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教训。 2.时空观念:了解秦朝统一的进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 3.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4.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秦的统一
1.背景
(1)客观条件
①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深挖点: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孟子、《吕氏春秋》都提出过统一方面的思想】。
②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深挖点: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商品、人员的广泛流通,可联系近代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进行关联理解】。
③思想上:法家集权观念的影响【深挖点:集权观念通过变法措施来落实,加强了国家组织和动员能力】。
(2)秦国自身条件
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深挖点: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作用包括抗洪、灌溉、提供粮食、运输等】。
②数代秦王【深挖点:发展战略正确且持续时间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深挖点:选拔人才不限定于秦国,重视才能,而非血缘,官僚制相对完善】,吏治较为清明【深挖点:有利于传达、贯彻和落实政府的政令】。
③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匈奴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深挖点: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
(1)巩固中央集权
①确立皇帝制度【深挖点: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世袭皇位】: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深挖点:由于严重威胁皇权,秦朝没有人真正担任过太尉一职】、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地方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深挖点: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形成】,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深挖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官僚制的发展】。县以下设乡、里和亭【深挖点: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深挖点: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便利了政令的传达,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深挖点: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是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对匈奴作战、征服岭南的重要保障】,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深挖点:户籍是古代政府征发赋役的重要依据】,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深挖点: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分散性,所以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通过国家力量来推行重农政策、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挖重难点】秦朝形势图解读
(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注意,郡县制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2)开疆拓土:在秦统一六国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3)长城
①长城主要分布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②除了农牧分界线,在缓冲地带也有长城分布。这一分布特点,有利于纵深防御。同时还体现了秦朝疆域的扩大,即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边界线向外推移,原来战国时期秦国西北边界上的长城,变成了缓冲地带上的长城。
③秦朝的长城并非全部新修的,原来东方六国的边界长城,很大一部分仍在发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作用。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考证说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历史传说有利于固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4)灵渠是秦朝修建的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秦朝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便利了农田灌溉,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秦朝的暴政
1.徭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深挖点】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提高,有利有弊
①秦统一前,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统一战争,有利于推进统一六国的进程。
②秦统一后,大规模兴建陵墓、宫殿等大型工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牵涉面较广,增加了人口和税收负担,严重超出民众可承受范围后,于是农民起义爆发了。
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3.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4.焚书坑儒
(1)概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深挖点:不利于先秦文化的传承,汉代今古文之争与此密切相关】,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史称“焚书坑儒”。
(2)影响: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5.秦二世统治残暴: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首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深挖点:为什么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起义出现在秦朝,而不是更早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大量使用奴隶的现象,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阶层还未完全形成。秦朝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农政策的推行,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农民阶层的力量也明显壮大】,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深挖点:大泽乡位于今天安徽,为楚国旧地,号为“张楚”有利于扩大起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久战败。
(2)项羽、刘邦亡秦: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深挖点:秦末农民起义对后世封建统治者起到了警醒作用,推动统治政策的调整】。
2.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前202年)
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深挖点:体现了传统分封观念仍然有重要影响,在汉代、西晋等都一定程度上实行过分封制度】,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深挖重难点】楚汉战争示意图解读
①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
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很重要。刘邦根据地在关中,最终打败项羽。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当时关中地区的经济发达,有人力、物力、财力优势,而项羽主要势力范围偏南方,当时南方经济发展开发程度较低。
教材重要图片解读:
【解读】很明显,这些书、画像,都不是战国或秦朝出现的。战国或秦朝的文字不是这样的,秦始皇也不长这个样子。关于高中历史教材的文献图片、人物画像,似乎都没有标明产生的年代,这可能会误导学生。从这个角度看,高考命题人可以出一道史学理论方面的选择题,来启发教材编写者更严谨一些。
【解读】贾谊《过秦论》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在统一六国后,没有及时调整统治策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过秦论》本身是一篇政论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有利于固化大众对历史的认知。
【解读】户籍是古代政府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收入和国家稳定。
【解读】良好的吏治,有利于政府政令的传达、贯彻和执行,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提高了秦国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推动了统一进程。此外,也有利于吸引其他诸侯国的人才前往秦国。
【解读】史学理论知识:出土文物有利于印证、纠正或补充传统文献。史料的可靠性与所处时间先后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巩固练习】
1.“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中“前221年的改革”表现在( )D
A.六王毕,四海一 B.伐匈奴,筑长城 C.开灵渠,平岭南 D.废分封,行郡县
2.《古风》称颂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制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他在位期间( )D
A.推行世官制 B.将长城向西延伸到甘肃敦煌,东至辽东
C.设刺史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D.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3. 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变化反映了( )A
A.君主集权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政治制度成熟 D.官僚机构僵化
4.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反映了( )B
A.郡县制已完全取代分封制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
C.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消失 D.中央集权的体制得以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