,锥形瓶中还需加入的是             。
(2)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             。
(3)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锥形瓶及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a的值是    。
②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模拟练习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2021衢州)如图是我们常见的水果及其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西瓜pH=6.6   B.葡萄pH=5.1
C.猕猴桃pH=3.3   D.橘子pH=3.6
2.(2023杭州一模)小金搜集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并分析了其有效成分,如下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物品名称 洁厕灵 炉具清洁剂 食品干燥剂 苏打粉
有效成分 氯化氢 氢氧化钠 氧化钙 碳酸钠
A.生活中可用洁厕灵清除水垢[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和 Mg(OH)2]
B.若洁厕灵与炉具清洁剂混合后呈碱性,则溶液中阴离子都是OH-
C.食品干燥剂在吸水过程中会放热
D.苏打粉溶于水后所得溶液呈碱性
3.(2022嘉兴、舟山)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4.(2022绍兴)在做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烧杯内相关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5.(2023杭州一模)(7分)米醋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其酿制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米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其化学式为CH3COOH。某同学为测定米醋中的醋酸含量,取100 g米醋于锥形瓶中,然后向锥形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相关质量记录于下表中。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HCO3 CH3COONa+H2O+CO2↑)
实验次数 1 2 3
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质量/g 25 50 100
锥形瓶内剩余物质质量/g 123.9 147.8 196.7
(1)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分析上述数据可知,第   次实验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过量,理由是            。
(3)根据表中相关数据计算该米醋中醋酸的含量。
6.(2021衢州)(6分)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为探究样品中的成分,小科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称是       。
(2)沉淀B的化学式是      。
(3)小科根据实验现象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请你评价小科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分)
1.(2023湖州一模)盐酸是实验室里的重要物质,能与许多物质反应。有关下图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X可能是H2O
B.Y可能是硝酸钡
C.若W呈无色,指示剂可能是酚酞溶液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2.(2022金华)(6分)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A B
C D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
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初步结论】(1)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液中肯定不含H+,肯定含有Na+、Cl-。判断一定含有Na+、Cl-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
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静置 无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没 有Ca2+
Ⅱ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肯定有 OH-、C
(2)根据实验Ⅰ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3)实验Ⅱ中应加入过量的     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3.(2023嘉兴一模)(8分)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小嘉、小禾两位同学采用了不同的方案。
(1)小嘉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
①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②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2)小禾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不考虑稀盐酸挥发)其中合理的是    ,请说明理由:                             。甲方案
乙方案
4.(2023舟山一模)(8分)工业上常采用“天然苛化法”制取氢氧化钠,部分流程如下:
(1)生产工艺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质是    。
(2)由天然碱得到碳酸钠溶液的过程中,将天然碱粉碎的目的是        。
(3)利用石灰乳制备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 2NaOH+CaCO3。将53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的石灰乳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专题四 常见的酸和碱
真题练习
1.C 
2.D
3.答案 (1)OH- (2)中和酸性土壤(或中和酸性废液等) (3)CuSO4+Ca(OH)2Cu(OH)2↓+CaSO4(X是可溶性铜盐即可) 
4.答案 (1)Cu(OH)2(氢氧化铜)
(2)部分变质
(3)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4)CO2(二氧化碳) 
5.答案 (1)不支持 (2)产生红褐色沉淀 (3)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6.答案 (1)NaCl、CaCl2、HCl
(2)稀盐酸过量或恰好完全反应
(3)①有沉淀、无气泡;②有沉淀、有气泡
(4)等质量的碳酸钠依次与盐酸和氯化钙反应过程中,AB段逸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BC段生成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合理即可) 
7.A 
8.C 
9.B
10.答案 (1)2 (2)②
11.答案 (1)稀盐酸 NaCl和HCl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逐渐上升,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升到最高 
12.答案 【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13.答案 (1)腐蚀 (2)40 360
(3)解:设反应需要Na2CO3的质量为x,Ca(OH)2的质量为y
Na2CO3+Ca(OH)2 2NaOH+CaCO3↓
106    74    80
x     y    40 g
= =
x=53 g
y=37 g
答:需称取Na2CO3的质量为53 g,Ca(OH)2的质量为37 g。 
14.答案 (1)无色酚酞或紫色石蕊(指示剂) (2)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或H++OH-H2O)
(3)①20
②解: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HCl+NaOHNaCl+H2O
36.5    58.5
20克×7.3%  x
=
x=2.34克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25克+20克=45克
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5.2%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2%。 
模拟练习
基础练习
1.C 
2.B 
3.A 
4.D 
5.答案 (1)复分解 (2)3 第三次实验只生成了3.3 g气体
(3)解: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质量为100 g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00 g+100 g-196.7 g=3.3 g,说明醋酸已完全反应。
设100 g米醋中醋酸的质量为x。
CH3COOH + NaHCO3 CH3COONa+H2O+CO2↑
    60    44
     x    3.3 g
    =
    x=4.5 g
米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100%=4.5%
答:100 g米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为4.5%。
5.答案 (1)过滤 (2)CaCO3
(3)不正确,加入的氢氧化钙中的氢氧根离子干扰实验
提升练习
1.B 
2.答案 (1)Na+和Cl-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参与反应 (2)NaCl、NaOH;NaCl、Na2CO3;NaCl、NaOH、Na2CO3 (3)BaCl2[或CaCl2或Ca(NO3)2或Ba (NO3)2] 
3.答案 (1)①75%
②解:设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73
5 g    50 g×x%
=
x%=7.3%
答: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7.3%。
(2)乙 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4.答案 (1)碳酸钙 (2)加快溶解速率
(3)解:设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 2NaOH+CaCO3
106    80
530 kg×20%    x
=
x=80 kg
答: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 k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